在中國經濟發展的歷程中,華西村在很長時間裡都是全國的發展典範,尤其對那些不相信中國發展模式會帶領民眾走向富強的人來說,華西村無疑堵住了悠悠之口。
70年代的造田、80年代的造廠、90年代的造城,新時代的全產業發展,不得不說,華西村跟隨國家發展的每一步都是那樣的恰到好處。
對於其他想要效仿華西村的地區和人們來說,與其認為華西村是在發展歷程中佔盡先機,真的不如好好從這其中總結出難得的發展經驗。
一、華西村多年來的“踩準節拍做對事”
在中國國力並不強悍時,華西村當年大力發展農業、製造業,積極開通對外銷路,讓村民嚐到了改革開放的甜頭,人們的生活水平得到顯著的改觀,這才會讓大家更有信心擰成一股繩完成華西村的繼續向前。
過去華西村的發展讓人敬佩,對於當前的人們來說,華西村在新時代的“踩準節拍”才最具借鑑意義,對於總是覺得新時代競爭激烈的人們來說更是如此。
從2003年投資倉儲物流來說,華西村實現了原始積累後,下一步的走向自然是放眼全國,尤其對那些新興產業投入大量的生產力與資金。
從那之後,金融領域、遠洋海工、礦產資源也都成為了華西村的重點投資物件,可還是有人說華西村的這些舉動有著很大程度的“投機”傾向。
不妨從當時華西村的處境出發,再來評判一些人眼中的“投機”行為。2004年以前,華西村的支柱產業以鋼鐵、紡織、旅遊為主,可鋼鐵、紡織產業已經在2000年以後逐漸進入低谷,如何讓之前積累下的財富資源進行有效的盤活才是華西村最要考慮的問題。
當年華西村黨委書記吳協恩大膽帶領村民轉型,他提出的理念如今看來很有道理:多元試錯、多點開花、重點突破。
由此見得,華西村的獨樹一幟並不在於佔盡先機,而是在詭譎的市場經濟下懂得不斷試錯並不斷改進的道理,懂得這一點,相信一些白手起家的人們也會獲得豐厚的回報。
跟著國家經濟發展節拍,順應時代發展,再來嘗試尋找正確的出路,這也才是華西村成功的重要原因。
二、由“華西村”到“大華西”的發展必經之路
人們常說“獨樂樂不如眾樂樂”,對於已經發展得很超前的華西村來說,如何帶動周圍村落的發展也是華西村的使命,最為重要的一點是,將華西村所在的地區整體拉到高速發展的隊伍中,才能促進華西村變得越來越好。
這一點十分符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趨勢,前有華西村透過努力實現富足的榜樣,又何愁周邊村落的民眾不去跟隨。
基於這樣的考量,大華西開始整合十三個村莊,華西村在內的一村、二村還是核心發展地區,其他三、四、五、十二、十三村變成大華西最重要的工業、經濟發展支柱,剩餘的村落則用來發展農業以及旅遊業。
這樣的多層級階梯發展,基本上滿足了大華西地區全部的發展需求,有從外界引來的先進發展理念也有可以實現自我造血的產業做支撐,想來也只有這樣後勁十足的發展方式才能保持大華西在經濟不斷變化的今天始終可以立於不敗之地。
三、隨波逐流,走向下坡路
2004年之前,鋼鐵、紡織、旅遊是華西的三大支柱產業。但隨著鋼鐵產業和紡織產業的利潤下滑,華西村不得不謀求轉向。
但聚焦於傳統工業的華西村已經無法趕上時代的潮流,即使是相繼進軍電競、直播、金融行業,也是收效甚微。
公開資料顯示,截止到2017年第三季度,華西村已經負債387.42億元,而華西村的總資產558.26億,負債比例已經高達68.8%。
顯然,這個負債比例已經威脅到一家企業的生死,但所有人都不希望華西村倒下。華西村不倒,還能像一根木頭一樣立在那裡做一根標杆,華西村一旦倒下,對當地經濟將會是重創。
其實在此之前,就已經能看到華西村的頹勢了。華西村為打造“世界之窗”的名片,吸引更多的遊客進入到華西村,建造出山寨“天安門”、“故宮”、“太和殿”甚至是“長城”,但卻忘記了名勝古蹟本身是建築之外,還蘊含了深厚的底蘊,這一點是華西村不具備的。
與旅遊想配套的,328米高的華西村國際大酒店也完工,將華西村“豪橫”的經濟實力顯露無遺。但在缺少遊客數量支撐的條件下,此番作為無疑是面子工程,已經遠超當地的實際需求。
如今的華西村依舊竭盡全力維護曾經的榮耀,但頹勢無可避免,華西村是否能重新站上高峰,就要看華西村人的努力了。
結語
曾經的“天下第一村”,依靠著“能人”輩出取得巨大的成就,但人畢竟不是神,無法超過社會的發展規律。隨著企業的擴張和拓展,面向的時代和領域發生了巨大的變動,這些不是靠幾個“能人”能夠力挽狂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