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均體溫降低
人的平均體溫是37℃,但是用體溫計測量體溫時,會發現實際體溫很少能達到37℃,甚至很多人都不到36.5℃。
如果偶爾能達到37℃,一般多伴有發熱、頭痛、鼻塞、渾身痠疼、乏力等症狀……這倒不是搞錯了,人類的平均體溫37℃,是200多年前研究者們透過測量2.5萬個健康人得出的結論。
相關研究表明,近200年來,人類的平均體溫下降了0.4℃,特別是最近幾十年,平均每10年體溫會穩步下降0.03℃。因此,人類的標準體溫37℃,近些年一直在受到質疑,以至於很多醫學教材都將正常體溫的範圍下調到36.0~37.0℃。
陽氣具有溫熱作用,陽氣越充足,健康時人的體溫才能越接近37℃。人類的體溫降低,也是陽氣較之前虧虛的一個重要的表現。
身體素質下降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的生活條件得以改善,吃得越來越好,但人的身體素質卻在下降。很多年輕一代在小時候經常聽他們的父母、其他的長輩說起,那個時候上個學,或者進個城,都要走十幾裡,甚至是幾十里路。以前,人們搬個磚、扛袋大米,拿個二三十斤的東西都沒有問題。
而現在的年輕人,很多人肩不能扛、手不能提。現在的大學生,跑完1000m都十分困難,以至於現在的年輕一代聽到長輩講的故事都感到不可思議。
如今,家長除了督促孩子認真學習以外,可能很少關心孩子的身體鍛鍊,所以現在很多報道都說現代人身體的各項機能都在下降,比如力量變差、耐力變弱、柔韌度變差。甚至有些比較極端的事情,如上海某知名高中參加了國家學生體質測試抽查,60名高一男生參加,其中及格的不到三分之一,得零分的學生更是佔到了一半。
老齡化加速
現如今,無論是平時在小區裡散步、走在大街上,還是坐在公交車裡,都能發現老年人比之前多了很多,以致有些時候公交車上的愛心專座都不夠老年人坐。隨著社會的穩定、經濟的發展,人民的生活水平逐漸提高,人的壽命也越來越長,從建國初期的人均年齡35歲,到2019年的77歲左右。
與此同時,老年人所佔的人口比例也越來越高,截至2018年末,中國60歲及以上人口逾2.49億,佔總人口的17.9%,也就是說平均每6個人裡,就有一個老年人。這在我國5000多年的歷史長河當中是難以想象的,而且根據發展趨勢,老年人的比例會越來越高。
預計2035年前後,中國老年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將超過四分之一,2050年前後將超過三分之一,也就是說再過20年左右,平均三四個人裡面,就有一個是老年人。
隨著年齡的增長,人的陽氣也在逐漸地衰弱。人到了垂暮之年,精神不振、精力不濟、食慾減退、體能下降、頭暈眼花、腿腳不利,同時各種疾病纏身……這些從根源上講,都是因為陽氣虧虛,並且隨著年齡的增長,陽氣越來越虛,這些症狀也變得越來越重。
如果老年人所佔的比重更高,平均年齡更大,那麼整個社會陽虛的人也就更多,平均下來陽虛的程度會更重。
因此,扶助陽氣就變得非常的重要、必要。現在各個大醫院車水馬龍、人滿為患,在裡面排隊的、就診的,很多都是銀髮一族。扶助陽氣能夠給生命增添動力,延緩衰老的程序,改善生活質量,減少疾病痛苦,同時也能為社會節約相當大的醫療開支,可謂是於國於民都有好處。
猝死離我們越來越近
現在,經常能看到猝死的新聞,有些猝死的甚至還是年輕人和中年人。猝死的人越來越多,也越來越年輕。據統計,我國每天至少有1000人猝死,每年猝死的人數超過55萬,而且是逐年增加的。
如果留心的話,會發現在一年裡,以冬季猝死的人最多;一天當中,以晚上猝死的人最多,其原因就是這個時候自然界的陽氣是最虛的。根據“天人相應”的理論,中醫學認為這個時候人的陽氣最虛、陰氣最盛,所以更容易猝死,可以說陽氣的盛衰決定著人猝死的可能。
相關研究顯示,如果一個人一分鐘能做40個俯臥撐,那麼他發生心源性猝死的機率就要比每分鐘只能完成10個俯臥撐的人可能性要低96%。
綜合很多研究發現,如果一個人時常感到疲憊,上樓的時候感到胸口很痛,食慾比別人差,性格比較急躁,那麼猝死的可能性就更高。
從中醫角度來看,陽氣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每分鐘能做的俯臥撐越多,就說明這個人陽氣更旺盛,所以他猝死的可能性就更低。經常感覺疲勞、食慾比別人差、上樓的時候感到胸口痛,這些從中醫學角度都是陽氣不足的表現,因此猝死的可能性就高。現如今,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猝死,說明現代人的陽氣相比以前更虛了。
陽氣溫煦著人體,是生命活動的原動力。透過人體體溫和身體機能的下降、猝死的頻發,以及其他一些現象,不難發現,當今社會大多數人與以前的人相比,其身體的陽氣是虛弱的。
因此,注重扶助陽氣是必要的,除此之外,陽虛與很多不良的生活方式、飲食方式、作息規律、錯誤用藥等有著密切的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