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繁錄》記載“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天文學上把秋分作為夏季的結束和秋季的開始。秋分養生應守陰陽平衡之道,做到“謹察陰陽之所在,以平為期。中醫遵從道家思想,提倡“天人合一”,注重四季養生,那麼秋分如何養生呢?
1.入秋分,晝夜衡
秋分到了,標誌著我們又進入了一個新的氣候——乾季。這個氣候的特點以乾燥為主,乾季的前期為暖燥,後期是冷燥,而且氣溫是逐漸變冷。來自北方的冷空氣團,已經有了一定的勢力。此時,在我國長江流域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日平均氣溫下降到22℃以下,全國大部分地區雨季已結束,涼風習習,秋高氣爽,風和日麗。
2.睡宜早,神自清
中醫學提倡根據四季陰陽的變化,調整、調節人的作息規律和身心活動,並總結出了“春生、夏長、秋收、冬藏”的四季調神原則,達到與天地同步、和諧共振也就是所謂的“天人合一”的效果。秋分之後,人們應該改變在夏天養成的晚睡早起的習慣,儘量早睡早起,並且為冬天的早睡晚起打下基礎。那麼,幾點睡覺才算是早睡呢?
在古代,人們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戌時,也就是晚上7點到9點被稱為黃昏;亥時,也就是晚上9點到11點被稱為“人定”。《孔雀東南飛》裡面有這樣兩句詩:“奄奄黃昏後,寂寂人定初。”人定,就是說人應該安定下來,準備睡覺了。古語說“知止曰定”,知道停止才叫定,也就是說,在晚上9點以後,人們就應該準備入睡了。在春夏的時候,人可以晚睡,可以在將近11點的時候去睡覺,睡得晚一點沒關係,那麼在秋冬以後,人就應該早一點大概在9點鐘就開始準備入睡了。
按照中醫學的理論,無論春夏秋冬,人再晚睡也不能超過晚上11點子時。這樣第二天醒來,會覺得很清爽、很解乏,也就是說,人的新陳代謝會達到最好的效果。
3.防涼燥,宜滋潤
涼燥咳嗽是燥而偏寒的型別,發病時怕冷,發熱很輕,頭痛,鼻塞,咽喉發癢或幹痛,咳嗽咳痰不爽,口乾唇燥,舌苔薄白而乾涼燥,雖不是大病,但如果不及時防治,病邪便會深入,病症會加重。要防止秋燥傷肺,從飲食方面調節,應以清潤、溫潤為主,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乳品,雪梨,甘蔗等食物。可以起到滋陰潤肺養血的作用。由於氣候乾燥,應儘量少吃辛辣食品,如蔥,蒜,姜,茴香,辣椒等,要適當多吃,如柑橘,山楂,蘋果,梨,葡萄等新鮮水果,做到“少辣多酸”。還可以多喝溫水,淡茶,豆漿,乳製品,果汁等飲品,達到益胃生津的目的。老年人體質弱,可採用晨起食粥法,如銀耳冰糖糯米粥,杏仁川貝糯米粥等。
4.適寒溫,護腸胃
秋分以後氣候漸涼,是胃病的多發季節,中醫認為,胃腸道對寒冷的刺激非常敏感,如果防護不當,不注意飲食和生活規律,就會引發胃腸道疾病而出現反酸,胃脹,腹瀉,腹痛等症,或使原來的胃病加重,所以患有慢性胃炎的人要特別注意胃部保暖,適當增添衣物,夜晚睡覺蓋好被子,以防腹部著涼而引發胃痛和舊病復發。胃病患者,秋季飲食應以溫、軟、淡、素、鮮為宜,做到定時定量,少食多餐,使胃中經常有食物和胃酸進行中和,從而預防胃酸侵蝕胃粘膜。胃病患者要注意忌口,不吃過冷,過燙,過硬,過辣,過粘的食物,更忌暴飲暴食,戒菸禁酒。
5.穩情緒,健身心
中醫認為,胃病、十二指腸潰瘍等病的發生與人的情緒心態密切相關,因此,要講究心理衛生,保持精神愉快和精神穩定,避免緊張,焦慮,惱怒等不良情緒的刺激,同時,應注意勞逸結合,防止過度勞累和殃及胃病的康復,腸胃病人要結合自身的體徵,適當適度運動鍛鍊,提高機體抗病能力,減少疾病的復發,促進心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