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經常會聽到這樣一句話:糖吃多了會牙痛。糖吃多了為什麼會引起牙痛?那是因為糖與齲病的關係十分密切。
齲病也被稱為蛀牙,是一種在細菌感染等多因素的作用下,導致牙體硬組織進行性破壞的疾病。如果齲病沒有及時得到治療,發展到牙髓炎就會引起疼痛。齲病是在細菌、飲食、宿主、時間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而飲食指的主要是含糖較多的食物。糖參與了菌斑的形成,幫助細菌依附在牙面上;且作為細菌的底物,糖被髮酵分解後產生的酸性液體堆積在牙面,導致齲洞的形成。糖是牙齒齲壞的“禍根”,因此預防齲病必須控制糖的用量。
糖,分為非遊離糖和遊離糖。非遊離糖對身體的危害小,遊離糖危害較大。
非遊離糖是指天然存在於新鮮水果中的果糖、蔬菜中的糖和奶類中的乳糖及谷薯類中的澱粉等。
遊離糖常分為兩種,一種是存在於純果汁、濃縮果汁及蜂蜜中的糖。由於完整水果中的非遊離糖由一層植物細胞壁包裹,消化過程緩慢,所以新鮮完整的水果不易致齲;而水果製成果汁後成為遊離糖,儘管其給人以“天然”和“健康”的印象,但致齲性增加,所以同一種食物不同的吃法會產生不同的口腔保健效果。另一種遊離糖是指在食品生產加工中,新增到食品中的蔗糖、葡萄糖、果糖及糖漿,也稱新增糖。新增糖不僅存在於飲料、糖果、蛋糕、餅乾、甜點等甜味食品中,還可能隱藏在“不甜”的加工食品中,如番茄醬、酸奶、咖啡、膨化食品等,因此要警惕不小心吃掉的新增糖。
隨著社會的發展及口腔健康的科普宣傳,人們對糖是齲病的危險因素的認識有一定提高,但做到有效控制糖的攝入仍有難度,尤其是家長對兒童攝入糖的控制。許多家長對糖的含義並不清楚,只限制孩子吃糖、巧克力,而不限制餅乾、薯片等零食。很多糖類食品入口即化且又甜又黏,孩子無需用力咀嚼即可下嚥,一方面容易造成食物殘渣在牙齒表面的堆積,牙菌斑容易聚集繁殖,誘發齲病;另一方面也不利於口頜發育和咀嚼功能的訓練。
口腔疾病與許多全身慢性病存在共同危險因素,其中過量攝入糖不僅與齲病、牙周病等口腔疾病有關,也和糖尿病、肥胖等全身疾病密切相關。因此,應科學有效地控制糖的攝入,遵循合理的進糖原則:
1.少吃或不吃黏性大、甜度高的食物;
2.甜食最好和正餐一起吃,因為攝入糖的時間如果是兩餐之間,會顯著增加患齲病的風險;
3.限制攝入糖的量和次數;
4.吃完甜食要刷牙,喝完甜飲料要漱口;
5.睡覺前、刷牙後不要吃甜食或喝甜飲料。
綜上所述,建立健康的膳食模式,多吃五穀雜糧、蔬菜和水果,可以預防口腔疾病和全身疾病。
此外,在控制飲食的同時,還應做好口腔的日常保健維護,如刷牙、漱口、用牙線等,對於預防口腔疾病的發生和控制口腔疾病的發展至關重要。
文:北京協和醫院口腔科主治醫師 董海濤 主任醫師 趙繼志
來源: 健康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