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秋冬季節,民間都有進補的習俗。特別在“立秋”前後有“貼秋瞟”一說。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來檢驗肥瘦,體重減輕叫“苦夏”。如果瘦了就需要“補”,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餚,首選就是吃肉,“以肉貼膘”。伴隨著體重的增加,到冬天的時候,人體才會有足夠的禦寒能力。
俗話說“夏天過後無病三分虛”。依照中醫春夏養陽,秋冬養陰的原理,秋季需要進補,適當進補是恢復和調節人體各臟器機能的最佳時機。但是傳統的“貼秋膘”、“天涼了就進補”意味著要進食肉類等滋膩食物,這合適嗎?
帶著這個問題,近日,雲南網採訪了雲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內科主治醫師田蘇豔,她不僅是中西醫結合專業碩士,還有著豐富的臨床經驗。
甫一提出“貼秋膘”“天涼了就要補身體”等民間季節進補傳統,田蘇豔明確表示,站在現代醫學,無論中醫還是西醫,都不主張這些進補行為。“結合今天的生活條件、人的體質、營養狀況、季節狀況等因素綜合來看,不主張盲目貼秋膘,要根據個人的身體狀況等慎重考慮。特別患是有消化系統疾病的人,一味滋膩,嚴重會導致嘔吐、腹瀉等症狀的出現。”田蘇豔說道。
曾經一位70多歲、家住昆明盤龍區的老人,因為頭天晚上吃了油膩食物出現噁心、嘔吐、腹瀉症狀後到雲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內科就診。內科為老年人做了血液細胞分析、大便常規檢查後發現老人身體指徵都很正常,醫生排除了細菌感染性腹瀉可能,最終確診為由於進食不當、滋補過於油膩導致消化不良,進而引發的這一系列不適症狀。“老年人的消化功能是不斷減退的,過度進補出現消化不良,需要立即停服進補的食物。”田蘇豔建議:“老年人或者消化不好的人,首先要清淡飲食,可以吃稀飯、煮到軟爛的麵條來達到調理腸胃功能的作用;其次,對於消化不良的人來講,多吃煮熟的蔬菜,不建議吃肉,儘量少量吃肉;也可以選擇口服益生菌、乳酶生等藥物,調整胃腸功能,或口服保和丸消食導滯。”
除了老年人,還有哪些人應該謹慎進補呢?田蘇豔表示,中醫有“秋季天氣乾燥,最易感受燥邪,最易損傷津液,出現咽乾口燥、面板乾澀、毛髮不榮、大便乾結等,嚴重者損傷肺津,出現乾咳少痰,或痰黏難咯,或痰中帶血等”的醫理,特別是昆明的秋天,仍處於三伏天“秋老虎”,依然十分炎熱;故秋季的飲食應以潤燥為主,慎貼秋膘。同樣,對於各年齡階層的人來講,“貼秋膘”也需要謹慎。老年患者各臟器功能逐漸減退,脾胃功能較弱;孕婦雖然需要大量的營養物質,但是仍不能食用太多的肉類;小孩,消化功能較弱,進食太多滋膩食物易消化不良,出現服用、嘔吐、腹瀉等症狀。
田蘇豔還補充道:“秋季應多吃些有生津養陰滋潤多汁的食品,少吃辛辣、煎炸食品。寒涼能清熱,甘味食物的性質滋膩,有緩急、和中、補益作用,酸味食物有生津、止咳等作用。”以滋養為主的食物有魚肉、雞肉、豬肉、禽蛋、奶製品,新鮮蔬菜有豆類、藕、西紅柿、菠菜、白蘿蔔,新鮮水果有蘋果、梨,藥食同源的藥物有百合、蓮子、山藥、芡實、大棗、白扁豆等。
田蘇豔認為:“貼秋膘”並非對每個人都必要和適用。“如果當前體重、營養狀況均處於正常範圍內,並不一定要額外貼秋膘,正常的健康飲食即可。”最後,田蘇豔叮囑大家一定牢記:要補也只能平補,不能一味以滋膩食物為主。
雲南網記者 習元喜 實習生 金思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