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小時候都聽說過“愚公移山”的故事。
一位老人為了村子,立志剷除阻擋在村子面前的兩座大山。他的理想不被人理解甚至被嘲笑,人們都叫他“愚公”。
即使如此,他也矢志不渝並付諸行動,最終感動上天,神明助他搬走了這兩座大山。
愚公這種堅持不懈的精神一直被人們所歌頌,直到現在也有不少人對他的這種堅持表示欽佩。
而在當代,也有這麼一個人,他用自己多年的積蓄和數年光陰硬生生鑿開了幾座山,為封閉落後的家鄉打開了一條通向外界的致富之路。
更可貴的是,他能依靠的是自己頑強堅持的意志和大家的支援,而不是所謂神靈的庇護。
這個人就是被譽為“當代愚公”的張榮鎖。
當年的張榮鎖,靠著堅定的信念和堅持不懈的精神,帶領著大山深處的鄉親們修路引資,發展當地企業,走上致富之路。
因此,他被評為2002年度感動中國人物。
如今,十九年過去。回首當初,張榮鎖的努力究竟給家鄉帶來了怎樣的變化?
如今的他和他的村子,經過這麼多年的時光,又有著怎樣的現狀呢?
01 他來自大山
張榮鎖是河南輝縣回龍村人,出生於1952年。那時新中國剛剛成立3年,整個國家處於百廢俱興的狀態。
那時的回龍村,位於太行山脈的重重大山中。村民們想要到鎮上的集市裡買東西,先需要爬下太行山陡峭的懸崖,再穿過群山,走好幾個小時才能到達。
極其不方便的交通導致了村子幾乎與世隔絕,非常貧窮落後。生長在這樣的一個環境下,年幼的張榮鎖對外界充滿了渴望,也十分希望改變村子的這種狀態。
因為成長在大山裡,跟其他孩子一樣,面對未來張榮鎖的出路很少,權衡之下這個山裡娃選擇去當兵。
光是從村子翻過大山走到當地的鎮子上,張榮鎖就花了6個小時。
進入部隊之後,新兵介紹自己的家鄉時,張榮鎖回想起困在大山深處的家人和鄉親,心裡頗不是滋味。
“我的家鄉有著奇峰異景,高山深林……,還有那望不盡的山路和陡峭的天梯。”
掩在心裡的後半句話沒有說出口,但年輕的張榮鎖牢牢記著家鄉的狀況,不曾忘記。
就這樣,高中畢業的張榮鎖在隊伍裡待了5個年頭,當過炊事員,駕駛員和飼養員。
在部隊的生活不僅讓他的身體素質得到了極大提升,還磨練了他拼搏堅韌的意志。
跟隨部隊,張榮鎖到外面開闊了視野,增長了見識,也日益深刻地認識到了窮困的家鄉需要改變,而自己到底可以為家鄉做些什麼。
1980年,張榮鎖在部隊待了5年之後復員,毅然選擇回到了家鄉。
此時的回龍村,卻依舊受困於偏遠的地理位置和險峻不便的交通,人員物資往來稀少,生活條件落後窮困。
在外多年的張榮鎖早已聽過“想致富,先修路”這個說法,敏銳地察覺出只有改善村子的交通才有可能讓村子走上富裕之路。
然而,修路畢竟需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彼時一窮二白的張榮鎖什麼都拿不出來。
眼前的困難沒有難住這個年輕人,而是激起了他依靠勞動先致富的決心。
復員後不久,張榮鎖就去附近煤炭廠挖煤打工。
身體強壯,勤勞刻苦的他很快就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成為廠子裡的優秀工人,也攢下自己辛苦得來的工資作為第一桶金。
因為之前在部隊當過駕駛員,張榮鎖的開車技術很不錯,所以之後他又搞起了運輸。
他不怕苦、不怕累,很快就把生意幹得紅紅火火,憑著自己辛勤的勞動積攢了一些錢。
在做運輸的過程中,張榮鎖越發深刻地認識到交通對於當地發展的重要性。
有的時候正是因為交通,外面的東西進不去,裡面的東西出不來,最終才導致當地的貧困。
生意幹得好,張榮鎖也想透過自己的積蓄為家鄉做些什麼。很快,這個來自大山的人面臨了一次足以改變他整個人生的選擇。
02 他有個理想
因為張榮鎖在做生意時頭腦很靈活,平時為人也很踏實,一直幫助那些貧窮的鄉親們。
在經過慎重考慮後,當時的鄉黨委和村幹部找到張榮鎖,希望他能夠擔任回龍村的黨支部書記。
這對張榮鎖來說無疑是個很艱難的抉擇。
老實說,當時的回龍村真的是要啥啥沒有,只有一個“窮”。
張榮鎖倒不是怕窮,但是一旦當了黨支部書記,就要對村內所有的民眾鄉親負責,面對這麼大的擔子張榮鎖起初頗有些猶豫。
然而,想到自己從小到大和鄉親們一樣深受村子地理不便之苦,想起自己一直想要為村子做點事情,想到自己作為一名黨員應該帶領鄉親們走上致富之路。
最終,張榮鎖毅然決定擔任回龍村黨支部書記。
5年艱苦的軍旅生涯磨礪了他不怕困難的意志,之後數年的勤勞工作讓他有了一點積蓄,也明白修路的重要性。
1993年,張榮鎖正式成為回龍村的黨支部書記。面對高如天塹的出村之路,他立下自己的理想,那就是挖山修路,改善交通,帶領村子走上致富之路。
當時的回龍村海拔上千米,被數座大山包圍。
想要從村子走到外面,需要先透過陡峭危險的天梯走下山,再從山腳繞著爬向另一座山。繞走數次,花費數個小時才能走到外面的平地上。
在這種情況下,挖山修路談何容易。很多人都覺得張榮鎖的理想有些不太現實,然而張榮鎖卻沒有因此而猶豫半分。
面對大家的分歧,他說:
“與天鬥,與地鬥,就是不搞窩裡鬥!”
為了平息大家對於修路工程的擔憂,張榮鎖堅定地說道:
“要致富,先修路。只要大家一條心,沒有挖不倒的山,沒有擺不脫的窮!”
張榮鎖的堅定感染了大夥,回龍村的鄉親們紛紛出力,大家一起開始為期數年的修路工程。而張榮鎖的那股拼搏和韌勁,也讓他有了“當代愚公”的稱號。
03 他艱苦奮鬥
有了理想,有了目標,張榮鎖開始到四周的村子進行實地考察,積攢更多的發展經驗。
在考察的過程中,張榮鎖更加堅定自己的想法:
大夥兒窮,不是因為懶,笨,而是因為交通。只有先解決交通問題,才能談村子的發展問題。
周圍的村子同樣面臨著交通問題,有的還在等待救濟,有的已經開始自尋出路。
山西的錫崖溝村同樣是建在大山的懸崖上,為了讓村裡的人走出去,村幹部帶領大家在懸崖上日夜開鑿,最終成功修起一條通往外界的路。
見此狀況,張榮鎖大受鼓舞,帶領鄉親們先後投資近百萬元,在2001年打通了從回龍村到暖窯、老爺頂的咽喉要道。
從1993年到2001年,這條路修了8年。
期間數次資金告罄,人員傷亡,張榮鎖自己賣掉了之前的廠子和車子,把家裡所有的錢都投了進來。
不僅如此,受限於當時的修路技術,張榮鎖曾多次帶人爬下懸崖,冒著生命危險放置炸藥火炮,開山鑿洞。
在經歷了這麼多艱苦困難之後,回龍村通往外界的路總算是修齊了。
回龍村人在張榮鎖的帶領下,花費無數心血甚至生命,終於打通了最後全長一千多米的青峰關隧道,將整段路連通。
至此,回龍村結束了近百年來只能走天梯爬重山到外面的日子。
在帶領鄉親們修好路期間,張榮鎖充分利用自己之前的創業經歷,根據回龍村當地的地理條件,號召鄉親們種樹致富。
同時,張榮鎖還積極引進種植技術,成功實施後,回龍村的村民們每年淨收入增加了近500元。
更讓人敬佩的是,張榮鎖帶頭為鄉親們架設電線,多次親自勘測地形,成功克服回龍村的險峻地勢將電接通到村內,在90年代的懸崖村上實現了家家通電的奇蹟。
經過多年的努力,在通路的2001年,回龍村不僅滿山樹木,家家通電,村民們還有了自己的林地,可以方便地與外界進行樹木果林貿易。
04 他的現狀
回龍村的巨大變化,離不開全村人的團結努力和政府的支援,也離不開張榮鎖個人的不懈堅持。
作為一名黨支部書記,張榮鎖不僅親自帶領鄉親花費數年光陰通電種樹發展產業,還將自己的廠子和車子賣掉把所有資金投入修路當中。
這種敢打敢拼,為公為民的精神感動了所有人。
經媒體報道後,張榮鎖的事蹟傳播大江南北。但此時的他卻十分低調,認為這一切的功勞都是鄉親們和幹部們一起創造出來的。
2002年,CCTV“感動中國”年度人物名單出爐,“當代愚公”張榮鎖的名字赫然其中。
不過這名低調的黨支部書記在領完獎盃後,隨即匆匆趕回太行山回龍村,繼續帶著鄉親們為來年的春種做好準備。
這名平凡的黨支部書記,透過自己和鄉親們十數年的實幹,最終打破回龍村百年來與外界幾近隔絕的狀態,重新帶領村子走向新生。
正是他的這種持之以恆,大公無私的精神,感動了全中國!
經過近二十年的發展,無論回龍村還是張榮鎖本人都有了很大的改變。
當下的回龍村,早已車來人往,熱鬧非凡。張榮鎖帶領大家種植的樹木果林成功地在當地建立起數家農業企業。
有了企業,有了經濟,就有了就業。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們不再像過去那樣拼命往外逃,而是選擇留在當地發展。
交通的便利也為這個村子注入新的血液。不少外地企業來到當地投資,也吸引了一些外地的人前來工作。
當地的農業和工業逐漸發展起來,村子的人均年收入也在穩步增長著。
回龍村煥發了生機,未來的發展趨勢也十分穩定。
而張榮鎖,這位“當代愚公”本人近況如何呢?
如今的張榮鎖年紀大了,卻依舊時刻想著集體和群眾。
早在疫情爆發初期,張榮鎖就十分關注國家和社會,還積極參與防疫捐款,提供價值2萬餘元的防疫物資。
看著自己一手帶領的村子能夠發展得這麼好,張榮鎖十分感慨:
如果當初自己沒有鄉親們和家人的大力支援,不計餘力地將村裡所有資金都用來修路,也許現在這條連線村子裡外的“生命之路”會遲到很多年,而回龍村也會失去發展的先機。
張榮鎖那種咬定青山不放鬆的堅韌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他的為公為民的精神也值得所有人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