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稻田養魚”,其實就是一種生態綜合利用方式,在水田中養殖魚蝦蟹,利用它們吃有害蟲子蟲卵以及植物的特性,來減少稻田中病蟲危害以及雜草滋生,同時它們所產生的糞便,又是營養豐富的肥料,為水稻生長提供充足養料,從而達到一種和諧共生的養殖體系。
這種方式看起來很美好,農田中不用打農藥,很少施化肥,人們可以吃到健康綠色的大米,同時還能獲得魚蝦等水產的經濟價值,提高農業生產整體附加值。但事實上,在火熱過一陣子之後,稻田養魚卻迅速降溫,這又是為什麼呢?
第一,整體經濟價值並不佔優。
採用稻田養魚模式,可能確實減少了農藥化肥的成本,但水稻產量沒有明顯提高,甚至可能還不如打農藥化肥的情況,其經濟價值的提升主要來源於水田中養殖的魚蝦蟹。在這種模式中,本來1+1>2的效果,並沒有很好體現。相反,為了養好魚蝦蟹,農民需要花費更多的精力和工夫,成本增加很多。在水稻產量增加不多情況下,稻田中養的魚蝦蟹,投入和產出比不高。因為這種管理模式,比採用魚塘養魚方式,難度係數要高很多,付出的成本也更高一些。
在經濟效益為主的情況下,稻田養魚模式,與單純池塘養魚模式相比較,沒有太多的優勢可言。雖然這種模式是和諧共生、可持續發展的健康模式,但就經濟效益這一塊而言,農民會用自己的眼睛去投票。沒辦法,為了讓自己日子過得更好一些,賺錢才是第一目的。我們不能說他們是短視,這是社會發展到如今階段的必然結果。所以,在整體經濟價值並不佔優的情況下,農民自然不願意多去嘗試這種模式。
第二,無法大規模推廣普及。
稻田養魚模式主要適用於小農經濟下的分散經營模式。因為在大規模種植地區,很難將種稻和養魚兩者結合起來。大規模的水田種稻子,必然最大化地追求產量和效益。以現代農業種植模式而言,為了降低成本,必然採取機械化作業。無論是種田施肥、除草和收割,要使用農業機械的話,就無法保證水田中養殖魚類的安全。
所以,大部分稻田養魚通常是在那些不能使用機械的山區梯田裡,地塊小,水稻的產量和經濟價值不高,才需要使用養魚等其他方式來進行補貼。在這種無法使用機械的種植模式下,人力成本很高,算起來也並不划算。
更關鍵的是,稻田養魚的產量,比池塘養魚的產量還要差。因為要考慮到稻田的生態複合,還要考慮到養殖管理以及成本投入。
既然無法大規模推廣普及,稻田養魚的整體經濟和社會效益就沒有之前宣傳的那麼凸顯。農民為了生存,必然會做出最現實的選擇。
第三,存在養殖困難。
稻田養魚模式,整體而言是一種非常好的構想,是將農業生產種植養殖和生態和諧發展相結合的一個典範。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農民遭遇了很多難題。這裡面既有現實生態方面的難題,也有技術發展方面的難題。
在生態環境方面,如何保證養魚的水源問題,就很難解決。因為水田養魚必須是活水,既不能太深,也不能太淺。更重要的是,農村山區梯田的水源是協調統一聯絡在一的。
如果有一戶農民家庭,沒有采取稻田養魚模式,而是選擇傳統的正常使用化肥農藥,其藥效就會隨著水源進入到其他的養殖區,導致魚蝦蟹的死亡。如果是遭遇特大幹旱,也容易導致水源短缺,造成魚蝦的死亡。
在技術推廣方面,稻田養魚仍然是一個新課題。對於大部分山區農民而言,他們都沒有自己的養魚經驗,根本不知道如何養魚。雖然有技術推廣人員的科普,但仍然存在難度。一方面是農民自身的接受能力有限,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更保守更謹慎。
很多農民已經經受了種田,就需要打農藥施化肥的歷練,而養魚又不能使用化肥和農藥。如何在控制病蟲害和確保魚蝦生存方面做到和諧統一,看起來是一個簡單的問題,但實際操作非常的複雜困難。沒有系統的管理經驗,根本就做不到這一點。
正是基於這幾個原因,現在農村稻田養魚專案已經不是那麼火熱了。這種模式可以作為一種新型的體驗型的專案,但要大範圍推廣普及,難度係數確實有些高。大家對此怎麼看呢?您覺得稻田養魚專案有沒有搞頭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