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長是多大級別的官?能管多少人?
世人印象中大概停留在軍旗裡,司令可以吃掉軍長,軍長吃掉師長,師長可以吃掉旅長。
而旅長下面還可以吃掉團長,營長,連長,排長等等。
看來旅長也算是個不小的官?
確實,國民黨天下第一旅旅長黃正誠,軍銜中將。
而美軍的旅長基準配銜是准將。
當前中國人民解放軍的旅長基準軍銜是大校。
實事求是地說,不同國家,不同時期的軍隊中的旅,以及所屬的旅團或旅營架構下,兵力、配屬及職能各有不同,所屬的人員的多少也有根本的不同。
那麼,一個旅有多少人?步兵旅,混合旅,合成旅有何不同?!
一、旅的出現及近代沿革
中國軍隊中旅的雛形出現於清朝末年,成形於民國初年,發展變革於抗戰前後,涅槃於新時代最強軍改中,成為軍隊能獨立履行使命任務的一級單位。
當時,清政府在全國編練防軍,也就是組建制地方軍隊,部隊以營為單位,每營500人,同時五營組建成一協,也就是一協標準有2500人,協也就後來的“旅”。
亦即一旅下轄5個營,兵力2500人左右。
甲午之戰後,清朝政府痛感八旗,綠營的不可救藥,防軍也不可依靠,遂下定決心要進行軍事改革,另外編練一支能戰能勝的新式軍隊。
1901年7月25日,清朝政府簽訂完《辛丑條約》後,開始推行軍事新政。
決定在中央政府設立練兵處,在各個省設立督練公所,決心以北洋新軍作為中央軍,以各省新軍為地方軍,並計劃在全國編練新軍36鎮。
至此,清政府選定的各處新軍軍營開始“習洋槍,學西法”。
袁世凱“小站練兵”的新軍以鎮為基本建制單位,協也就是旅,成為鎮以下的最大職級單位。
每鎮官兵定額12512人,由步、馬、炮、工、輜重等兵種組成,設統制一人率領。
而鎮下分為協、標、營、隊、排、棚等六級,分由協統、標統、管帶、隊官、排長和正、副目率領部隊。
編制採用“鎮協標營“4級,也就是“師旅團營”4級編制。
辛亥革命後,1912年1月,國民黨南京臨時政府制定陸軍暫行編制,將清末新軍的鎮、協、標、營、隊、排、棚改為師、旅、團、營、連、排、班。
12月,北洋軍閥政府也頒行大體相同的陸軍編制。
1926年,北伐中的國民革命軍統一編制,共編成8個軍,除了廣西李宗仁的第7軍外,其餘各軍分別轄3個師,師轄3個團,各級按 “三三制”編成。
1929年,國民黨政府鄭重其事召開編遣會議,會議明確規定以師為基本戰略單位。
分為甲、乙、丙 3種基本師,其中,甲種師轄3個旅,一旅轄三團,共9個團,而乙種師則轄3個旅,一個旅轄兩團,共6個團,而丙種師轄則只有2個旅,共4個團。
抗戰結束後,國民黨軍隊又以師為戰略單位,師轄旅,旅轄團,稱“整編師”。
此項整編尚未完成,1946年後又開始恢復軍級建制,並取消了旅這一級。
李宗仁
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軍隊中旅的出現及轉變
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與國民黨軍隊有很大不同。
但總體而言,中國工農紅軍沒有設定旅這一編制單位,第二次國共合作後,紅軍整體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在抗日戰爭中,共產黨領導的人民軍隊中開始出現旅這一編制。
此後,歷經解放戰爭、邊境自衛還擊戰及各種改革與變動,最終確立了軍旅營這一主體編制架構。
工農紅軍初創時期,由於沒有經驗,所以編制較為混亂。
有的紅軍部隊由南昌起來,秋收起義和平江起義而來的,原屬國民黨正規軍的相對還比較正規。
但如紅四方面軍這樣,源頭幾乎全是農民起義產生的部隊就比較亂,再加之中共中央在此階段對各地紅軍部隊也沒有整體考量,所以編制混雜,有的部隊幾十人,就敢叫一個師,有的甚至叫一個軍的也並不罕見。
紅軍開始正規化過程,始於中央開始往較大的紅軍部隊派遣幹部。
此階段的特點是紅軍編制裡小軍、小師、小團較多,有時候一個團大約幾百人,而一個師也不過千百號人馬。
隨著留學蘇聯學習軍事人員陸續回國,紅軍開始全面正規化改革。
這時確立了紅軍基本戰役單位為師。
紅軍師是穩定的常設單位,一個師人數為5000人左右,以下實行三三制,即師下面三團,團下面三營編制。
抗戰時期,國共實現第二次合作,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和新編第四軍。
八路軍下轄從師到班共7級編制,還有各個大軍區、二級小軍區以及軍分割槽和各種縱隊、支隊、縣大隊等各類部隊編制。
國民黨政府為限制中共領導的武裝力量發展,給八路軍3個丙種師的編制,這種師至團的編制採用“二二制”,也即每師下轄2個旅,每旅下轄2個團,總體上比甲種師兵員要少一半。
紅軍剛改編為八路軍時有6個旅:
一一五師下轄三四三旅、三四四旅。
一二〇師下轄三五八旅、三五九旅。
一二九師下轄三八五旅、三八六旅。
每旅均轄兩團,共五六千人不等。
(其中三四三旅有6500餘人、三四四旅有5000餘人、三五八旅有5000餘人、三五九旅有5000餘人、三八五旅有5000餘人、三八六旅有5700餘人)。
此後不久,八路軍每旅麾下又增加了一個團,從此改為三團制旅。
1937年11月4日,在八路軍總部作的《關於擴軍問題的指示》中提出要準備每旅改轄三個團。
此後不久,八路軍每旅麾下又增加了一個團,從此改為三團制旅。
八路軍增編後的三團制旅,兵力已接近萬人。
1938年1月20日,八路軍一二零師三五九旅旅長王震在《關於第三五九旅編制等致周士第、甘泗淇並朱德、彭德懷電》中提到:
“現三個團已編制到位,七一七團有三千二百餘人,崞縣團有二千六百餘人,平山團有二千五百餘人,旅直有一千一百人,共九千四百餘人。”
在八路軍總部下達擴軍問題指示後,八路軍各師和各軍區之下又增編了若干的獨立旅、警備旅、教導旅、新編旅和騎兵旅等。
每旅通常轄3個團,個別還有轄個4團的。
每旅人數相應地不等,少的有兩千多人,多則達到六七千人。
1941年年初,經過百團大戰後,根據中共中央關於“精兵簡政”的指示精神,八路軍各部陸續對所屬部隊進行精簡整編。
到1942年,開始實行三團制的甲種旅和兩團制的乙種旅兩種編制。
最後,甲種旅有七八千人,而乙種旅基本上為五六千人。
而新四軍全稱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成立於1937年,改編自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河南、湖北、湖南、廣東八省境內15塊游擊區(廣東省瓊崖地區除外)的中國工農紅軍和游擊隊。
由於國民黨政府的有意限制,新四軍最早的編制並不是按照常見的“軍師旅團營”建制,而是按軍以下直接轄四個支隊的非正規編制。
每個支隊基本上按旅級許可權,下轄兩團,大約有2至3千人(其中一支隊有2300人、二支隊有1800人、三支隊有2100人、四支隊有4100人),所以,新四軍初期8個團,約1萬人。
1941年皖南事變以後,國民黨政府宣佈撤銷新四軍番號。
我黨決定重建新四軍,1月20日,中共中央任命原新四軍一支隊司令陳毅為新四軍代軍長。
陳毅
1月 25日,新四軍軍部在江蘇鹽城重新成立。
重建後的新四軍一共編制為7個師另加1個旅,按每師3旅計,累計21個旅番號。
此外,第三師還有獨立旅 ,第五師還有特務旅 ,第6師則少個17旅,加上新四軍獨立旅 ,總計 23個旅,全軍達到9萬餘人。
1946年國共內戰爆發後,八路軍和新四軍改編為解放軍。
各戰略區開始組建由二至三個旅組成的縱隊來實施戰略機動作戰。
由於人數的增多,部隊的擴大,此時,解放軍正常的旅一級部隊一般轄6000-7000人。
不久,原來的所有縱隊全部提升到軍級。
1948年11月,全軍實行統一的編制。
原各路縱隊都改稱為軍,其下統一按師、團、營、連、排、班的序列,和“三三制”原則來編制。
此後,新建立的師下不轄旅,而是轄3個團,因此,解放戰爭後期步兵旅便退出了我軍的歷史舞臺。
(這裡僅指步兵旅,實際上一些部隊還是有炮兵旅和騎兵旅)。
因為師直接轄團,被實戰檢驗是最直接有效的建制方式,而再增加旅的建制,會顯得指揮層次繁雜,機關非戰鬥兵繁多。
所以在解放戰爭前期,我軍有旅這一級單位,而1949年2月全軍整編之後,旅這種建制就消失了很長一段時間。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人民解放軍進入現代化建設的新階段。
中央軍委按集中統一與因地制宜相結合的原則,分類確定了陸軍、海軍、空軍等軍兵種部隊的編制序列和各級建制單位的名稱和級別。
幾經改革,形成了利於作戰、便於管理得比較科學的合成軍隊的編制。
軍隊整體建制變為兵團——軍——師——團。
不久,各個野戰機動兵團撤銷,而各個軍歸屬各個大軍區。
直到1985年百萬大裁軍,各軍區成立了集團軍之後,才重新出現了步兵旅的建制。
此時歸屬各集團軍的旅,是由若干個營(或團)編成的軍隊一級副師級組織。
通常隸屬於師或集團軍(軍)。
一般在上級編成內遂行各類作戰任務或非戰爭軍事行動,亦可獨立履行任務。
各旅依據任務、編成和裝備,分為步兵旅、炮兵旅、海軍陸戰旅、航空兵旅、空降旅、工兵旅、舟橋旅、雷達旅、反坦克旅、坦克旅(裝甲旅)、高炮旅、防空旅(防空混成旅)、戰術火箭旅(導彈旅)、電子對抗旅等不同類別。
三、步兵旅與混成旅及合成旅的異同
步兵旅、混成旅與合成旅,作為不同歷史時期的軍隊編制形態,其本質並非一個武裝團體級別的不同,而是其組成方式和編成形態的不同,以及其導致的戰鬥力值的不同。
它們三個既有區別,亦有聯絡,甚至在某種程度上還有母體與孿生的關係。
步兵旅
步兵旅也就是大家常說的旅,步兵旅一定會隸屬上級師級或軍級編制,因為步兵旅只有步兵,編制內並沒有炮兵,工兵,雷達兵等輔助兵種,一般而言並不適合進行大規模獨立作戰。
步兵旅的後勤及火炮集中在上一級,所以步兵旅主要的作用是戰線突破,警戒及維護等。
一般而言,一個步兵旅下轄2個步兵團,兵力約4000人左右。
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摩托化步兵旅的現行基本編制,為全旅下編約11個營,共計4000—4500人左右。
而機械化步兵旅下設5個營,兩個裝甲營,兩個機械化步兵營,一個火力營,全旅編制人員共3654人。
除旅部機關外,裝甲營定員編制為650人,火力營定員編制為814人,機步營定員編制為730人。
混成旅
混成旅一般而言是由步兵、騎兵、炮兵、工兵等各兵種混合編成的,通常用於履行重要方面任務的獨立旅。
民國時期國民黨軍隊中常有此編制。
日軍侵華期間也常有此類旅團編制。
混成旅簡單地說就是多兵種部隊、綜合型部隊。
一個混成旅通常約有4000多人,一般的編制分為:3個步兵營,其餘通訊連,教導隊,裝甲營,警衛連,偵察連,炮兵營,工兵連,修理連,直屬保障分隊,汽車連,衛生連分別有1個。
混成旅通常由裝甲營、團,炮兵營、團,和資訊化作戰部隊、防化部隊等組成,也有的混成旅還包含火箭兵部隊和直升機大隊。
現代的混成旅通常指海陸空三軍協作部隊,成員在四五千人左右。
根據混成旅的職能屬性的不同,混成旅分別有步兵混成旅、炮兵混成旅、航空兵混成旅等。
合成旅
2015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開始施行史上最強軍改。
軍改後,我軍原屬各軍區的18個集團軍調整改編為陸軍的13個集團軍,實現了合成旅的改建組建。
此後,我軍除新疆軍區的軍師團架構還保留外,其餘的都改成了軍旅營的架構。
而此種編制架構中的旅,一般即為“合成旅”。
一般而言 “合成旅”除旅部外,下轄4個合成營,還有偵察營,作戰支援營,防空營,勤務保障營,全旅共計9個營,兵力大約為6000人,其中,一線戰鬥人員大約2000人左右,其餘大多數是支援保障人員。
可以說,合成旅脫胎於傳統機步旅,它又被稱之為新型機步旅。
之所以稱之為新型,主要體現在編成結構上更加最佳化,新型作戰力量比重更大,形成了充實、合成、多能、靈活的新型作戰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