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兩天有點懵,前天寫的一篇:工廠拉閘限電的背後,一場金融大戰打響了,有很多人還是有點不明白,說你只支援國家的角度,現在小企業這麼困難,給我逮著一頓噴......
還有很多朋友發了朋友圈說自己快撐不住了。先上圖
接下來中小企業應該怎麼做?今天就徹底把它搞明白。
其實這個跟美國當初的脫實向虛有很大的關係。這是美國身上的一個毒瘤。
1974年,美國與沙特簽訂協議,宣佈向沙特出售軍事武器,並且保障其國土安全,則作為回報,沙特則必須接受美元作為石油出口唯一的計價和結算貨幣,同年12月,美國與OPEC其他成員國也逐一達成協定,“石油美元霸權”體系正式誕生。
毫無疑問,石油是這個世界上除了黃金之外的“硬通貨”,這是因為不管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石油是任何一個國家現代經濟發展必不可少的能源和基礎化工資源。
在“石油美元霸權”體系下,石油進口國為了獲取石油,必須先兌換美元,持有美元儲備,於是美國就以控制著石油交易的方式鞏固著美元在國際貨幣體系中的地位,繼續享受著美元作為世界通用貨幣的益處。
加上國內人工的昂貴,導致產能低下,這時候,美國就只能向外轉移製造業。
美國脫實向虛的問題是明眼人都能看出來的問題,美國上下對這個問題肯定 是心知肚明的,但美國想不想解決這個問題?
答案是:肯定想!
不然也不會讓建國兄這麼離譜的人上臺了。川普當初的競選口號是讓製造回國,解決廣大人民群眾的就業。這個在現在肯定是無解,不然他在任四年,被無情地轟下臺了。
由此,我們就應該明白,美國的問題不在於脫實向虛,而在於實體經濟出現了問題,實體經濟沒有辦法發展,於是就只能轉向虛擬經濟。如果在實體經濟難以發展的情況下,不去發展虛擬經濟,美國就會失去經濟發展的動力,經濟將會陷入困局。於是,美國不得不兩害相權取其輕,退而求其次,在無法發展實體經濟的情況下,不得已只能發展虛擬經濟。
也就是說,美國不是為了發展虛擬經濟而拋棄實體經濟,而是因為無法發展實體經濟,才不得不發展虛擬經濟的。雖然結果一樣,但是邏輯不同,原因也不一樣,兩者存在著本質的差異。
這就引申出了另一個問題,美國為什麼在實體經濟方面遇到困難,美國為什麼突然變得難以發展實體經濟?
我們常常認為,中國經濟的競爭力來自於勞動力優勢,來自於價格的低廉。這確實是一個優勢,我們不能否認這個優勢,但價格不僅與勞動力成本密切相關,而且也跟產能密切相關。產能對降低價格的作用遠比勞動力成本重要得多,中國生產的工業品價格低廉,不光是因為勞動力成本低廉,更重要的是因為產能巨大。
如果我們用產能解釋,我們就會知道,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時候,中國鋼鐵產能達到一億噸,超過了美國之後,就一直在不斷擴大產能,到如今年產鋼才十億噸,相當於產能擴大的了十倍。雖然工資上漲了十倍,其他生產成本也都大幅上漲,但是由於產能擴大了十倍,產能如此大幅度的擴張有效抵消了各類成本的上漲,使得鋼材價格並沒有太大的上漲,有時候行情低迷的時候,鋼材價格還會低於二十世紀九十年代的鋼材價格。
明白了這一點之後,我們就能夠明白,中國工業品價格低廉只是一個結果,而不是原因,原因是產能巨大。
再舉一個例子,看我文章的不知道有沒有海爾或是美的供應商系統的人,他們在招標的時候,供應商都是為了訂單爭相壓價,最後大家都沒有啥利潤空間,有的甚至虧本在幹。
這就意味著,在市場競爭中,如果拼命擴大產能,那麼擴大的產能在半年左右幾乎可以確定會毫無價值,只會導致更大的虧損。
這是一個無解的難題,隨著中國工業的不斷髮展,中國工業能力不斷增強,使得中國加入了越來越多的工業品的生產,使得西方工業受到越來越多和越來越大的侵襲,導致西方工業不斷萎縮,讓西方在去工業化的道路上一路狂奔。在這個方面,特斯拉是典型,而特斯拉正是在主張讓製造業迴流的特朗普任上來中國建廠並投產的。
中國具有如此強大的擴張產能的能力,主要是因為漢字把中國的工業體系上每一個人都變成了通用零配件,在任何一個崗位上的人員出現問題,需要找人替代的時候,都可以立即填補上去,從而維持這個崗位上的運作,進而維持整個工業體系的運轉,使工業生產不會因為生產鏈條上的任何一個個人出現問題而陷於停滯。在需要擴大產能的時候,只需要建立生產線,把相應的人員安插到生產線上,就可以擴大生產線,增加工業產能。
雖然說做賺錢的事情不寒磣,但是真的要把這件事情說出來還是覺得臉上無光,使我們不願意說這些事情,就好像這些事情不存在一樣,使我們看起來就像是在搭美國的便車。
從蘇聯解體之後,美國給予中國最惠國待遇,到後來讓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美國從來都不是恩賜中國,而是中國自己爭取來的,美國給中國的這些東西都是中國給了對價的,是中國應得的。
從八十年代以來,國家為了經濟發展,沒辦法只能從歐美接過一些低端產業,來換取原始資本的積累,這是非常痛苦的一條路。
接下來國家要進行經濟轉型這個痛苦也是沒辦法的,不然這樣幹下去這種日子就沒個頭,天天看著澳大利亞、美國在那頭吃肉,你連湯都喝不上。
可以說是低端製造業的歷史使命已經完成了。
國家下一步到底往哪個方向發展?
現在我們是處在這個鏈條最低端,大家知道為啥不賺錢了吧,兩端都被美國把控著,人家想壓你,你連還手的餘地都沒有。
我們肯定也是要往這個鏈條的兩個頂端方向發展,技術不用說了,華為就是最好的例子,為什麼美國不打壓小米這些,因為小米只是個品牌,華為乾的是基礎架構,像作業系統,處理器這些。
你想想象一些,如果沒人研發這些,美國到時候撤了安卓,高通驍龍不讓你用,那你不成瞎子了。
作為中小企業來講轉行做高階研發,金融這些基本不大可能,這個需要投入的資金太大,別看我們現在手機支付很發達,但是整個金融體系還比較落後。
剩下就一個可能,去做服務業或者有點技術含量的製造。
在美國矽谷,給程式設計師按按脖子,一個月一兩萬美元,理個髮要幾百美金,再結合我們這兩年經常看到,北大清華畢業做保姆年入幾十萬,接下來基本就是朝這個趨勢發展了。
其實很簡單,幹這個不會被什麼壟斷性的礦產資源卡脖子,而且淘汰落後產能的這筆錢也會進入服務業。
那些所謂的令人自豪的供應鏈,產業鏈,在真刀真槍的戰爭中,用處小的可憐。像很多工廠,哪有什麼技術人員,一堆幹活的。
就像我以前一直說的,只有產業升級才是中國唯一的希望。
估計很多人還沒弄清楚限電的意義是什麼,不光是限制產能這麼簡單,有些企業是要從這次限電的過程中淘汰的。
這是歷史的潮流,我們誰都無法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