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10月19日,中國人民志願軍將士跨過丹東鴨綠江中朝邊境,拉開了抗美援朝的序章;1953年7月27日,以美國為首的侵略者在付出血的代價後不得不放棄侵佔朝鮮的妄想,灰溜溜簽署了《朝鮮停戰協定》。三載光陰,我們的志願軍用無數血肉與生命,換得了山河無恙,家國安寧。
烈士
經過數十年的調查考證,2014年10月29日,中國民政部、總政治部最終確認抗美援朝烈士共有197653名。
這個197653名烈士中,有戰爭中犧牲和失蹤的志願軍戰士,有支援前線的民兵民工,還有停戰後留在朝鮮幫助朝鮮人民生產建設時不幸犧牲的志願軍們。
197653,每一個數字都是一個無畏的生命,一位壯烈的英靈。而這一條條生命所凝成的數字一度朦朧在歷史的迷霧中,其準確考證經歷了漫長曆程。
2000年,《解放軍報》統計公佈了志願軍烈士總數,為171687人,其中籍貫為四川省的烈士最多,共30789人,其次為山東省19685人、吉林省18260人。
2006年,丹東市抗美援朝紀念館也在仔細周密地查訪統計後,確定志願軍直接戰鬥犧牲的烈士共計183108人,其中來自四川省的烈士21051人,其次為山東省19766人,吉林省18499人。
歷次統計中,四川省烈士均居各省份之首,四川軍民又一次用生命寫下了“無川不成軍”的傳奇。
川軍
川軍的起源可追溯到清末民初。
那時的中國正當在山河破碎如風飄絮之際,戰亂頻發。四川軍閥也就在這亂世混戰中隨波逐流,一直為人所詬病,直到抗日戰爭的全面爆發。
日寇侵華後,礙於蜀道之難尚未侵入四川。四川軍民激憤于山河破碎,倭寇橫行,毅然加入到全民抗戰的行列,同袍同仇。
時任四川省政府主席劉湘慨然宣戰:“四川竭力抗戰,所有人力、物力,無一不可貢獻國家……願率川軍供驅遣抗敵!”
於是,川軍放棄了天險屏障,帶著民族義憤,帶著激昂熱血,奔赴祖國大地的四海烽煙。
據史料記載,抗日戰場上,川軍共計出動6個集團軍11個軍征戰大江南北,在山東、山西、廣西、貴州、浙江、湖南、湖北等全國各大戰場參加了淞滬會戰、長沙會戰、棗宜會戰、南京保衛戰、豫中會戰、臺兒莊戰役等18次重大會戰,以其英勇無畏之姿創下“無川不成軍”的歷史讚譽。
1945年,《新華日報》以社論的形式鄭重對四川軍民表達感謝:“在這場抗日戰爭中,四川省出動了全國兵員的五分之一,對於正面戰場盡了最大最重要的責任。”
待到抗美援朝戰役中,“川軍”已不再是地方軍閥的稱謂,而是成為了四川軍民錚錚傲骨凝結而成的浩蕩軍魂。
黃繼光、邱少雲、柴雲振、譚炳雲、胡修道……千千萬萬家國英雄,用生命與鮮血為家鄉繼續譜寫“川軍”的神話。
戰爭
1950年6月,美國侵略者發動了朝鮮戰爭,戰火席捲中朝邊境,威脅著我國東北地區。1950年10月19日,以彭德懷元帥為首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毅然跨過中朝邊境,為兩國人民開啟了這場艱苦卓絕的反侵略鬥爭。
首戰兩水洞便發生在鴨綠江畔不足五十公里處。志願軍以奇兵設伏,出其不意打響了抗美援朝戰役中首個殲滅戰。隨後,志願軍採取“敵進我亦進”的運動戰策略,在不到8個月的時間內殲敵二十餘萬,把敵人從鴨綠江沿線一路驅逐到漢江以南,“三八線”之外。
1951年6月後,志願軍開啟了“持久作戰、積極防禦”的陣地戰,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在戰區構築起縱深防禦陣地,在極惡劣的條件下,使用“零敲牛皮糖”的戰術,隨機應變開展了一系列殲滅戰,包括粉碎“絞殺戰”、抵禦“細菌戰”、血戰上甘嶺等經典戰役,創造了威武雄壯的戰爭偉業。
上甘嶺之役尤為慘烈。
在這片不過3.7平方公里的狹小區域,發生了援朝戰爭中規模最大的陣地防禦戰。憑著一腔熱血,中國人民志願軍用坑道、火炮、手榴彈與武裝到牙齒的敵人鏖戰43晝夜,以極其慘烈的代價生生頂住了敵人的炮火傾襲。
超過5000枚炸彈、近200萬發炮彈傾瀉於上甘嶺上空,飛彈如雨,蔽日遮天。侵略者喪心病狂地揮霍著他們的重火力優勢,張牙舞爪,氣焰囂張,試圖以人類戰爭史上的火力密度巔峰打散反抗者的脊樑。
面對槍林彈雨,志願軍將士們頂著狂轟濫炸堅守在被不斷摧毀的坑道中,守護著“事關全域性,寸土必爭”的承諾。
白日裡,侵略者們憑藉炮火優勢攻入表面陣地;夜幕中,我們的志願軍將士們憑著地形優勢與滿腔鬥志拼死反擊,將失地奪回。如此持續反覆數十日,陣地在血與火的交織中易手56次。近兩米的土地被炮火削去,留下無盡的炮彈渣滓與屍骨殘骸。
“人在陣地在!”這是志願軍將士們用生命作出的莊嚴承諾;
“用勝利回答祖國人民!”這是志願軍將士們浴血奮戰的堅毅信念;
“輕傷不下火線!死了也不下!”這是志願軍將士們保家衛國的無畏決心;
“老子和你們一起死!”這是手持爆破筒撲向敵營的英雄的慷慨怒吼;
“同志們快上!”這是以血肉之軀堵住敵人槍眼的壯士的激昂戰歌;
“中國人是服用了什麼藥物的?為什麼都不怕死?!”這是魂飛魄散的敵軍將領的困惑與哀嚎;
“這一戰打出了國威軍威!”這是無數英雄將士用生命寫就的歷史威名!
正面戰場之外,補給線上同樣屍橫遍野。在侵略者炮火的肆虐下,輸送物資的隊伍十不存一,一路上散落著物資殘骸,一袋袋破碎的乾糧,一筐筐滾落蘿蔔蘋果,一個個千瘡百孔的水囊,與彈藥殘片混在一起,將一具具不肯瞑目的將士屍首襯得愈發悲壯淒涼。
補給的困難使得陣地上時常面臨食水斷絕的威脅。許多戰士在坑道中躲過了轟炸,卻因水斷糧絕在飢渴中死去。為此,後方諸多將士捨生忘死,頂著炮火奔赴陣地,用鮮血奏響保家衛國的壯烈戰歌。
前赴後繼的支援毀滅了敵人圍困上甘嶺的企圖。他們永遠不會明白,戰爭從不只是裝備與火力的比拼,更是意志與靈魂的較量。
這一戰,隨15軍出川的四川籍軍士再一次以無邊鮮血無盡犧牲成就了“無川不成軍”的歷史讚譽。
以黃繼光、邱少雲等14名四川籍戰鬥英雄為代表,扛著家鄉父老贈與的死字旗,抱起炸藥包、手握爆破筒衝入敵群,用生命譜寫了一次又一次的戰場奇蹟。
然而,由於戰時條件簡陋,運力不足,除少數著名戰鬥英雄得以回國安葬外,19萬7千餘志願軍烈士大多就近在作戰地區附近入土為安,唯有一縷英魂得歸故里家鄉。
英靈
1958年秋,中南海懷仁堂中,凱旋的志願軍選派代表前來面見毛主席,帶著勝利之師的驕傲,保家衛國的歡欣,也帶著幾分蕭瑟,幾分悲壯。
毛主席看著歷盡滄桑而挺拔依舊的軍士們,滿懷關切,問向志願軍司令:“都回來了嗎?”
司令員楊勇抬手敬禮,語聲堅毅:“除了犧牲的烈士,人民志願軍全部回到祖國。”
一句話,屋內的所有人員都不由得紅了眼眶。
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是所有人心中最深的悲痛。
為了紀念犧牲在抗美援朝戰爭中的烈士們,1954年,在將侵略者們趕出朝鮮境內後,留下來幫助朝鮮人民建設生產、撫平戰爭傷痛的中國人民志願軍戰士們決定在生產建設之餘,就地為犧牲的同袍們修建起烈士陵園,聊寄哀思。
志願軍為此成立了烈士陵園修建委員會,由我國政府撥給專款,投入人力物力,以最快速度在朝鮮建起了八處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陵園,分別位於雲山、價川、長津湖、開城、上甘嶺、新安州、金城以及檜倉,都是死傷最為慘重的戰役之所在。
制棺、制碑、查對姓名……每一名志願軍將士都懷著極其虔誠的心情,強忍著淚水,竭盡全力為犧牲的戰友留下最後的痕跡。他們一點點收斂起戰友的屍骨,仔細搜尋著每一名戰友的遺物殘骸,只望為他們的親人多留下一點紀念。
在重大戰役發生的地方,志願軍將士們合力建立起了烈士紀念亭與烈士紀念塔,在他們用鮮血和生命捍衛的大地上鐫刻下英靈們的豐功偉績與剛烈精神。
朝鮮人民同樣感念志願軍的無私奉獻和英勇犧牲,自發在朝鮮境內為志願軍烈士尋找墓地安置。在志願軍開始開展烈士陵園的建設後,紛紛將這些烈士墓地交給我國接管。
僅在金城地區,志願軍便在半年內接收了烈士陵園墓地1275處,烈士21584名,並重新修整373處陵園墓地,安置留在朝鮮的烈士們入土安眠。
因許多地方的戰爭過於慘烈,犧牲英烈的血肉交融,殘肢遍野,沒有辦法區分辨別。志願軍將士們悲痛之餘,不得已只能將這些無法辨識身份的烈士遺軀集中,以中國人民志願軍的身份集體安葬於合葬墓中。
這一處處陵園墓地中,安眠的是可歌可泣的英雄先烈,慰藉的是被英雄保護著的中朝人民,紀念的是為家國安泰可以無畏死生的中華英靈。
然而,仍有大批將士戰死在“三八線”之外的敵佔區,遺體只能被就地掩埋。
歸來
1953年7月,《朝鮮停戰協定》在侵略者的不甘而又無可奈何中得以簽署,其中特別規定了我軍烈士遺骸的歸還。戰後的一段時間裡,韓國集中送還了志願軍遺體一萬有餘,分別葬進了幾個烈士陵園中。
1981至1997年間,韓國陸續透過朝鮮向我國歸還了43位志願軍烈士的遺體。然而,在此之後由於種種原因,志願軍烈士遺體的移交一度中斷。
2013年,中韓雙方終於再一次就志願軍烈士在韓遺體的歸還一事達成了共識。2014年,韓國送還了第一批烈士遺骨,共計437具。
那是一個初春的清晨,搭載著烈士靈柩的專機緩緩飛入我國領空。一架中方戰鬥機忙在空中相迎,伴在各位英雄先烈的專機左右,一路護航。
正午時分,瀋陽桃仙國際機場,一排排中國人民解放軍將士莊嚴肅立,抬首凝望上空專機駛來的方向,凝望著先烈們乘坐的專機一點點在眼簾中放大,又逐漸被淚水模糊。
這是一場隆重的迎接儀式,在時隔十六載後再一次迎回了烈士英靈。
隨後的六年中,我國軍民同韓國一起開展了五次在韓中國人民志願軍烈士遺骨交接工作,陸續從韓國接回了162位志願軍烈士回國安眠。
2020年9月27日,在中韓兩國軍民的密切配合下,又一架搭載著中國志願軍烈士遺骨及相關遺物的中國專機降落在瀋陽桃仙機場,第七批迴國的117位志願軍烈士得以落葉歸根。
“忠魂不泯,英靈猶在!”
“歡迎志願軍英烈回家!”
“向英雄致敬!”
“人民英雄永垂不朽!”
瀋陽桃仙機場上空,飄蕩著飽含熱淚的呼喚,飄蕩著全國人民的熾熱心聲。
豔陽當空,照耀著棺槨上覆蓋著的五星紅旗,閃耀著一顆顆赤子丹心染就的鮮紅。
受邀參加儀式的烈士遺屬、志願者老兵們也被這一抹抹鮮紅染紅了眼眶,千言萬語無從訴說,不覺淚下千行。
在當代人民解放軍將士的護送下,117位志願軍先烈的靈柩在人們的注目禮中緩緩駛向瀋陽抗美援朝烈士陵園,與此前回國的599位戰友一同相伴安眠。
陵園中,還供奉著黃繼光、楊根思、邱少雲、楊育才、胡修道、孫佔元、楊連弟等英雄先烈。不知見同袍歸來,將有多少別緒離情可訴,多少慷慨之情堪談,多少惺惺之意相敬相惜。
想乃英雄所願,惟河清海晏,國泰民安。
在一代代英雄的拼搏下,戰爭的硝煙和槍炮聲漸漸消逝於中華大地,先烈們用鮮血與生命拼來的勝利與和平,國格與國威,已經持續了近七十個春秋。
在這片沒有硝煙的土地上,中華兒女仍從未忘記歷史的慘痛,更不會忘記先烈英雄的犧牲。往歲崢嶸,無數英雄先烈為中華民族拼出了一條生路;前路漫漫,當代中華兒女自當負重行遠,勇毅向前。
先烈回眸可笑慰,擎旗自有後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