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胡靜文|編輯:徐鴻鵠|排版:王曉峰|校版:幾何智庫
摘
1.Eisenmann倒下的背後:誰來拯救中小企業?
2.德國統一立場孤注一擲:未來屬於電動車
3.大型供應商更加倚重新興需求和中國戰略
4.通用策略:中小企業的三味解藥
壹
全球汽車業的冬天來了?
根據諮詢公司IHS的資料:今年上半年全球汽車產量同比下跌7%。分地區看,歐洲、北美、中國、亞洲(除中國以外)及南美汽車產量跌幅分別為5.6%,2.5%,15.7%,0.4%和3.1%,中國,歐洲和北美,三大主要車市全面疲軟。
中國再次成為“閃亮”的一級:領跌全球,並拖累了大部分汽車零部件供應商的業績。佛吉亞預測:今年下半年形勢也不會有根本性的好轉。
這還沒完,剛剛這兩天,德國汽車供應商行業也傳來了新的”噩耗”:
德國斯圖加特附近衛星城伯布林根(Böblingen)的工廠製造商和汽車供應商——艾森曼Eisenmann正在申請破產,該破產申請程式加快了在春季已經開始的戰略重組和重新定位。
“我們專注於我們的核心業務,並打算推動艾森曼集團的戰略調整,將重組作為破產程式的一部分,以便儘快恢復盈利業務。我們希望利用這個機會萬眾一心做重新開始,並且可以建立一個基本健全的商業模式。市場地位,聲譽,創新以及積極和訓練有素的員工是我們公司長遠眼光的重要組成部分。”
該公司首席重組官Michael Keppel如此表示。
艾森曼在全球擁有3,000多名員工,積極參與表面處理和環境技術等領域,在2017年創造了7.23億歐元的銷售額。其中大約600名員工在伯布林根總部工作,另外在霍爾茨格林根有大約850名員工。據報道稱,艾森曼在2018年已經遭受重大虧損,元氣大傷。
“Böblinger Bote”報道:該企業的員工尚未收到7月份的薪水。但幸運的事,由於破產程式,僱員還可能會從聯邦機構獲得破產欠款作為補償。造成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技術的問題也有經濟問題,例如重大專案中可能出現的誤算或下級供應商的交貨困難。
Eisenmann只是萬千企業小小的一個縮影。雖然說家家有本難唸的經,但有一點是清楚的:即使是中小型汽車供應商也會受到全球經濟動盪下滑和電動汽車浪潮來襲的嚴重影響。
就連大型體量的供應商,博世都已經未雨綢繆,為即將到來的“革命”,重組和開發新產品做好準備。未來需要全新的替代驅動動力總成解決方案:博世估計,到2025年,混合動力和電動汽車的全球產量將增加到超過2000萬輛。為此博世率先喊出了 “無博世,不電動”的口號。
對比之下,中小企業汽車供應商們應如何應對並生存呢?
貳
電動車的崛起,普遍讓汽車製造商對燃油車的資金研發投入大大縮減。
大眾汽車曾表示,品牌最後一代使用內燃發動機技術的車型將在2026年釋出。這意味著大眾品牌要給自己的燃油車時代提前設定終結點,全面轉向電動化。
從國家戰略層面來看,荷蘭、挪威、印度等國宣佈2025年之前禁止銷售傳統化石燃料汽車,英國、法國等國家從2040年開始全面禁止銷售汽油車和柴油車,日本則將終結純燃油汽車的時間點設在2050年。中國雖然沒有公佈傳統燃油車禁售時間表,但工信部表示已啟動了制定計劃。
隨著行業大趨勢的變化,電動車也正逐步取代燃油車丟失的份額,電動車未來市場將會越做越大。
風向已變,當德國人認真起來 ,認為未來十年必將是屬於電動車高速發展的小時代時,或將進一步影響到全球整體行業的發展方向。
趨勢的預測已經明確,但在2025年的節點上,大家對電氣化的框架目標卻存在爭議。
IHS分析師的市場預測顯示,2025年全球混合動力和全電動新車的市場份額約為25%。
競爭分析公司LMC Automotive對此持懷疑態度,並認為這些車輛在2025年的市場份額僅為11%至12%。
舍弗勒,德國領先的汽車零部件供應商,則保持樂觀。在去年提出一個戰略方案“未來移動出行”, 是基於2025年新註冊的混合動力車和電動車佔比約28%來計劃的,不僅如此,舍弗勒還同時考慮了一個加速方案,例如到2025年,在一些政府政策強力支援的國家和地區混合動力車和電動車的替代車輛的推廣可能已經達到了47%的市場份額。
再看整車廠:前段時間在德國汽車工業協會(VDA)撮合下,德國三大汽車巨頭的高管們進行磋商,最終就汽車行業未來策略達成一致。
請見幾何四驅前文:德系三強枕戈待旦,行業媒體縱風止燎,純電戰略終將一統天下還是一地雞毛?
大眾集團、戴姆勒集團和寶馬集團一致決定:未來屬於電動車。
三大巨頭還一致同意,未來10年將把重心投放在電動車上,包括純電動和混合動力,他們將在基礎設施建設、補貼政策、技術等方面展開協調一致的行動。而該計劃也將會成為汽車製造商、VDA、德國政府的共同立場。
德國企業紛紛明確了未來的政治指導方針,一切的跡象都與迫在眉睫的變革相關。
叄
這種變革不僅受到電池技術範圍的技術改進和電池技術成本降低的推動,而且還受到其他越來越多希望嚴格限制傳統驅動器許可條件的國家政策的推動。
作為富含石油礦藏的挪威,從2025年開始,禁止出售任何帶有傳統驅動器的車輛。按照汽車行業的新車型推出需要三到四年典型的開發週期來推斷,那麼很顯然,這樣的規定將會對所有的汽車廠家產生影響,由此也會影響在不久的將來的供應商。
根據2040年的政策,英國政府計劃禁止銷售傳統柴油和汽油車。有趣的是,禁令還應該包括混合動力汽車,這樣只有純電動汽車才能在英倫三島上出售。法國幾周後也宣佈了,為了保護氣候和環境從2040年起停止銷售內燃機這一訊息。
中國政府也在推動在中國市場引入替代動力系統的雙積分政策,這對德國汽車製造商來說同樣非常重要。從2018年開始,汽車製造商已經不得不為電動和混合動力汽車實現至少8%的配額制,一年之後份額應該上升到12%。如果不遵守規定,將受到罰款威脅。
幾個月前和幾年前,人們一直懷疑汽車行業的替代驅動系統是否真正佔上風,政治要求是否會超越單純的嘴上空頭支票。現在,種種跡象顯然和表明汽車行業已經在發生的巨大變化。
變革面前,德國供應商紛紛加強其在中國的業務拓展。
德國供應商從一開始就堅定地支援德國汽車製造商:他們很早就來到中國,畢竟所有主要的德國供應商都活躍在中國。目前在中國,已經擁有315個德國供應商的分部和企業,與2010年(180個)相比,增加了75%。近年來,涉及越來越多的中型公司。
同時,其客戶不僅僅包括德國品牌,還包括眾多國際和中國的汽車製造商。德國供應商繼續在這裡創造新的就業機會:過去幾年,員工人數大幅增加,已超過10萬人。
我們看到了很多德國公司都希望進一步擴大其在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乘用車市場的參與度。這個大的經濟體仍然在中期增長的軌道上,以產品質量佔優的德國製造商和供應商顯然仍很受中國客戶的青睞。
然而幾家歡喜幾家愁,這裡也有相反的保守派:7月23日,世界第十大汽車零部件巨頭——佛吉亞在巴黎附近的總部Nanterre召開新聞釋出會。會上公佈了2019年上半年的全球汽車銷量形勢以及集團詳細財務情況:
為了在汽車銷量下滑的情況下仍保持較高的利潤率,法國汽車座椅、排氣、內飾及電子製造商佛吉亞將在其傳統的銷量主戰場——中國,裁員17%,同時關閉7座在華工廠!
更加倚重中國市場的同時,德國大型供應商也明確地調整自身的策略,從而使其戰略重心和投資重點更加適應新興的未來市場條件。
例如,博世早已將其業務領域(以前稱為“汽車”)轉變為“移動性”領域,並大規模地將投資從傳統內燃機的元件轉移到電動驅動器。
作為“移動出行重新定義”計劃的一部分,供應商大陸集團也正在推動電動汽車產品和元件的開發。
採埃孚ZF去年也成立了自己的電動汽車部門,越來越多地專注於低壓系統,插入式系統和電動軸等產品。
在未來的產品開發中,萊茵金屬正在推動驅動中性產品和解決方案- 即獨立於內燃機的銷售的產品。包括乘用車部分之外的結構部件,外殼和應用產品。
肆
動蕩中心的整車廠和一級供應商們(Tier1)正在紛紛轉型。
我們最為關注的是,眾多中小型規模的供應商(即價值鏈下游,所謂的Tier2,Tier3)在快速變化的市場中該如何定位並驅動自己應對變革呢?
許多中小型企業在生產和銷售傳統汽車中使用的傳動裝置,發動機,排氣系統或液壓功能零部件,他們同樣面臨著2025年及以後產品更新換代和轉型的問題。
分析汽車供應商的發展方向,考慮如何從現有產品中獲取額外價值,以及如何創造全新的價值。
從這兩個基本出發點的話,一定繞不開三種通用策略:
1. 技術視角-公司如何透過技術成長?
2. 商業模式視角-公司如何透過新商業模式成長?
3. 全面考量
詳細增長策略分析見上圖,如果三個單句總結三種通用策略,那就是:
1. 技術視角:開發與原產品相關的並且有市場前景的汽車行業產品和解決方案
許多零部件供應商,作為驅動組合變化的一部分,將來傳統產品市場需求大幅減少,計劃在汽車領域開闢相鄰的,相對類似的產品市場。
例如,如今供應商為傳動系提供鋁壓鑄件可考慮透過與驅動無關的底盤部件擴充套件產品範圍。畢竟,底盤將在未來繼續在車輛中發揮重要作用- 幾十年來在發動機和變速器領域獲得的輕質結構專業知識可以在這裡有空間繼續發揮巨大作用。
這種發展的優勢當然是可管理的投資和現有技術的使用。許多競爭者可能會選擇一條非常相似的發展道路,這可能會導致競爭加劇,價格壓力大幅增加。
2. 商業模式視角:在未來的電子移動和軟體領域獲得新的業務增長
未來車輛驅動概念的變化正在創造全新的需求,這些需求可以由創新型公司及時識別和開發。
例如,增加電動汽車的熱管理和技術冷卻領域的需求,因為電池和電力電子裝置只有在規定的溫度範圍內執行才能有效工作。在這裡,資源豐富的供應商已經在開發將在這個面向未來的市場中使用的解決方案。因此,除了由於流動性變化而消除傳統產品領域之外,供應商肯定有新的機會。
3. 全面考量:多元化進入相鄰的移動領域和非汽車領域
“自動駕駛,電動化,共享化和車聯網”這是汽車行業公認的移動性未來。這也意味著汽車行業以外的其他移動概念將在中長期內發揮越來越大的作用。例如,創新者在這裡看到了電動腳踏車,電動滑板車和微型行動電話,以及電動汽車執行所需的基礎設施,如充電站,可再生電力的發電,配電和運輸設施,作為未來可能的市場。
最後再補充一點:透過系統的市場,競爭和趨勢分析,思考如何從現有產品中獲取額外價值以及如何創造新價值
大型供應商有自己的組織機構,它可以應對未來的戰略和潛在的市場趨勢;典型的中小企業通常是精簡結構和小規模,跨學科專案團隊開發的戰略發展計劃。
為順應市場的發展和趨勢,在未來有針對性的商業領域系統性和可靠的分析中發現合適的戰略和出發點。基於行業專家的中立評估和未來的客戶要求,這種結構化分析提供了堅實的事實和資料支援,避免了錯誤方向有可能導致的昂貴代價。
“今天的烏托邦,明天的肉和骨” - 這是法國作家維克多·雨果在19世紀所描述的工業革命帶來的催枯拉朽的影響。未來幾年,汽車行業也將面臨同樣深刻的發展和變革。透過前瞻性和及時的措施,相信即使是中小型供應商也可以從這些“激動人心”的趨勢中獲益。
那到目前為止,哪些供應商提前做好準備,在這場電動風暴中已經獲益了呢?
不急,讓我們下篇文章為大家一一揭曉…
完
撰稿作者:胡靜文
2008年畢業於德國斯圖加特大學汽車與發動機碩士專業,畢業後在斯圖加特周邊汽車工程技術諮詢行業工作,參與了戴姆勒,保時捷等多家德國車企大客戶的研發專案。同時,針對中國市場,他負責中國分公司的籌建,發展中國車企新客戶以及專案管理。
目前就職於斯圖加特某 德國世界頂尖一級汽車供應商 動力總成前瞻研發部門,負責技術戰略轉型和新能源系統構架以及技術方案整合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