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上帝是公平的”,但命運對她卻如此不公平。從她出生到“花謝”僅僅24年,在這短短24年的人生當中,活成人們勵志的“典範”,同時也是一部生命凋零花謝史。
她逃過了生活的苦,卻沒能抵擋疾病的侵襲。她18歲考上北大,當她的人生即將迎來曙光時,卻在24歲時患上白血病,生命戛然而止。
生前,她根據自己的經歷改編的原創小說《賣米》風靡全國,賺足了人們的眼淚,刷爆朋友圈。她逝世後,北大破例為她在八寶山舉行追悼會,並請來學長撒貝南主持追悼。
是誰獲得如此“殊榮”?
她就是北大才女張培祥。
張培祥於1979年出生於湖南醴陵的偏遠小山村,出生在極度貧困家庭,她的母親患有小兒麻痺症,一隻手偏癱,幹不了重活,父親體弱多病,常年服藥,還有一個年幼的弟弟。
在這樣的家庭,可想而知她的生活何其艱難。張培祥從未體驗生活的甜,但她心中有夢想,就不會覺得生活的苦。
到了上學年齡,張培祥興高采烈地回學校上課,父親咬牙堅持送她讀書,張培祥在校成績都是名列前茅。可是在10歲那年,弟弟張毅拉著姐姐進入父親的房間,常年臥病在床的父親,用盡力氣爬起來,氣喘吁吁地張培祥說:瓊寶,你別讀書了,爸爸實在供不起你上學!渴望讀書的瓊寶天真地說:“我可以幫你們幹農活!”
父親在床邊沉默不語,低著頭冥思,眼淚不自覺滴下,張培祥也流著淚轉身走出房間。那一夜她徹夜未眠,似乎在一夜之間就長大了,或許是窮人家的孩子早懂事。
她不再糾結讀書這件事,因為她知道自己的家庭情況,父親也不是不讓她讀書,家裡實在是太窮了。第二天清早,她拖著疲倦的身體起床跟著母親去地裡幹活,當同村同齡人都揹著書包高興往學校跑時,張培祥回過頭翹首以盼,呆呆地望著同學。
在旁的母親對此情景,看在眼裡疼在心裡,真是苦了瓊寶啊!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兒女成才,只是生活現實總是這麼殘酷。
張培祥輟學的訊息,一時間在村裡傳開了,村民們嘆息:這麼好的苗子,不讀書可惜了!訊息也傳到她的姑姑張雲桂耳中,姑媽趕緊跑回孃家哥哥家中詢問此事情,姑姑也知道她家的情況。於是對哥哥說:“瓊寶,我帶走,我負責供她上學”,父親只好答應。
重返校園的張培祥倍感珍惜這來之不易的讀書機會,在龍塘小學讀完小學,並且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上醴陵一中,這是株州市的重點中學。
女兒考上重點中學,本是一件很高興的事,但對張培祥一家人來說,卻開心不起來,去城裡上學,意味著學費也貴。思來想去,張培祥的父親又意味深長地對女兒說:“瓊寶,要不轉到縣裡的普通中學就讀,還可以減免學費。”
張培祥只要她讀書,做什麼都願意!因為她知道要想改變家庭的命運,唯有讀書。
張培祥的堂叔在醴陵四中教書,在得知家族內有這麼一位好苗子,決定幫助她,不能讓她因貧困而輟學,被安排進入了他所在醴陵四中讀書,彼此也相互有個照應。
張培祥在初中期間勤奮好學,成績名列前茅。在學習之餘,找各種兼職做來補貼家用,緩解父母的壓力。
她是一個非常懂事的孩子,以她的成績考上好高中是不成問題的,可是卻選擇報考了中專,希望早點出來工作,賺錢養家。
一次偶然的機會,醴陵四中的校長羅定中看到張培祥報考了中專,他不忍心這麼好的苗子就這樣半途而廢。於是找到張培祥瞭解此事,瞭解情況之後,校長對她說:“你只管安心中考,高中學費問題我來想辦法。”
在校長的鼓勵之下,張培祥以中考全校第一名的成績考上當地最好的高中。
她的求學之路很坎坷,她是不幸的,同時她又是幸運的。在求學道路上,她遇到了好的老師、校長、同學等,使她能夠讀完初中。
接下來就是在高中階段衝刺高考,為她夢想中的大學而努力奮鬥。
高中階段的學習是緊張的,張培祥天資聰穎,應付自如,還能涉獵其他課外書籍。我國四大古典名著都看了一遍,並且反覆閱讀,領悟其要義,為她後來的文學創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當一切事物往好的方面發展時,命運又給她重重一擊。屋漏偏逢連夜雨,在高二那年,她的家庭突遭變故,母親患上了乳腺癌,父親做了腎結石手術,讓原本一貧如洗的家庭雪上加霜,讓她讀書的希望再次破滅。
為了給父母親看病,她選擇輟學出去外面打工。張培祥簡單收拾行李,與同村的姑娘踏上南下深圳打工之旅。
張培祥“失蹤”的訊息不脛而走,傳遍整個校園,校長也得知了訊息,專程跑到她家裡瞭解情況。看到她家裡的情況,校長一下子也明白了,她父母說:“瓊寶去深圳打工了”。
校長開始開啟尋人模式。偌大的深圳找一個人談何容易!皇天不負有心人,經過幾個月的尋找,終於找到了張培祥。
她看到校長喜極而泣,對校長說:“我想讀書,但不能連累我的父母”,校長說:“傻孩子,你不回去讀書怎能使你的父母過上好的生活,回去吧!其他的我來想辦法。”
張培祥回到學校,離高考只有幾個月的時間。她要付出幾倍的努力,才能趕上同學的進度。好在她天資聰慧,學什麼都快且基礎較好,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學習,在1997年,她最後以當地文科狀元考上北大法學院。
漫天的烏雲終於裂開,露出了一絲曙光,照在張培祥的臉上。這個出生寒門,命運坎坷的湖南女孩,用自己的努力改變了人生。
此時的張培祥還不知道,在日後的時間裡,她還會多次與命運交鋒,直至對方翻臉掀桌。
在1997年8月,她帶著全家及全村人的希望,手裡揣著東拼西湊的1000元,踏上北上求學之旅。
在人才濟濟的北大校園,出身寒門的張培祥也是耀眼的存在。在大學校園,她如飢似渴吸取知識,找各種兼職養活自己及家人,真正做到自立、自強。
憑藉自己在校的優異成績,獲得各種獎學金及兼職收入,不僅能能養活自己還能寄錢回家給父母用,家庭境況逐漸好轉。
四年大學時光轉瞬即逝,2001年,張培祥從北大畢業,獲得法律學士學位,之後又順利考上北大法學院研究生,繼續深造。
她在吸取知識的同時,發掘出她的文學天賦。她酷愛讀《紅樓夢》,於是就以“漫天飛花”為網名,創作了《大話紅樓》、《飛花讀紅集記》、《紅樓十日樓》等作品,廣受好評,其中,《大話紅樓》更是成為風靡全國高校。
在當時網路還不怎麼發達,她在某論壇發表,吸引大批粉絲,成為“大名人”,是同學眼中的大才女。
特別是在2003年,她根據自己的經歷創作出小說《賣米》,一經發表,看哭眾人。這篇小說之所以觸動人們的內心,不僅是她深厚的文學功底,更是她根據自己的真實體驗所悟出的人生感悟。
《賣米》中的情節:母親為了給父親買藥,挑著一擔米冒著毒辣的太陽,趕往幾里外的市場趕集,為了一分錢與米販子討價還價,結果一粒米也沒賣出去,無奈地回到家裡,繼續趕下場賣。母親挑的不是米,而是全家的希望,也不是那種錙銖必較的人。
當一切事物往美好方面的發展時,看似平淡的背後,卻一個巨大危機向她襲來。幸運之神從未眷顧她,直到壓得她喘不過氣來。她挺過了許多磨難,但這次卻沒能挺過去。
在2003年5月,張培祥患上了白血病,這年正是非典肆虐,命運又給她無情地打擊,她仍然堅持樂觀面對,積極配合醫生治療。
即使在病痛的折磨之下,也堅持文學創作,有事沒事將未寫完的《大話紅樓》寫下去。她的樂觀感染許多人,讓人敬佩與心酸。
最終還是沒能抵擋住病毒的侵襲,在2003年8月27日,張培祥因病去世,年僅24歲。真是天妒英才,一朵未綻放的花苞就此“花謝”。
她去世後,北大為她在八寶山舉行追悼會,撒貝南致辭追悼,導師曲三強為她撰寫墓誌銘。但這些是大家不希望看到的。
那天是2003年9月2日,在北京八寶山菊花廳,沉浸在巨大的悲痛當中,正悼念張培祥。
按照張培祥的遺願,她的骨灰被分成兩半,一半安葬在八寶山,另一半被送往湖南老家。
她說:
“我把自己分成兩半。
一半留在北京,因為這裡有可親可敬的同學老師;
一半帶回老家,家裡還有慈愛的父母和放不下心的弟弟,需要我的陪伴。”
張培祥命運坎坷,都能堅強樂觀面對。她是不幸的人,但在她成長的道路上有很多幫助過她的人,又是幸運的。當她懷著感恩的心去回報這社會時,命運又給她一重錘,使得她毫無招架之力。生命的質量不在於長度,而在於深度,她短短的24年,她的樂觀精神感染世人。斯人已逝,她的精神永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