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讀過初高中歷史的人都知道,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清朝咸豐到同治年間,由洪秀全、楊秀清、蕭朝貴、馮雲山、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的領導集團從廣西金田村率先發起的反對清朝封建統治和外國資本主義侵略的農民起義戰爭,是19世紀中葉中國最大的一場大規模反清運動。其簡要經過及大事年表如下:
一、金田起事:
從1844年起,洪秀全偕馮雲山到廣西開始傳播拜上帝教,期間進行秘密反清活動,到1850年拜上帝教與當地官府的矛盾越發展越大,已經到了一觸即發的狀態。當年夏天洪秀全釋出總動員令,號召各地拜上帝會眾到桂平金田村"團營",期間要求所有教眾一切財產都上交聖庫,把所有教眾的人力和物料都集中起來。1851年1月11日 ,洪秀全集2萬餘人在廣西金田村正式宣佈起義,建號太平天國,與楊秀清、馮雲山、蕭朝貴、韋昌輝、石達開等組成領導核心。清廷聞訊,調集兵力進行"圍剿",拉開了太平天國與清朝統治者進14年戰爭的序幕。
二、永安建制:
太平軍在今天起事後、前半年主要在金田周圍與清朝圍剿軍隊戰鬥,期間戰事一直進展不利,標準著太平軍向東南發展受阻,隨後轉至武宣。3月23日,洪秀全在武宣東鄉自稱"天王",並分封楊秀清為中軍主將,蕭朝貴為前軍主將,馮雲山為後軍主將,韋昌輝為右軍主將,石達開為左軍主將。5月16日由東鄉突圍北上象州,因遭清軍堵截,折回金田地區,被包圍。9月下旬,突圍北上攻佔永安(蒙山),粉碎清軍圍攻。太平軍在永安一面抗擊清軍進攻,一面進行軍政建設。12月,天王洪秀全封楊秀清為東王,蕭朝貴為西王,馮雲山為南王,韋昌輝為北王,石達開為翼王,所封各王,俱受東王節制。
三、永安突圍及北上:
1852年4月5日,太平軍自永安突圍,攻桂林不下,轉攻全州,馮雲山中炮身亡。後折入湖南道州(道縣),在此整頓隊伍,增修戰具;製備軍火,並作出"專意金陵,據為根本"的戰略決策。8月10日,棄道州東進,佔郴州,建立"土營"。9月攻長沙,蕭朝貴陣亡。12月佔嶽州(岳陽),建立水營。1853年1月攻下武昌,震動清廷。
四、建都南京:
2月9日,洪秀全等率領號稱50萬眾、船1萬餘艘,夾江東下,連克九江、安慶、蕪湖,勢如破竹。3月19日佔領江南重鎮江寧(南京),定為都城,改稱天京。旋派兩支軍隊攻佔鎮江、揚州,與天京形成犄角之勢。太平軍攻佔江寧後不久,清軍即趕來堵截。欽差大臣向榮率萬餘人在天京城東建立江南大營,阻扼太平軍東出蘇、常;欽差大臣琦善率萬餘人在揚州外圍建立江北大營,遏止太平軍北上中原。同時擬南北配合,伺機奪佔天京。洪秀全、楊秀清決定固守天京,同時派兵北伐京師,西征長江中游。
五、北伐及西征:
1853年5月13日,天官副丞相林鳳祥和地官正丞相李開芳等率領2萬餘人由浦口出發
太平軍北伐圖,奉命"師行間道,疾取燕都"。太平軍經安徽、河南、山西、直隸(河北)長驅北上,於1853年10月29日進抵天津西南的靜海、獨流鎮,駐守待援。清廷震驚,以勝保為欽差大臣,後又任命惠親王綿愉為奉命大將軍、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為參贊大臣,會同勝保"進剿"。北伐軍陷於清軍重兵包圍之中,時值隆冬,軍資缺乏,援軍不至,處境日艱,被迫於1854年2月5日突圍南走束城,旋又至阜城。清軍緊追不捨,北伐軍再度被圍。洪秀全、楊秀清得知北伐軍抵達天津附近時,才考慮派軍增援。1854年2月4日,夏官又副丞相曾立昌、冬官副丞相許宗揚等統率北伐援軍7500人,從安慶出發,經皖北、蘇北,直入山東。4月12日克臨清,旋遭勝保部圍攻,27日在南退途中潰散覆滅。5月天京再組援軍未果,北伐軍遂陷於孤軍作戰。林鳳祥、李開芳得知援軍北上,於5月5日由阜城突圍東走,佔領東光縣連鎮。為分敵兵勢,迎接援軍,李開芳率千餘騎於28日突圍南下,佔據山東高唐,獲悉北伐援軍已敗,乃築壘固守。北伐軍兵分兩地,氣勢更孤單。1855年3月7日,連鎮被僧格林沁攻陷,林鳳祥被俘。僧格林沁旋南下會勝保軍猛攻高唐。 李開芳突圍南走茌平縣馮官屯。5月31日,馮官屯在僧格林沁引水浸灌下失守,李開芳被俘。北伐軍將士英勇善戰,但由於戰略上犯了孤軍深入的兵家大忌,終致全軍覆沒。
在北伐的同時,1853年6月3日,春官正丞相胡以晃、夏官副丞相賴漢英等率戰船千餘艘,步軍兩三萬人,由天京溯江而上,開始西征。意欲奪取皖贛,進圖湘鄂,控制安慶、九江、武漢等軍事要地,以遮蔽天京。10日西征軍佔領安慶,旋進圍南昌,攻城80日未下,撤圍北返。石達開至安慶主持西征戰事,集中兵力進攻皖北,於1854年1月14日攻克廬州(合肥)。繼率師西攻,於黃州堵城大敗清軍,乘勝再佔漢口、漢陽,進圍武昌。同時分軍兩支向鄂北、湖南進軍。與曾國藩所率湘軍戰於嶽州、湘潭和靖港,失利退出。湘軍乘勢陷武漢,並突破太平軍田家鎮、半壁山防線;1855年1月,兵鋒直逼九江。為阻遏湘軍攻勢,石達開率軍馳援,於湖口、九江大敗湘軍水師,一舉扭轉不利戰局。旋乘勝反攻,再克武漢三鎮。清廷為挽救敗局,調集兵力圍攻武漢,西征軍與湘軍在武漢周圍激烈爭奪。1855年10月上旬,曾國藩自江西遣軍援鄂,武漢形勢危急。石達開又率部西上,敗湘軍於咸寧、崇陽,並乘虛挺進江西,連佔7府40餘縣,困曾國藩於南昌,西征軍事達到巔峰。
1856年3月,石達開奉命率主力回救天京,西征作戰結束,基本實現預定戰略目標。自太平軍北伐、西征後,天京一直處於清軍江南、江北大營的包圍之中。1853年12月,太平軍棄守揚州,江北僅佔瓜洲。1854年夏,清軍自廣東調"紅單船"50艘駛抵天京江面, 天京上下游交通受阻。1855年8月,蕪湖失守,鎮江危急,天京外圍的軍事形勢日趨嚴重。是年底,洪秀全、楊秀清決定從西征戰場調兵回救。1856年2月,燕王秦日綱率數萬人白天京援鎮江,北渡瓜洲,4月攻破江北大營,重佔揚州,旋又南渡,連破鎮江外圍清軍營壘後撤迴天京。時石達開率部從江西前線趕回,太平軍兵力更厚,6月攻破江南大營。向榮敗走丹陽,不久憂憤而死。至此,天京的威脅基本解除。
六、天京事變:
1856年8月,楊秀清居功自傲,逼洪秀全封他為"萬歲",洪秀全密令韋昌輝、石達開回京相救。9月初,楊秀清及其部屬數萬人被韋昌輝殘殺。不久,韋昌輝又被洪秀全處死。合朝文武迎石達開到京輔政。石達開因遭洪秀全疑忌,於1857年5月負氣出走,率數萬將士脫離天朝,獨立作戰。雖繼續反清,但遠離根據地,於1863年6月在四川大渡河畔覆滅。經此"內訌",太平天國受到極大損害,軍事形勢不斷惡化,武漢、九江相繼失守,湖北、江西根據地大部丟失,只有安徽戰場控制地區略有擴大。從此,太平天國開始衰敗。
七、後期防禦戰
天京事變對太平天國影響很大,但在太平天國影響下,全國人民的反抗鬥爭處於高潮,加之洪秀全起用李秀成、陳玉成等一批年輕將領,才使軍事形勢沒有發展到惡化的地步。
三河大捷形勢圖1858年初,清軍重建江南、江北大營,再次圍攻天京。 為解京圍,後軍主將李秀成請命出京,與前軍主將陳玉成在安徽樅陽舉行會議,確定作戰方略。會後,陳玉成率部首先攻佔廬州,後南下會李秀成部,於1858年9月27日攻破位於浦口的江北大營。此時,湘軍自湖北兩路東犯,南圍安慶,北攻廬州。湘軍悍將李續賓率5000之眾於11月3日進抵廬州南面的三河鎮,陳玉成得報,約李秀成等部先後赴援,在三河外圍全殲李續賓部,並乘勢收復舒城、桐城等地,迫使進圍安慶的湘軍撤回湖北。1860年初,江南大營再次合圍天京。忠王李秀成與幹洪仁玕商定採取"圍魏救趙"之策,解救京圍。2月10日,李秀成率2萬餘人經皖南入浙,攻佔杭州,誘使江南大營分軍往救。俟清軍援兵抵杭,即棄城晝夜兼程北返。4月下旬,各路太平軍進抵天京外圍。5月2日,再破江南大營。旋乘勝東征,連佔句容、丹陽、常州,6月2日佔領蘇州。接著進軍上海,因內應被破壞,又遭英法侵略軍阻擊,未能得手。正當太平軍進攻上海之際,清兩江總督曾國藩、湖北巡撫胡林翼督率湘軍水陸師5萬餘人東下進圍安慶。9月,洪秀全調集大軍,西上救援。陳玉成率軍走江北,李秀成率軍走江南,約定次年4月"合取"湖北,迫使湘軍回救,以解安慶之圍。1861年3月,陳玉成佔領湖北黃州,由於受到英國侵略者恐嚇阻撓,停攻武漢,4月下旬返回安徽。李秀成部遲至6月才抵武昌外圍,得知陳玉成部先回安徽,也東返浙江。"合取湖北"計劃徹底落空。此後,洪秀全增調兵力,三次強攻圍困安慶之敵,均為湘軍所敗。9月5日,安慶被湘軍攻陷。陳玉成坐守廬州,束手無策。1862年初,派扶王陳得才、遵王賴文光等赴河南、陝西招兵,皖北兵力更加單薄。李秀成率部再次進軍上海,因英法侵略軍與清軍聯合抵抗,未能得手. 4月至5月間,署江蘇巡撫李鴻章率淮軍6500人自安慶分抵上海,東線軍事形勢日漸嚴峻。 5月,荊州將軍多隆阿率清軍來攻,陳玉成棄城走壽州,為團練頭子苗沛霖誘擒,解送清營遇害。天京西部防線瓦解,東南方面卻有所發展,太平軍於年底攻佔杭州及浙江大部地區。
太平軍東征蘇南形勢圖1862年3月下旬,湘軍水陸師2萬餘人從安慶沿江東下,5月底直抵天京城郊。 洪秀全急令在上海前線督戰的李秀成火速回援。9月,李秀成等"十三王"統率10餘萬人自蘇州等地回救,急攻40餘日,未能取勝。不久,洪秀全又責令李秀成率部"進北救南",企圖取道江北西入湖北,迫使圍城湘軍回救。李秀成部在西進途中遭湘軍節節阻擊,進至安徽六安被迫折返,途中又遭湘軍攔截,損失精銳數萬。與此同時,李鴻章淮軍在"常勝軍"支援下,由上海西進,於1863年12月攻陷蘇州、無錫,兵鋒直逼常州。 浙江巡撫左宗棠率部自江西攻浙江,於1864年3月攻陷杭州,並基本佔領浙江全省。 曾國荃部湘軍則逐一攻佔天京城外要點,對天京形成合圍。 蘇州陷落後,李秀成自前線返回天京,建議"讓城別走",遭洪秀全拒絕,乃佈置死守。
八、天京失陷
1864年6月,洪秀全病逝,幼天王洪天貴福繼位。1864年7月19日,湘軍轟塌天京太平門附近城牆10餘丈,蜂擁入城,其他方向的湘軍也緣梯而入,城內太平軍或戰死,或自焚,無一降者。天京的陷落,標誌著太平天國農民戰爭的失敗。但分散在長江南北各個戰場上的數十萬太平軍,仍英勇頑強地抗擊清軍的進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