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古今帝王第一盜——東吳大帝孫權
明太祖朱元璋說,東吳大帝孫權是條好漢。於是,明孝陵開工時,遍毀民冢,獨留孫陵。其實,孫權不只是條好漢,還是帝王盜墓第一人。一盜長沙王吳芮墓,再盜南越王趙嬰齊墓。兩次盜墓,奇事迭出,奇象叢生。吳芮死後400年屍體不腐,“容貌如生,衣服不朽”,難道真的葬到了傳說中的“養屍地”?南越國王反盜墓手段特別——多門出棺,設虛冢,首創秘葬制。孫權掘翻廣州城一無所獲,偶得三代南越王趙嬰齊墓,盜得36顆玉璽金印。然而令孫權沒有想到的是,位於蘇州盤門外的“孫王墓”,被宋代盜墓賊盯上了,盜出了銀盂杯、金搔頭……
孫權是三國時期的大名人,字仲謀,是吳國的開國皇帝,他還是古代帝王盜墓第一人,南越王墓第一盜!
(二)十六國群盜代表——後趙皇帝石虎
在盜墓史上,三國時期是“群盜”,之後的十六國時期是“亂盜”。亂世出英雄,亂盜現皇帝。後趙皇帝石虎盜墓遇到了盜墓史上少見的難題,掘開春秋名人趙簡子墓後,地下泉水上湧,狂抽月餘不涸。失敗之後仍不放棄盜墓之心,再伸向古今第一帝陵——秦陵,竟然盜出了地宮中的銅柱。十六國時期,皇帝盜墓與盜皇帝墓成風,石虎自知生前所做惡事過多,生怕後人找到他的真屍葬處,在反盜墓上想足了點子,虛冢設疑,殺人滅口,但最後卻讓自己的寵妃李菟壞了大事……
繼孫權之後,盜墓史上又出現了一位盜墓狂人——後趙太祖石虎。石皇帝竟然打起了始皇帝的主意,將手伸向了秦陵——石虎也是唯一盜掘過秦陵的皇帝。
(三)掘墓焚屍的奇女子——大周皇帝武則天
一般人可能認為,盜墓與女人無關,其實錯了。中國古代唯一的一位女皇帝武則天,既是古今第一位合法消費男色的女人,也是掘墓焚屍的狠角色,是盜墓史上的“一姐”。瓦崗英雄唐英公李勣(徐懋功)、唐高宗李治的宰相郝處俊,死後均遭武氏“曝屍”。武則天掘墓真相令人疑竇叢生,一說是懲治“反武”勢力,一說是破壞人家風水,一說出於報復。看來,唐代著名風水大師袁天罡給襁褓中的武華姑相面時說得沒有錯,“若為女,當為天下主”,武氏從小便命中註定是一位瘋狂的女人……
說到武則天,大家可能都知道這個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個狠角色。確實,在以男人為中心的社會,女人要想做點事情不狠點哪能成?但武則天之狠可不一般,狠到挖人家祖墳。
武則天,是中國盜墓史上“懲戒”類盜墓者的典型,與伍子胥掘楚王墓“鞭屍三百”有類似的地方。但比伍子胥更為兇悍,以所謂的“十惡不赦”之罪,“罪人以族”。族人死了也不能逃脫,扒墳掘墓,拖出屍體來行刑,以分屍、曝屍、焚屍、揚骨等極端辱屍手段,代行車裂凌遲、梟首烹煮等對待生人的酷刑,達到“嚴懲”的目的。
(四)發冢“淘沙”一小兒——偽齊皇帝劉豫
從秦始皇到末代皇帝溥儀,中國古代曾出現了大大小小68個王朝,384個帝王,其中正式稱“皇帝”的334個。但有一個皇帝是絕無僅有——自稱“兒皇帝”的石敬瑭。石敬瑭可謂領風氣之先一百餘年後,劉豫步石敬瑭的後塵成為新一代兒皇帝,皇帝劉豫,在盜墓史上也留下了絕筆。曹操設了臨時性的“發丘中郎將”,劉豫專置挖墳掘墓的“淘沙官”,掘遍大齊國內的荒墳古冢。劉豫最可恨的是盜掘北宋皇陵,宋陵中隨葬的三大類寶物全被“淘光”了。
從中國盜墓史上看,盜墓都是一陣風,現象比較集中。這並不是偶然的,除了因前期厚葬勾引起的強烈的盜墓慾望外,最主要還是因為政局動盪不安,與盛世之年因收藏升溫引發的盜墓不同。如漢末魏晉時期、唐末五代時期,都是中國古代社會比較黑暗的時期,民間盜墓四起,曹操、董卓、朱泚、溫韜式的盜墓狂人四起,盜墓賊比一般年份要多出許多。北宋出現的盜墓風,也是這樣,位於鞏義的皇陵幾乎全被盜掘了。
盜掘北宋皇陵的第一賊人,應該算是滅了北宋的金國將領粘罕,二號賊人就是“兒皇帝”劉豫。
(五)“秘招救國”傻皇帝——明朝皇帝朱由校
風水是什麼?即使堪輿大師也未必說得明白,但明熹宗朱由校卻極其迷信“龍脈說”。江山飄搖國體混亂,大明王朝危亡之際,面對野心勃勃、殺氣騰騰的滿人,朱由校使出“秘招”,採取風水厭勝之術,透過“挖祖墳”,阻止清人入關。使用厭勝之術,朱由校並非第一人,而當始於中國的始皇帝嬴政。然而,謀事在人,成事在天,朱由校的“秘招”並不靈,但出招的過程卻極有趣。派出工程兵兩次盜掘了大房山金陵,“斬龍頭”、“扼咽喉”、建“皋塔”,妄圖搞死“金龍”,最後,連李自成的祖墳也沒有放過……
如果說武則天掘墓焚屍是懲罰和破風水兼而有之,這裡要說的,則是一位挖祖墳、壞龍脈的專業皇帝了。
在中國帝王陵盜掘事件中,金人的行為是相當野蠻的,曾將以開國皇帝趙匡胤為首的北宋陵寢全部盜掘了。但金人沒有想到,這事情五百年後會在自己祖墳上重現,位於北京房山的金朝皇陵遭到了大規模、有組織的盜掘,以至於很長一段時間人們弄不清金陵到底在哪兒。
此事件的“總導演”,是堂堂的大明皇帝——熹宗朱由校。
(六)偷樑換柱嫌疑犯——清朝皇帝乾隆
貴為“十全”天子的乾隆,一生做出的風流事情多多,但有一件事卻犯了尷尬——盜明陵。明陵所在的昌平陵區,可是一塊上佳風水寶地,是朱棣當年僅用50斤豬肉從江西“巒頭派”風水大師那裡換來的。明陵用的金絲楠木每根價值上萬兩黃金。乾隆盜的到底是哪一座明陵?是瞞天過海,還是偷樑換柱?鐵齒銅牙紀曉嵐勸阻皇帝盜陵了嗎?清孝陵上發現了明朝大殿物料洩露“拆大改小”天機。明十三陵曾四次險遭盜掘。唯一一次被盜,起因竟是一顆金頭的傳說……
在以帝王為主角的盜墓事件中,有一件事一直說不清,這就是“乾隆盜墓”一說。
京城坊間傳得沸沸揚揚,有鼻子有眼睛的,說是當年乾隆看中了明陵的金絲楠木,於是以修葺明陵作掩護,“拆大改小”“偷樑換柱”,拆下上好的木料給自己修建壽陵。資料上也確實有記載,乾隆修葺過明陵,而且運回了包括金絲楠木在內的大量明陵物料。在現代的考古中,考古學者也親眼看到清陵建築材料中使用了明朝的木料、磚石。
如此“鐵板釘釘”的事實,史書上卻不見一點筆墨,這是為什麼?乾隆成了中國盜墓狂人中身份最顯貴的嫌疑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