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帝傳說。司馬遷《史記·五帝本紀》記載的五帝是:黃帝、額頊、帝嚳、帝堯、帝舜。按照司馬遷的敘述,黃帝為五帝之首,其餘四帝都是黃帝的後裔。其實,這五帝先後稱雄,應該沒什麼大的問題,但並非有血緣關係,而是分屬於不同的族團。
考古學也表明,上古時期中華大地上的新石器文化星羅棋佈,創造這些新石器文化的氏族部落林立,這些部落後來組合成幾個大的部族集團。司馬遷是受了大一統觀念的影響,將原本屬於不同系統的部族領袖人物或部族集團,安排構築在一個朝廷裡,或者描寫成具有血親關係,這種千古一系的家譜式的做法,脫離了歷史的實際。
今天我們面對《五帝本紀》中的“黃帝-顓頊-帝嚳-堯-舜”這一譜系時,不必拘泥於這些傳說人物是否具有血緣上的祖孫關係,不妨把他們看成是不同的部族族團稱霸一方的先後早晚關係。
中國古史傳說的人物當中,最著名的首推黃帝和炎帝。在先秦古籍中,炎黃每每並稱。《禮記》《呂氏春秋》《淮南子》等書所載的五帝,也是把炎帝包括在內的。所以,黃帝時代也被稱為炎黃時代。《國語·晉語》說:“昔少典氏娶於有蠕氏,生黃帝、炎帝。黃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異德,故黃帝為姬,炎帝為姜。”按照這個說法,黃、炎兩族是從互通婚姻的少典氏和有蠕氏繁衍出來的。
中國上古時代,人名、族名和地名常常合而為一。黃帝號稱軒轅氏,又號稱有熊氏。軒轅氏即天黿氏,以大鱉為圖騰。有熊氏以熊、虎等猛獸為圖騰。《史記·五帝本紀》記載黃帝與炎帝在阪泉之野作戰時,曾用以獸為名的六支不同圖騰的軍隊:熊、羆、貔、貅、疆、虎,這也說明所謂有熊氏乃圖騰之名稱。此外,相傳黃帝有二十五宗,有姬、酉、祁、己、滕、葳、任、苟、僖、姞、假、衣十二姓。二十五宗即二十五個氏族,十二姓即十二個胞族,所以黃帝族實為一個龐大的部族集團。軒轅氏與有熊氏以及二十五宗與十二姓,都統一在黃帝的名下,可見在“黃帝”這一名號中,實際上存在著部族融合的情形。炎帝族的情況也是這樣。炎帝為姜姓,而相傳炎帝又號稱連山氏、烈山氏等,炎帝一名也是部族融合的產物。這種部族融合的進一步發展,後來就成為以黃帝族和炎帝族為主體,融合其他諸多部族而形成的華夏民族。
黃帝的事蹟甚多,他首先是一位取得了赫赫戰功的軍事領袖,先後打敗炎帝和蚩尤,於是諸侯都尊他為天子。戰爭的勝利使他成為無可爭辯的領袖,黃帝第一個建立了政權,官名皆以雲命,“置左右大監,監於萬國”,“舉風后、力牧、常先、大鴻以治民”,這與那種基於血緣關係建立起來的氏族、部落乃至部落聯盟大不相同。過去常說中國有五千年文明史,大抵就是從黃帝算起的。
顓頊是繼炎黃之後的五帝之一。相傳顓頊的居住地在“帝丘”,即今河南濮陽。傳說共工與顓頊為鄰,爭為帝,後來顓頊擊敗共工,才登上帝位。
顓頊時,發生了著名的重和黎“絕地天通”的原始宗教變革。《國語·楚語》記載,顓頊讓南正重“司天以屬神”,又讓火正黎“司地以屬民”,以達到“絕地天通”。這是說,南正重和火正黎作為顓頊時設立的祭司兼管理人員,只有透過他們才能溝通神與民、天與地,從而把原始宗教祭祀變成了只限於少數神職人員的事情,改變了以前家家有巫、人人都能與神靈交往的局面。這種神職人員的出現,意味著一個祭司兼管理階層的形成,是文明化程序中值得關注的現象之一。
顓頊與帝嚳之後是堯舜禹時期。大約距今四千年前,黃河流域進入了堯舜禹時代。《尚書·堯典》和《史記·五帝本紀》等記載,堯舜禹時的王位更替,實行一種“禪讓”制度。堯年老的時候,讓邦國聯盟內的“四嶽”推舉繼承人,大家一致推舉舜。舜正式繼位前,曾把權力讓給堯的兒子丹朱,自己避居於南河之南。然而天下諸邦和民眾卻不信任丹朱,而擁戴舜,這樣,舜才正式繼位。
舜執掌了邦國聯盟後,命禹為“司空”,主持治理洪水、平定水土;命棄為“后稷”,主持穀物播種和生產;命契為“司徒”,主持教化;命皋陶為“士”,主持刑罰。禹是夏族始祖,棄是周族始祖,契是商族始祖,皋陶是東夷人。當時的邦國聯盟還沒有發展成王朝,禹、棄、契、皋陶等人並不屬於“同朝為官”。因此,這些官職的任命未必實有其事,但卻反映了舜與諸邦的廣泛聯絡,也反映了當時邦國聯盟的構成情形。舜年老的時候,決定將權位讓給禹,禹正式即位前,也是謙讓,提出把權位讓給舜的兒子商均,自己避居於陽城,但是諸邦依然擁戴禹,禹這才正式繼位。
這實際上是這一時期特有的一種歷史現象。在堯舜時期,各地已產生邦國,並出現邦國聯盟。堯、舜、禹最初都是各自邦國之君,也先後擔任過中原地區邦國聯盟的盟主。堯舜禹禪讓傳說,描述了盟主職位在邦國聯盟內轉移和交接的情形。
關於堯舜禹之間權位的轉移,還有另外一種“篡奪”的傳說。古本《竹書紀年》記載:“舜囚堯於平陽,取之帝位。”《韓非子·說疑》說:“舜逼堯,禹逼舜,湯放桀,武王伐紂,此四王者,人臣弒其君者也。”《孟子·萬章上》也說:“(舜)居堯之宮,逼堯之子,是篡也,非天與也。”堯舜禹相互爭鬥的傳說,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原地區各個邦國之間勢力消長的關係。這種情形與史書用“萬邦”“萬國”來稱呼堯舜禹時期的政治實體是一致的。我們可以看到,堯舜禹是雙重身份,他們首先是本邦本國的邦君,又都曾擔任過邦國聯盟的“盟主”,亦即“霸主”。夏商周三代之君“天下共主”的地位,就是由堯舜禹時期邦國“盟主”或“霸主”轉化而來的。
關於堯舜禹的繼承是禪讓還是篡奪,周代末年同時流傳著這兩種說法,這兩種說法同時並存的事實,正是部落酋長由“傳賢”制向“傳子”制過渡的真實反映。堯舜禹至少在形式上還是執行著民主制度,而夏禹則經過了一番曲折鬥爭的過程,最後實行傳子制,從此,兄終弟及、父死子繼的世襲製取代了具有民主色彩的禪讓制,開創了中國世襲王朝統治的源頭。#我要上 頭條##歷史頭條##頭條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