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計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23個省、5個自治區、4個直轄市、2個特別行政區!
河北以在黃河之北而得名。以黃河為界限,黃河以北稱為河北。
太行山是山西省和河北省的分界線,而山西位於太行山以西,所以得名山西。
在秦漢魏晉時代,遼河以東設遼東郡,以西設遼西郡。遼寧唐屬河北道,設東京路,元設遼陽行省。明設遼東都司,清設遼東將軍,後改為奉天將軍,再改為盛京將軍,清末改為奉天省。1929年改遼寧省,取“遼河流域永遠安寧”之意,為遼寧得名的開始。
吉林市清代叫吉林烏拉,滿語意思是“沿江”。當時是吉林將軍駐地,統轄長白山與松花江地區的行政軍事,可以說是當時的“省會”,吉林省的省名就是來自吉林市的名字。
黑龍江因為當地的河水中,含有較多的腐殖質,水色呈現出黑色的,所以將其稱之為“完水”、“黑水”,在唐朝的時候稱之為是望建河,而黑龍江名字的由來,經過考證,是因為黑龍的河水呈現出黑色的,而且形狀似蛟龍,所以取名為黑龍江。
江蘇在清朝時有兩個府,分別是江寧府和蘇州府。取兩個府名字的第一個字,所以叫江蘇。
浙江這個名字其實原意就是錢塘江的名稱,或者說古稱吧,浙江省是因江得名,錢塘江因為呈“之”字型,古稱“之江”也稱“浙江”。
公元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清廷將江南省一分為二,分為:“江南右布政使司”(治所蘇州)和“江南左布政使司”(治所江寧)。公元1667年(清康熙六年),取“江寧”和“蘇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右布政使司”為“江蘇布政使司”,建“江蘇省”;取“安慶”和“徽州”二府首字的合成,改“江南左布政使司”為“安徽布政使司”,建“安徽省”。
福建地名由來:因境內有福州、建州兩府,各取其首字而得名。
江西以江南的西部得名。唐屬江南西道,後設江西觀察使,為江西得名的開始;宋置江南西路,簡稱江西路;元設江西行省及江西湖東道;明置江西省,後改江西布政使司;清改江西省,省名至今未變。
因為在太行山以東,所以得名山東省。
河南位於黃河中下游,因大部分地區在黃河以南,故名河南。
湖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北,故名湖北。
湖南省,因位於洞庭湖以南,胡名湖南。
自古,兩廣山水相連,人文相通。兩廣之分始於宋朝。以古廣信劃分(廣信,是古代兩漢時期的交州首府,位於現今廣西梧州、賀州與廣東封開一帶,即西江與賀江交匯一帶。廣信以東謂之:廣南東路,即廣東。廣信以西,謂之:廣南西路,即廣西。兩廣(廣東、廣西)是在北宋時期正式定名的,而嶺南從此能夠以兩廣來加以代稱。
海南省:因其位於南中國海域,境內最大島嶼又成海南島,故名海南省。
北宋鹹平四年(1001年),將地處今四川盆地一帶的川峽路分為益州路、梓州路、利州路和夔州路,合稱為“川峽四路”或“四川路”。其間設四川安撫制置使、四川宣撫使等官職,後來簡稱“四川”,四川由此得名。
貴州以貴山得名,因貴州地古稱黔中,故簡稱黔。
雲南省由來有三種說法,
1、“彩雲南現”說,建縣時,縣治駐地現雲南驛村北面的龍興和山出現五彩雲霞,縣城在彩雲之南稱“雲南” ;
2、“雲山之南”說,雲山即(現賓川雞足山,常凝雲氣高數丈,縣城在雲山之南稱雲南;
3、“武帝追夢”說,相傳漢武帝夜夢彩雲,遣使追夢,在今祥雲縣境追到彩雲,因置雲南縣。
因在陝州(現為河南省陝縣)以西,故稱陝西。
甘肅是取甘州(今張掖)、肅州(今酒泉)二地的首字而成。
因境內有國內最大的內陸鹹水湖——青海湖而得名,簡稱青。
“臺灣”一名源於臺灣南部少數民族“臺窩灣”社的社名,意為濱海之地,開發臺灣的福建省移民依閩南語將此名譯寫為“大員”“臺員”“大灣”等,後定名為“臺灣”。
清代將較早內附的漠南蒙古各部稱為“內札薩克蒙古”,將後來陸續歸附的喀爾喀、厄魯特等部稱為外札薩克蒙古,不設札薩克的察哈爾、唐努烏梁海等部稱為內屬蒙古。“內札薩克蒙古”後來演變出“內蒙古”一詞。
1721年,清軍驅逐侵擾西藏的準噶爾軍後,康熙帝撰《制平定西藏碑文》,其中有“爰記斯文,立石西藏”一語,這就正式把以拉薩為主的衛藏地區命名為“西藏”。至於康熙為什麼要將衛藏改為西藏,一是因為三大藏區中衛藏地區是以藏民族為主的行政區域,且從地理上來說西藏在三大藏區中最靠西,故稱為“西藏”。其二西藏曆史上稱為“吐蕃”,自元代開始將吐蕃納入西域的範圍,稱西域中的吐蕃為西蕃,這是在地名上第一次在稱呼藏族的“蕃”字的前面加上表示方位的“西”字。因此康熙皇帝順理成章將衛藏改為西藏沿用至今。
寧夏:以 西夏 安寧得名。
清政府平定準噶爾部的叛亂之後,將古稱西域的天山南北地區也稱為新疆。1882年沙俄侵略者也被迫歸還了伊犁地區。於是,左宗棠力主在天山南北建省。他在給清朝皇帝的奏摺中稱新疆是“他族逼處,故土新歸”。於是以新疆為省名就有了一層新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