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我國各地都在積極探索如何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並相繼釋出了一系列村莊規劃導則。筆者基於國內已釋出的十個省(市)級村莊規劃導則的研究,透過對其規劃內容進行要點梳理與橫向比較,發現以下特徵:
一是十個省(市)均明確要求,村莊規劃應包含村莊分類引導、國土空間佈局與用途管控、耕地與永久基本農田保護、國土空間綜合整治和生態修復、產業發展佈局、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規劃、近期建設與行動計劃等內容;
二是北京、江蘇、海南、江西、河南等七個省(市)明確提出,應包括村莊居民點佈局、歷史文化保護、農房建設管理等內容;
三是江蘇、福建、安徽、江西四省提出應包含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措施。
透過對以上省(市)村莊規劃導則編制內容的研究,結合在江西省省級試點村莊規劃的編制實踐與思考,筆者認為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應樹立“政府管用、村委好用、村民實用”的目標,可以從全域管控、村莊建設兩個維度,總結、提煉編制實用性村莊規劃的八大策略(圖5)。
圖1 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體系
1、 剛性與彈性相結合的全域管控維度
☞ 1.1 劃定村域“三生”空間的管控邊界和用途分割槽
採用“多規合一”的規劃編制新方法,統一工作底圖,堅持底線思維、保護優先的原則,結合上位規劃的管控要求,對村域國土空間實施分割槽分類管控,優先劃定生態保護紅線、永久基本農田保護線、建設用地開發邊界線三條控制線,強化剛性管控。
同時劃定生態空間、農業空間、建設空間,最佳化國土空間用地佈局,明確主導功能與用途分割槽,在建設空間內實行“詳細規劃+ 規劃許可”的管控方式,合理引導鄉村各項建設活動;在生態空間和農業空間內採用“約束指標+ 分割槽准入”的管制方式,統籌鄉村土地整治、耕地保護、生態修復等工作,滿足“政府管用”的要求。
例如江西省餘江區霞山村省級試點村莊規劃,以“雙評價”為基礎,劃定村域“三區三線”,其中,生態空間面積為181.93 公頃,農業空間面積為1 506.27 公頃,建設空間面積為69.80 公頃,最終實現村域範圍內“三生”空間和用途分割槽的“一張圖”管控(圖6)。
圖2 霞山村“三區三線”劃分
☞ 1.2 細化村莊分類管控原則與策略
《國家鄉村振興戰略規劃(2018—2022 年)》將自然村劃分為城郊融合類、特色保護類、集聚提升類、搬遷撤併類四種基本型別,而我國鄉村地區社會經濟發展階段的不同,導致型別多樣,差異巨大。
因此,為便於更加精準地對各類村莊進行規劃管控和建設管理,須進一步細化四種村莊基本型別的具體空間管控要求與策略(圖7)。
圖3 村莊分類空間管控指引
(1)城郊融合類。按照“城鄉融合、共建共管”的原則,推進城鄉“空間融合、產業融合、設施融合”,綜合考慮就地城鎮化和村莊發展需求,允許一定規模的新增建設用地。
(2)集聚提升類。為突出重點,打造精品,進一步將聚集提升類村莊細分為重點提升類和一般提升類。重點提升類遵循“總量管控、邊界管理”的原則,允許一定規模的新增建設用地,並且不得突破建設用地的上限指標;一般提升類遵循“總量不增、邊界不變”的原則,不允許調整建設用地邊界,村莊邊界內允許原拆原建。
(3)特色保護類。傳承“鄉愁、鄉風、鄉貌”,統籌村莊保護與發展的關係,遵循“保護優先、總量管控、建管一體”的原則,適當增加建設用地,在劃定建設用地邊界內,允許透過空間整合進行建設用地範圍的調整。
(4)搬遷撤併類。遵循“近遠結合、逐步搬遷”的原則,不得以任何名義增加建設用地用量及突破現狀建設用地邊界,近期無法搬遷的村莊,須保障村民生產生活所需的最基本的水、電、環衛等基礎設施,以及急需的危房改造需求。村莊搬遷原則上由政府主導,根據農民意願,採用土地置換等多種方式和措施,逐步引導村民向集中新建居民點或城鎮搬遷、聚集。
☞ 1.3 實施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
2019 年12 月,自然資源部印發《關於開展全域土地綜合整治試點工作的通知》,提出“以鄉鎮為基本實施單元,整體推進農用地整理、建設用地整理和鄉村生態保護修復,最佳化生產、生活、生態空間格局,促進耕地保護和土地集約節約利用,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助推鄉村全面振興”。
本文基於“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提出鄉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的三點策略:首先,按照“田成方、樹成行、路相通、旱能灌、澇能排”的原則,推行高標準農田建設、耕地提質改造等農用地整治;其次,基於“新增—騰退”掛鉤的原則,以改善人居環境為目的,開展建設用地復墾、低效用地再開發等農村建設用地整治;最後,實施廢棄礦山綜合治理、河流水系治理等鄉村生態環境整治與修復。
例如江西省餘江區霞山村省級試點村莊規劃透過農村建設用地整治,騰退農村建設用地面積達3.94 公頃,佔農村建設用地總面積的11.86%,同時推進了331.28公頃高標準基本農田建設(圖8)。
圖4 霞山村土地綜合整治規劃
☞ 1.4 探索宅基地建設管控模式
2020 年6 月30 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審議通過了《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試點方案》,指出“深化農村宅基地制度改革,要積極探索落實宅基地集體所有權、保障宅基地農戶資格權和農民房屋財產權、適度放活宅基地和農民房屋使用權的具體路徑和辦法”。
村莊規劃作為鄉村地區的詳細規劃,是宅基地建設與管理的法定依據。基於2019 年7 月江西省委印發的《關於應用推廣餘江宅改經驗,做好規範農村宅基地管理工作的通知》,筆者認為鄉村地區的宅基地建設管控可遵循以下三點原則。
首先,遵循“一戶一宅、面積法定”原則。村集體成員家庭中只有一個兒子的立一戶,父母原則上與兒子合併一戶,只能有一處宅基地;有兩個兒子且均滿22 週歲的立兩戶,可擁有兩處宅基地;出嫁的女兒原則上不能繼承父母的宅基地,但若女婿入贅,女兒可擁有宅基地的繼承權。
在保障村民居住需求的基礎上,控制宅基地面積(如每戶居住面積為120~180 平方米),建新必須拆舊,引導原址改建。
其次,建立宅基地有償使用制度。改變過去宅基地無償使用的方式,探索建立階梯式的徵收標準,具體分兩種情形進行實施:
一是現有“一戶多宅”和“一宅超面積”,且不選擇退出的。結合各自然村實際,協商確定起徵面積標準(如每戶240 平方米),實行階梯式累進位制收取有償使用費(例如超過標準面積50 平方米,每年每平方米收取10 元的有償使用費,超過標準面積51~100 平方米,每年每平方米收取15 元的有償使用費,以此類推,有償使用費可採取逐年繳和幾年累計繳的方式)。
二是申請增量宅基地建房的。根據宅基地區位、基礎設施投入、收儲成本等情況,實行“擇位競價”進行分配(例如按照每平方米100 元的基準價,價格最高不得超過1 000 元/ 平方米),符合申請條件的村民都可以參與競價。
最後,建立宅基地退出機制。根據不同情況,可採取三種宅基地退出方式:一是無償退出,主要是針對閒置廢棄的廁所、畜禽舍和倒塌無覆蓋的建築物或構築物;二是有償退出,適用於“一戶多宅”的多宅部分(如住房按建築面積每平方米50~200 元補償,雜物房、廁所、廚房等輔助用房按佔地面積每平方米20~50 元補償);三是流轉退出,對“一戶多宅”應退出“多宅”房屋完好的,鼓勵其在集體經濟組織內部成員間流轉、置換、出租,但必須符合《土地管理法》和村莊規劃的要求。
2、目標導向與問題導向相結合的村莊建設維度
☞ 2.1 破解“人、地、錢”瓶頸,發展鄉村特色產業空間
產業振興是解決鄉村問題的前提,是落實鄉村振興與精準扶貧戰略的重要抓手,產業振興的前提是解決“人、地、錢”的瓶頸。
首先,應積極引入大學生、退休幹部、企業家等鄉賢返鄉創業。
其次,透過開展土地綜合整治,創新鄉村地區供地模式,破解鄉村產業發展用地難題,例如浙江、廣東地區試點的“點狀”供地。
最後,吸引社會資本,成立村企合作社,共同推進鄉村特色產業發展。例如江西省貴溪市唐甸村省級試點村莊規劃, 透過深入挖掘谷酒、藥、書院、民俗四大傳統文化,打造“酒香夏家”“忘憂黃花”“生態曹家”“鄉居付家”四大精品主題,塑造特色化、差異化的鄉村旅遊品牌。
同時採用主題農場的產業模式,吸引鄉賢返鄉創業,建設油茶園、忘憂藥園、四季花田等鄉村特色產業空間(圖9),透過文旅融合,以旅帶產,以產促農,最終實現農業強、農村美、農民富的鄉村振興新使命。
圖5 唐甸村產業佈局規劃
☞2.2 傳承與創新鄉土文化、建築和景觀
鄉村振興,既要塑形,也要鑄魂,如果說鄉土文化是鄉村的“魂”,那麼鄉土建築和景觀就是鄉村的“形”,將鄉土文化、建築、景觀有機融合,是傳承與創新鄉村文化與風貌的關鍵,是踐行“新鄉土建造”的重要內容。
首先,傳承與創新鄉土文化,必須深入挖掘農耕、民俗、非遺、家風、家訓等鄉土文化;
其次,傳承與創新鄉土建築,須保護傳統村落和建築,採用新的建造工藝和節能環保技術,推廣地方材料,限制建築體量,建築宜採用坡屋頂,同時適應現代生活需求;
最後,傳承與創新鄉土景觀,應就地取材、舊物利用,可使用農具、陶罐、石磨、豬槽等元素造景,體現景觀的鄉土性、趣味性和藝術性。
例如江西樟樹市彭家古村村莊規劃透過弘揚贛中民俗文化、老表手藝,創新修繕、利用古村建築群,很好地保護與傳承了傳統古村落。
☞ 2.3 完善公共設施,構建鄉村社群生活服務圈
鄉村社群是實現鄉村振興戰略的基礎空間載體,相比於城市社群集中式、標準化、品質化的配套需求,鄉村社群具有生產生活一體化、服務群體分散、差異化巨大等特徵。
因此,須遵循多元、靈活、均衡的配套原則,更加註重鄉村社群在生產、生活、生態、文化、旅遊等方面的有機融合。筆者在江西省省級試點村莊規劃編制實踐中,因地制宜地提出構建“1+12+N”的鄉村社群公共設施配套模式(圖10),“1”,即1 個鄉村社群生活服務圈,“12”是指一般行政村配套汙水處理設施、垃圾轉運設施、公共廁所、村委會、文體活動設施、衛生室、便民超市、鄉村書屋、幼兒園、公交站點、網路設施、金融網點12 項基本公共服務設施,“N”是指根據不同的村莊分類和發展需求進行設施配套,如村史館、民俗體驗館、養老服務設施、小學、遊客服務中心、農家樂、鄉村民宿、曬穀場等。
圖6 鄉村社群公共設施配套模式
☞ 2.4 多方參與,搭建鄉村規劃建設共同體
以“共謀、共建、共治、共享”方式,由村民、村委會、地方政府、設計師、社會力量五方聯動,搭建鄉村規劃建設共同體( 圖11)。
圖7 鄉村規劃建設共同體模式
以問題為導向,發揮村民和村委會的主體作用,以村莊規劃為引領,將主要內容融入村規民約中,推廣鄉村規劃師制度,積極引入鄉賢、企業等社會力量,激發鄉村地區建設與發展的內生動力,共同推動鄉村振興。
文章作者:
華樂 上海同異城市設計有限公司城市設計所所長,中級工程師
以上文章來源於公眾號:城鄉規劃
節選自原標題:《國土空間規劃體系下實用性村莊規劃策略探討》
看過上面內容的你是不是已經有了新的思路?接下來不妨聽聽來自村莊規劃一線實戰大咖,親身分享的從基礎資料收集到評審入庫專案全流程解讀吧,人數有限,報名從速喲~
“多規合一”下的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工作
實踐經驗分享直播課程
具體會議安排如下
培訓時間
2021年09月25日丨線上直播
2021年10月10日丨線上直播
2021年10月16日丨線上直播
參會物件
各級自然資源主管村莊規劃的部門領導及相關負責人;從事村莊規劃相關工作的技術編制人員;已經承接或計劃承接村莊規劃編制專案的單位主管領導和骨幹;鄉村振興工作相關從業人員等。
線上直播會議主題
一、認識村莊規劃:一線工作者的心路歷程;
二、基礎資料收集:最佳化資料清單、打通部門渠道;
三、三調資料處理:三調可以怎麼用;
四、現場調研工作:調研安排全過程;
五、初步方案分解:政策背景到用地佈局;
六、初步彙報重點:溝通核心問題,落實技術引導;
七、村莊建設佈局:落實一戶一宅,提升人居環境;
八、其他篇章提升:綜合整治,歷史文化保護等;
九、專家評審審查:專家說的都對;
十、入庫操作指引。
報名方式
①新增下方課程顧問→提交報名資訊→繳納費用→入群學習;
②登陸51GIS學院官網www.51gis.com.cn完成註冊→選擇課程→提交訂單→專屬客服進行對接(24小時內)→入群學習;
③直接掃碼付費→新增下方課程顧問→提供付款憑證→入群學習。
會議收費
①499元/人(含培訓費、資料費、服務費及平臺使用費)。
②課程學習考核通過後,可申報工業和資訊化部人才交流中心頒發工業和資訊化人才能力提升證書—— 國土空間規劃專案管理師(高階),還可申請其他專案證書,詳情請諮詢工作人員。
備註:可透過朋友圈分享指定海報+文字並集齊38個贊後,將截圖提供給客服立享200元減免資格,僅付299元即可學習全部課程。
宣傳海報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