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由於農村人口流失,導致土地無人種植,“撂荒地”現象普遍存在,土地資源過度浪費,農業發展受到嚴重影響;另一方面,真正種地的農民,增產不增收,收入下滑嚴重,根本就不划算種地。尤其,小農戶,每個人名下也就一畝三分地,有些山區丘陵地帶的農村,還達不到這個標準。農業發展方式,亟需轉變。要不,種地不僅不體面,也沒啥效益。
那麼,農村土地要是統一耕種,小農戶怎麼辦呢?
農村土地,一般都指農耕地。這裡,有高標準基本農田,也有靠天吃飯的低產農田。如果,農村土地要統一耕種,基本上都是有促使農業發展的大專案在本地落地,推動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有效銜接。要不,一般情況,要統一耕種,很難實現,尤其是山區丘陵地帶的農村。
農村土地,統一耕種,小農戶有兩種選擇:
1、土地流轉
目前,農村土地基本上,都已經確權完成,頒發了確權證。如果,當地要上農業發展的大專案,小農戶可以透過“土地流轉”的方式,獲得財產性收入。同時,也可以土地入股,參與分紅,透過技能培訓,做職業農民,獲得勞務性收入。這樣,也就現實了統一耕種,也帶動了農民增收,農業增產。前提條件是,要健全和完善土地流轉機制,防止小農戶利益受損,正確處理好農民與土地的關係。
2、土地託管
另外,農村“老齡化”嚴重,現在種地的幾乎都是60、70後,還有一部分小農戶離不開土地,還想吃自己親手種的糧食或蔬菜。但現實很殘酷,這些人確實幹不動了,到了退出種地的邊緣了。這種情況,還有一種“土地託管”的方式,由農業服務公司、專業合作社等有償代管土地,農戶只管決定種什麼,然後把各個生產環節都委託給公司。這種“保姆式”的託管不僅讓農戶從土地中解放出來,而且因為合作社的集約規模化管理,每畝地的管理成本也比單打獨鬥時節省了不少。平時下鄉考察瞭解到,很多地方的小農戶,與當地的合作社簽訂了土地託管服務合同,從種、管、收、賣都由合作社負責。小農戶,把零散的土地進行託管後,有利於農業生產的規模化、集約化種植,實現統一耕種。
其實,這就是一種農業生產性服務,比如:土地託管、代耕代種、聯耕聯種、機播機收、統防統治等。
只有這樣,小農戶與農業現代化才能有效銜接,不僅種地更體面,而且效益會更大化。
今年,國家在政策上不斷髮力,特別重視糧食生產及安全。之前,專門釋出過《關於統籌利用撂荒地促進農業生產發展的指導意見》釋放出“土地撂荒”現象,到了非解決不可的地步了。尤其,近一段時間,帶給種糧的小農戶,好訊息不斷。為了穩定種糧農民收益,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對實際種糧農民一次性發放200億元農資補貼,並擴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實施範圍,增強農民抵禦風險能力。這進一步釋放重農抓糧的強烈訊號,有利於穩定種糧農民的信心,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以後,“誰種地、補貼誰”,馬上會成為現實,這無疑有利於穩定種糧農民的信心,加速土地流轉程序,或者土地託管方式。
我本人認為,小農戶要選擇“土地流轉”,還是“土地託管”關鍵在於,農業變革的趨勢。農民,以後不再是一種身份的象徵,而是要具備職業化的技能。職業農民,充當著農業變革的重擔。
農業,高質高效、增產增收,要把握好農業發展趨勢,細化“大農業與小農業”的落地場景,借力科技賦能,搞活附加值,搭建消費鏈條。
大農業,以”主糧“為主,大米、小麥、玉米等,在主要產糧區域,以“規模農業、平衡農業”為出發點,規模化生產,穩住農業基本盤,要“藏糧於地、藏糧於技”。還有一些區域,適度規模經營,讓“小田變大田”,經過“土地確權”後,採取“土地流轉或土地託管”,整理低產農耕地,投資建設高標準農田,真正實現旱澇保收、高產穩產,讓農業規模化、機械化、智慧化,科技化,從會種地到“慧”種地發展。重點放在,促使農業發展的大專案上,讓小農戶與現代農業能夠有效銜接,比如:國家現代農業產業園、農業產業強鎮、優勢特色產業叢集、國家農業科技園等。
小農業,以“五穀雜糧、瓜果蔬菜”為主,畢竟我國大多數區域,屬於丘陵山區,規模化生產難以實現,只能以“特色農業、精品農業”為出發點,打破認知邊界,立足“農業”,注重產業的疊加與整合,尤其跨界融合,增加附加值,延長消費鏈。嚴守耕地紅線的前提下,農耕文明與“農文旅、農商旅、農康旅”融合,有效補充,從產品創新、業態創新、效率創新重塑農業產業,衍生出:農文旅、農商旅、農康旅,提升種地的溢價能力,讓小農經濟,走向更優的發展道路。比如:田園綜合體、休閒農業園、家庭農場等。
大農業與小農業,雙劍合璧,打破農耕慣性,才能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解決改變農業發展方式的本質問題。
打破農耕慣性,用更科學合理的方式種田,才能確保把“中國飯碗”端得更穩更牢。
文 / 李國民 / 跨界融合策劃人 / 三農研究 專注(鄉村建設、文旅、農旅)等專案的前期策劃、規劃設計!
從開發到運營,選專案,抓政策,打市場,盯運營;請關注“唯美鄉村”微信公眾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