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經濟的騰飛和發展,人工養殖行業和技術的程序也同樣一日千里。
漸漸地,在較為成熟的人工養殖專案掙脫了小農經濟的桎梏,逐步向著規範、系統以及科學的方向大步邁進。
如今有許多野生動物都逐漸被培養成了能夠進行養殖的物種,但仍有很大一部分的水生、陸生野生動物,因為養殖技限制和養殖難度等種種原因,也就沒能實現人工養殖。
而筆者在本文中要分享的石爬鮡就是眾多無法實現人工養殖的生物之一。
它的長相與黃鴨叫,也就是黃辣丁有些相似,只能在活水之中,因為種種養殖技術難題無法得以解決,至今也沒能實現人工養殖,如今的它也不似從前那樣一文不值,而是能賣上千元1斤。
什麼是石爬鮡?
石爬鮡其實並非單指一種魚,而是同屬鯰形目、鮡科、石爬鮡屬的一類魚的統稱。
而今天要講的就是這類魚中的一個——石巴子。
石巴子是它的學名,至於別稱,因為這種魚分分佈範圍比較廣,因此各地為它起得名字也有不少,比如石爬子、池爬子、石把魚、巴鱔兒、爬爬魚、火箭魚、石扁頭等等。
從這些名字就足以看出一些有關石巴子的習性。在白天的時候,石巴子一般都會隱匿在石縫中,或者是依附在水流中的石頭上,直到晚上,它才會悄無聲息地出來覓食。
石巴子是回憶中沒有魚鱗的魚,摸起來的手感大概與泥鰍相差無幾,相信小時候生活在農村的人對它都不會太陌生。
那時候河流、溪水都沒怎麼受到汙染,且石巴子這種肉少的魚比起肥美的鯉魚、鰱魚之流也不怎麼受到重視,再加上石巴子其實還是比較親人的,因此在那個時候想要抓到石巴子可謂是不費吹灰之力。
也不知道從何時起,在扒拉開山間的溪石之時,石下再也沒有了石巴子的身影,而它的價格也是一年高過一年,到了現在,甚至貴到了千元一斤的地步(飯店處理後的石巴子魚一斤千元以上,但是直接購買一斤石巴子魚,大多在900元左右)。
石巴子的習性
石巴子的頭部十分大,嘴巴寬寬的,看起來倒是和鰱魚有那麼一兩絲的親戚關係,但是與鰱魚不同的是,它的尾巴十分得小,是典型的頭大身子小的魚類。
小時候之所以經常能在溪石之下摸到石巴子的蹤影,是因為這種魚十分喜歡活躍於湍急的水流之中,它的胸鰭呈現出吸盤狀,這能方便它們吸附在石頭之上,隱匿身形。
其實嚴格說來,石巴子的體表顏色與水中的石頭是十分類似的,當它趴在石頭上的時候,只要,就很難發現它的身影。
或許是因為它本身具有的隱匿特性,以及喜歡呆在湍急水流中的習性,致使這種魚不僅整體形態呈現出前扁後凸的流線型,還讓它們的體量都普遍十分小,一般就長到虎口長短,即便是最長的,也很難長到15釐米。
說來也是很有趣,這種魚一定是一個吃貨,不僅是雜食性,很多東西都吃;即便是變成流線形態也是將自己往“扁平”的方向去改變,一點沒影響嘴巴的大小。
為什麼無人養殖石巴子?
很多人都會好奇,這可是能賣到千元一斤的石巴子啊,為什麼就是沒人人工養殖它呢?
是賺錢不夠香還是有著其他原因?
石巴子十分“矯情”
石巴子喜歡生存在水草中和石頭縫隙中,且還十分喜歡湍急的水流,人工養殖下,想要做到這些條件是十分不方便的。
有的人即便是做了,一是成本高,二是影響水質,石巴子本身只能在活水中存活,且對水質和含氧量的要求都不低,這兩個基礎要求便已經意味著高成本,再加上它們本身的生活習性,無疑就製造了更多的困難。
長得慢、繁殖能力低
石巴子魚的生長週期相較於其他魚種非常長,再加上高成本的投入,想要獲得收益簡直是遙遙無期。
再者,其實大家也能發現,能夠實現人工養殖的物種都有著一個特性,要麼是本身繁殖能力就強,要麼就是透過人工促產,達到了超強的繁殖力。
但是石巴子,無論是它本身,還是透過養殖促產技術的手段,都無法讓它變得高產。
沒有產出就沒有效益,這也是沒有人敢養殖石巴子的原因。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才讓無數養殖戶即便是眼熱於石巴子魚的身價,也難以下定決心投產。
這種現象,短期是無法解決的,只有等到繁殖力方面的技術問題能夠得到解決之後,或許才能形成有關石巴子的養殖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