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烏素沙漠是我國四大沙地之一,面積約4.22萬平方公里 ,大部分位於陝西省榆林市,因此榆林市也被稱為“沙漠之城”。
1984年,在國家的號召下,牛玉琴和丈夫當即承包下毛烏素萬畝荒灘,開始了大面積種樹治沙。
當時,所有人都認為牛玉琴是腦袋進水了,還有人叫她“瘋婆姨”,並說沙漠種樹簡直是天方夜譚。
但牛玉琴不怕辛苦,堅守30多年,終於種出了“沙漠綠洲”,成為了毛烏素沙漠的治沙勞模。
從一個農村婦女到治沙勞模,負債累累的牛玉琴,到底為啥堅守了30多年?
01
1949年,陝西榆林市定邊縣郝灘鄉,一個窮困的農民家庭誕生一個小女孩,她就是牛玉琴。
在榆林市的12個縣市區中,定邊縣長年漫天黃沙,當地人稱為“北部風沙區”,而它與南部的白于山區一併稱作為榆林市的“兩條貧困帶”。
自打懂事起,牛玉琴就在黃沙裡打滾,小時候她常把這句順口溜掛在嘴邊;“風颳黃沙難睜眼,莊稼苗苗捉不全,沙壓房子人移走,萬惡黃沙害人苦。”
可想而知當地的生態環境有多麼惡劣,榆林的百姓飽受風沙肆虐之苦。
牛玉琴家中姊妹眾多,她排行老三。小時候家裡窮得響叮噹,經常食不果腹。為了養活一大家子人,父母沒日沒夜地操勞,也只能勉強過活。
牛玉琴打小長得結實,身體好,力氣大,小小年紀就能幫助父母幹活,可以幫著母親照顧弟弟妹妹。
白日裡,她跟著父母下地幹活,回家後不用母親多說一句話,她就主動跑到廚房煮飯。夜晚,哥哥姐姐們都已經在炕上打起了鼾聲,牛玉琴還在地上刷鍋洗碗。
從家裡幹到家外 ,牛玉琴幹活從不怕吃虧,也從不偷奸耍滑。
十四五歲時,牛玉琴在生產隊就能和男人一樣掙10工分。16歲時,她已經成為郝灘鄉的“優秀民兵”和定邊縣的“勞動模範”。
窮人的孩子早當家,牛玉琴用行動詮釋了這一點。在出嫁前,只要在郝灘鄉說起牛玉琴,那肯定少不了稱讚。
在家中,她也是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們的榜樣,更是同齡夥伴眼中羨慕的物件。
02
1967年 ,18歲的牛玉琴嫁給了姨娘家的兒子張加旺,因兩人打小認識,互相瞭解,彼此也互有好感,這門親事兩家人都很是滿意。
張加旺是家中獨子,父親年邁有病,母親是個瘋子。牛玉琴母親和舅舅心疼妹妹,便想著把牛玉琴嫁給張加旺,這樣即能照顧妹妹,又能促成一段姻緣。
所以,牛玉琴並不知道婆家的情況和環境如此嚴重。
直到出嫁後,牛玉琴才瞭解到張加旺的家裡比起孃家更窮,並且他的家在靖邊縣東坑鎮金雞沙村,那裡的沙害、沙禍比起郝灘鄉更加可怕,可以說是一望無垠的荒沙。
對此,牛玉琴也從沒有埋怨過母親半句,在她看來婆婆是她的親姨,即便不是一家人,就算是沒有親緣關係的人,也會把她照顧好。
牛玉琴結婚時,婆婆只給了她160塊錢作為“財禮”。牛玉琴拿著這些錢請了親朋好友,可是做的飯卻不夠吃,讓牛玉琴尷尬得要命。
本來因為親友沒吃飽,牛玉琴心裡就不是滋味,而她的瘋婆婆更是爬到屋頂大喊大叫,這樣的囧相更讓牛玉琴難過不已。
新婚之夜,婆婆為了白天的行為向牛玉琴道歉,還把家中僅有的一床被子抱給兒子兒媳。
半夜,牛玉琴被凍醒,於是又急忙將被子給瘋婆婆送去。回到房間後,她從箱子裡拿出了唯一的嫁妝:一件帶著羊皮腥味的皮襖。
第二天天剛亮,牛玉琴就麻利地穿好衣服,準備下地幹活。
結果,昨夜風沙太大,把門口給堵住了。牛玉琴二話不說,拿起門後的一把鐵楸,三下兩下就把門口的沙子鏟開了。
從那一刻起,牛玉琴就暗自發誓:寧願治沙累死,也不能被沙子欺負死!
正是這樣堅定的信念,才讓牛玉琴始終堅守在治沙的路上,不畏挫折,不畏艱險,把治沙植樹當成了終生的事業。
03
1984年,靖邊政府根據黨的政策,為了改善生態環境和當地百姓的生活條件,號召全縣人民承包治沙,牛玉琴夫婦當即決定承包萬畝荒灘,種樹治沙。
牛玉琴夫婦走的是“聯戶”治沙的路子,然而村裡人都懼怕黃沙,認為她們的想法是天方夜譚,根本沒人願意幹這份吃力不討好的活。
牛玉琴夫婦不甘心,多年的治沙願望就要實現,難道就輕易放棄呢?
牛玉琴回想起這些年的辛酸生活,毛烏素沙漠寸草不生,一棵樹都沒有,黃沙遍野,當地農民種植的農作物基本都被黃沙掩埋,無一存活。
有些糧食勉強存活,也挨不到秋收,就被一場大風沙全部颳走了。漫天黃沙成了老百姓最大的敵人,現在黨和政府號召種樹治沙,綠化家園,作為土生土長的大漠人求之不得!
所以,夫妻倆下定決心:絕不後退半步,就算只有她們兩個人也要植樹造林。
於是,牛玉琴夫婦承包萬畝荒沙的訊息不脛而走,大多數村民都不相信沙漠裡能種出樹,甚至有人把牛玉琴看作“瘋婆姨”。
對於這些牛玉琴完全不在乎,因為她一門心思都撲在治沙上面。
想要在荒灘上植樹,這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剛開始牛玉琴心裡也沒多少底,好在她有幹勁,肯吃苦,又主動跑到附近的國營林場去學習造林技術。
她幫人拔草、施肥、撒藥、澆水,說起植樹她都異常興奮,努力把學習到的理論運用到實際中。
牛玉琴沒念過書,也不會寫字,為了能記住種樹治沙的注意事項,她就在一張白紙上畫符號,靠著這些符號她摸出了種樹的要領。
除了技術,牛玉琴還缺資金,缺勞力,可謂是困難重重。為了購買樹苗,牛玉琴把家裡所有能賣的東西全部賣掉,甚至借遍了親友,欠下近萬元的債務。
在上世紀80年代末,大西北的農民家庭全年的收入不過2000元,牛玉琴這樣巨大的債務讓人咂舌。但是即便負債累累,牛玉琴還是義無反顧地踏上了種樹治沙的道路。
當時,一家人在沙漠裡過著風餐露宿的日子。每天天一亮,牛玉琴就帶著請來的村民,用牲口馱著沉重的樹苗來到沙地,有時候車過不去的地方,全靠人工揹著樹苗上去。
為了保證樹苗的存活率,牛玉琴幾乎整天與沙窩窩打交道,吃住都在風沙裡。
在那段時間 ,牛玉琴的臉被風沙撲打得脫了幾層皮,胳膊曬得黝黑,臉上更是又黑又蒼老。吃的是咬都咬不動的乾糧,喝的是沙坑裡餘留的冷水。
經過所有人的苦戰,種樹治沙初見成效,就在牛玉琴欣喜若狂的時候,一場沙塵暴幾乎把她種植的樹苗全部摧毀。
看著東倒西歪的樹苗,一個又一個空蕩蕩的沙坑,牛玉琴嚎啕大哭,這麼長時間的努力與付出全都白費了,人力、物力、花進去的錢,都打了水漂。
牛玉琴不甘心,抹乾眼淚說:“樹苗能倒,人的志氣不能倒!”
於是,她找到了縣林業局的技術人員虛心請教,總結這次失敗的原因,吸取教訓,找到了治沙最為關鍵的三條。
第一,學會搭建屏障;第二計算好治沙時間;第三造林不能光種樹,可以種植一些存活率高的喬灌草。
就這樣,牛玉琴憑著不服輸的倔強,卯足力氣重新開始,帶著村民們再次種樹,這次她終於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04
牛玉琴僅花了三年時間,就讓樹在沙漠裡活了下來。可這時張加旺卻突然患上重病,被確診為骨癌,短短几個月後就離開了人世。
丈夫的離去讓牛玉琴顯得更加孤單,但是她一直守著與丈夫許下的誓言:要把毛烏素沙漠變成綠洲,要讓子孫後代過上綠水青山的好日子。
在以後的30多年裡,牛玉琴一直致力在治沙的路上。她將治沙面積由1萬畝逐步擴充套件到11萬畝,種植的樹苗達到2800萬棵,讓毛烏素沙漠變成了“塞上江南”。
現如今已經70多歲的牛玉琴,隨身攜帶著丈夫送給她的鈴鐺,她始終沒有停止治沙造林,並把治沙看做終生的事業,活到老,種到老。
正如她在紀錄片《黨的女兒》裡說:“這個沙不治,沙就得治咱們。”
牛玉琴用血和汗水書寫了不平凡的壯麗人生,用實際行動詮釋了詮釋了追求美好生活的堅強信念,跨越半個世紀的治沙精神值得我們後輩敬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