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續航和充電問題,還有什麼能讓你放棄選擇新能源車,是價格?
現在的新能源汽車已經發展到了技術相對成熟,配套設施相對齊全的階段;但,擋在消費者面前的還有一道坎兒,新能源單車價格普遍比燃油車的價格偏高。
所以,怎麼讓新能源的單車價格更低,成了2022年的一個需要解決的問題。在近日舉行的2021世界新能源汽車大會上,工信部表示會與相關部門加快統籌,提高保障能力。
這對於消費者來說,如果真的把單車價格壓低,確實會是一個好訊息。但,明年真的可以把新能源汽車單車價格壓低麼?對於車企來說是好事兒還是壞事兒?今天聊聊這個話題。
原材料控制,降價多少交給市場
分析一下,所謂“新能源車降價”的思路。首先,中國新能源車成本偏高,成本體現在車輛的製造生產過程、設計研發等層面;另一方面,體現在動力電池的鋰鈷鎳等礦產資源保障,和價格上漲壓力。
所以,開頭提到的“提高保障能力”指的是保障“鋰鈷鎳等礦產資源”和“價格上漲”,這兩個點。這事兒就得分兩方面來看,先是提高保障能力這部分。先說影響,對誰有影響?對目前部分有囤貨情況鋰電企業會有一定影響,從原材料上拉高了鋰電價格,不利於行業的整體發展。
目前的新能源汽車,最大的成本源自動力電池、電機與電控組成的三大件,其中,動力電池的成本佔比最大。電驅系統佔了新能源車成本的30-45%左右,動力電池(鋰電池)會佔整個電驅系統75%以上的成本。
而構成動力電池的主要原材料,就是鋰鈷鎳等礦產資源。在這之前,有一種說法是磷酸鐵鋰的能量密度低和使用壽命的缺點得到改善,可能會替代三元鋰電池;這一點,具有一定的迷惑性,兩種動力電池不是替代性的,而是互補的關係存在。所以,仍舊不能忽視鋰鈷鎳等礦產資源的保障問題。
為什麼保障鋰鈷鎳等礦產資源?因為中國的鋰產量不算高。全球鋰產量佔比第一的是澳大利亞60.21%、佔比第二的是智利18.29%,佔比9.45%的是中國。而且,我國鋰資源有近79%為提取難度高、提取率低的鹽湖鋰。
所以,接下來要做的是,一個跨週期的資源調節。用國內的產能,來抵消國際資源的週期壓力,確保高價時有資源,低價時有儲備。我們可以理解為這是一場資源保衛戰,透過加大資源儲備來實現“平抑價格”,讓國內資源能經受資源市場的價格波動。
原材料的價格平穩,會不會給新能源車產品帶來更低的價格?答案是肯定會,但還得看另一方面。車企的技術研發也是重要的一環,規模化生產和原材料利用率;而現在已經形成規模化效應的,有特斯拉、比亞迪、大眾等一些品牌。
降本對誰有幫助?
回答小標題,對於已經有規模效應的大型車企來說是個“錦上添花”的事兒。這個話題拿特斯拉舉例,特斯拉降價最頻繁、產銷規模大、本土化生產程度高。
表象上來看,特斯拉之所以能推出價格越來越低的車型,有兩點。第一,電池改用磷酸鐵鋰,成本降低;第二,本土化+規模化生產,降低了生產成本。特斯拉的產銷規模基本上每月都能突破萬輛,而且Model 3和Model Y有大部分零部件是可以通用的,所以東西越買越多,均攤設計研發成本,這就成了一個良性迴圈。
然後,再加上動力電池後續的價格相對平穩,特斯拉很有可能還會降價。透過特斯拉也能展望其他車企,只要實現了規模化生產並且產生了規模效應,那上文提到的降低動力電池成本這事兒,對於他們來說都是“錦上添花”的事兒。像比亞迪、長城、吉利等已經具備規模化生產能力的企業。
再看今年銷量同樣不錯的五菱,新能源產品的單車價格在3-4萬元,主打低價市場的車型利潤佔比應該不會很高,如果接下來新能源車整體降價,那對於五菱MINI EV和相似價位的產品而言,可能會面臨相關壓力。
另外,像新勢力之類的尚不具備規模生產和規模效應的企業,雖然研發成本均攤還不能相比以上提到的企業,但也會有所幫助,起碼動力電池的成本降了。當然,換電模式不能列入其中。拿蔚來舉例,ES6如果租用電池能節省12.8萬元,然後車型售價最低來到24萬。所以,動力電池成本降低對於高階車型和換電模式來說,優勢沒那麼明顯,而且降幅也不會很大。
暢想一下,如果動力電池成本降低+車企現有的研發成本均攤程度,傳統車企轉型電動化的程序會加快。而這批傳統車企中,會出現更多價格更低的新能源車,但不會是高階車型。
總結
從原材料開始,透過價格平抑實現動力電池的成本下降,這在一定程度上會加快電動車的發展和傳統企業的轉型速度。同樣,對消費者而言,能花更少的錢買新能源產品。至於到了2022年,國內的新能源車的價格,會不會和傳統燃油車價格相當甚至更低,現在還不好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