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以“智慧·健康·碳中和”為主題的中關村論壇在北京召開。華為輪值董事長鬍厚崑在論壇上進行了“持續創新,共建綠色智慧世界”的主題演講。他表示,“華為將在聯接、算力、低碳三個方面持續創新,與客戶和夥伴們一起,為構建一個綠色智慧世界而努力,讓更多組織、更多人享受到科技創新的價值。”
一、綠色是人類可持續發展的基石
人類社會要健康發展,必須可持續。在資訊化的今天,要做到持續,必須擯棄工業社會初期人類對地球的瘋狂掠奪和破壞,減少透過大量的環境汙染,資源過度開採,透過破壞來獲得發展。綠色是要形成人與自然的和諧關係,人和自然相互依存,實現能源的再生,環境的保護,資源的有效利用。這樣人類才能實現長期的可持續的發展,在發展中形成較為和諧的人和自然的關係,才不會因為人類發展,在短時間就完全破壞了生存環境,讓我們失去生存發展的環境。
綠色發展的另一面,必須是智慧世界建設,我們要做到綠色,必須用智慧化來提供效率、降低成本,增加能力,但是智慧化的建設成本如果是暴利的,智慧化的能力,不是普及到社會生活的每一個環節,而是高高在上,只有少數人才能使用,它就沒有辦法滲透到社會管理、社會運營、工業製造、社會服務的所有環節中去,智慧化的價值就會被大大的打折扣,就很難透過智慧化的能力來實現綠色的可持續發展。
把智慧化的能力滲透到社會的每一個產業,所有的管理體系,智慧化不僅獲得的以能力的提升,還同時是成本的下降,這才能做到可持續、健康的發展。
二、智慧聯接是智慧化的底座
做到綠色就需要建立起一個強大的智慧服務系統,需要智慧感應、大資料、人工智慧多種能力的整合,而智慧聯接和強大的算力是這個智慧系統的底座,只有把這個底座建設起來,做紮實,才能支撐整個智慧系統的運營。
人工智慧、大資料、智慧感應這些能力在智慧化發展中非常重要,但是這一切都是透過一系列遞進的關係形成的,人工智慧不僅是演算法它必須要大量的資料來支撐,沒有大資料,人類智慧無法做到演算法的優選,也不可能透過演算法實現有價值的服務。
要採集大量資料,形成大資料的支撐,就必須要有智慧感應能力。我們人類最初的感應是用眼、耳、鼻、舌、口、面板來進行感應,形成對外界資料的採集。但是人類的資訊採集能力還是存在很大侷限,感應的範圍小,無法做到遠距離的感應,精準性也差,比如我們能感覺到冷、熱,但是無法做到較為精準的度量,而大資料就需要把人類對外界的感知,透過更多的感應器進行延伸,半導體、光線、毫米波等技術都被廣泛應用到感應器中,人類對世界的感應可以延伸的更遠,也有更加精準的定義。
要讓智慧感應能力的資料成為大資料,要讓大資料為人工智慧所用,這一切必須建立智慧聯接的基礎上,只有有了智慧聯接的能力,才能讓感應到的資料傳輸出去,才能接收資料進行反應,提供服務。強大的智慧聯接,就我們人類的神經系統一樣,把資訊傳遞到大腦進行計算、儲存,形成命令,再反饋到各個器官。有了聯接的底座,一切智慧感應、大資料、人工智慧才能活起來,成為一個有價值的智慧系統。
三、聯接在哪裡計算就在哪裡
和智慧聯接緊密相連的,就是無所不在的計算能力。華為預計2030年,地球上將會存在2000億個聯接,而幾年前,我們的預測還是500億個聯接。大量的聯接,各種不同終端接入,雲成為資料儲存和資料處理的中心,這就意味了人類對算力的增加遠遠超出我們的預期。我們以往的計算常常只是一個文件的處理,而人工智慧計算,意味了很可能一個模型的訓練需要幾百億次甚至是幾萬億次的計算。算力也從原來的集中計算,變為分步式計算,除了大型的計算中心、儲存中心,同時也還會有邊緣計算,算力存在於雲、網、終端不同的地方,它們組合起來,共同形成能力。
華為預測,到2030年,全球資料將會增加20倍,將我們帶入堯位元時代。全球的AI算力需求將增加500倍。面對如此大的計算需求,算力、演算法和資料都需要網路化的協同,這就需要系統級的創新,集約化建設人工智慧算力,將人工智慧算力打造成新型基礎設施。
算力會有一天和水和電一樣,成為社會資源的一個組成部分,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角落,同時它也會和水電一樣,任何一個普通人都用得上,用得起,這樣形成的算力,將會讓人類的智慧生活上一個臺階。
從胡厚崑的演講,我們可以看出,面向未來綠色、低碳的世界,需要更多無無論是政府還是產業的思考和佈局,華為要做的是,是透過強大的智慧聯接和計算能力,為整個社會智慧化形成一個強大的底座,透過這個底座,支撐社會管理和運營的高效率,低成本,讓強大的聯接和算力滲透到整個社會運營中,成為社會管理和運營的一部分。只有有了智慧化的託底,綠色、低碳才有實在的支撐。
一個企業的社會責任,不僅是需要理念,更是需要用技術和產品形成真正的價值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