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院大氣物理研究所研究員 高登義
自2017年以來,監測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變化與可持續發展成為我國青藏高原綜合科學考察研究第二階段的關鍵專案。這方面內容很多,其中,瞭解雅魯藏布江下游的水汽輸送問題意義重大,更與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存在重要關係。
1982年至1984年,中國科學院南迦巴瓦峰科學考察隊曾經觀測研究了雅魯藏布江下游及其支流水汽輸送的空間分佈,指出布拉馬普特拉河-雅魯藏布江河谷是自青藏高原四周向高原腹地輸送水汽的最大通道。研究還指出了該水汽通道對青藏高原東南部天氣氣候變化、海洋性冰川進退、泥石流活動等自然環境變異,以及對於古生物分佈、現代生物南北交流、藏民族文明歷史發展的影響。
1998年,人類首次徒步穿越雅魯藏布大峽谷開展科學探險考察。新聞媒體宣傳了雅魯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的作用,曾引起我國兩位科學家向國家建議“改變雅魯藏布大峽谷地形條件、增加西南季風向青藏高原腹地輸送水汽,以緩解我國西北乾旱”。後來,大氣科學專家分析認為,該建議不符合實際氣象條件,此後再也沒有人提出類似的建議了。
雖然建議不切合實際,但仍反映出監測研究雅魯藏布江下游水汽輸送作用的重要性。
自國家批准青藏高原第二階段科學研究計劃以來,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與相關科研院所、中國氣象局、高校等密切合作,加強對雅魯藏布江下游及其主要支流水汽輸送作用的監測研究,在西藏墨脫縣境內與雅魯藏布江下游及其主要支流河谷新建了水汽輸送長期監測站,彌補了過去的不足。
2018年10月,應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員陳學龍邀請,我隨同該所雅魯藏布江下游水汽通道監測研究組赴喜馬拉雅山南麓、雅魯藏布江北岸的墨脫縣西讓村沿途考察。此行不僅令我深感西藏日新月異的變化,更對雅魯藏布江下游水汽輸送監測的意義有了新認識——根據過去的觀測,雖然墨脫縣年降水量在5000毫米以下,但西讓村年降水量卻接近9000毫米,這證明雅魯藏布江下游水汽輸送強度極高。
我衷心希望,對雅魯藏布江下游及其主要支流水汽輸送變化的監測研究能夠為青藏高原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