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舟飛天、嫦娥奔月、
天宮升騰、天問探火
中國航天舉世矚目的成就背後
有這樣一位老者的身影
他潛心研究,矢志奉獻
成為我國自動化科學技術的開拓者之一
為“兩彈一星”工程
及航天重大工程建設作出卓越貢獻
“七一勳章”獲得者陸元九
↓↓↓
他把一生獻給祖國航天事業
運載火箭、載人飛船、人造衛星
都必須裝備可以在任何地方、
不依賴任何環境、
不受任何干擾的慣性導航系統,
在中國,這一尖端領域的探路者
就是陸元九
考取了重慶中央大學航空工程系
之後赴美留學
獲得世界上第一個慣性導航博士學位
新中國成立後
在美國工作的他
一心要回到故土,報效祖國
我是個中國人。”
陸元九在2009年的採訪中說。
1956年5月
陸元九一家在海上輾轉了23天之後
終於踏上了祖國的土地
陸元九說
“過了羅湖橋到內地這邊,
就這一段簡簡單單幾分鐘,
我一輩子都不會忘記。
那一段時間幾分鐘,
但是從一個世界走到另外一個世界,
我那時候就知道什麼叫回國,
什麼叫祖國。”
和滿腔的愛國熱情
陸元九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
參與籌建自動化研究所
從辦公場地落實到試驗裝置購置
再到研究隊伍組建
陸元九都親力親為
而且要用控制手段回收
“回收衛星”的概念
第一次進入人們的視野
之後,陸元九主持了157工程
這是我國液浮慣性導航技術的開拓性工程
在負責多項工作同時
他還將所學所得編撰成書
1964年《陀螺及慣性導航原理》出版
成為我國慣性技術領域最早的專著之一
中國航天事業飛速發展
1978年,陸元九擔任航天十三所所長
為新一代運載火箭確立慣性制導方案
並開展了多項關鍵技術的預研
花甲之年的陸元九加入中國共產黨
在入黨志願書中,他寫下了自己的決心
“做一名普通勞動者,
做一名無愧於光榮稱號的共產黨黨員。”
這些年來
在航天許多重大專案評審
和成果鑑定以及故障分析的關鍵時刻
都有陸元九忙碌的身影
見證著老人為航天事業
不捨晝夜的拼搏
陸老101歲生日當天
他和95歲的雷達專家張履謙院士
相談甚歡的場景
刷屏網路
有數不清的致敬與祝福
陸元九與新中國第一批科技工作者的踏路拓荒
點燃了中國航天的烽火
也鐫刻下接續奮鬥的座標
科學的星空浩瀚無垠
這份赤子之心始終朝著祖國的方向
前進、飛翔
來源: 央視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