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人養200頭牛年收益300萬
近些年來,廉價勞動力的時代已成為“過去式”。人工高成本這座大山讓許多創業者望而卻步。所以,能自己幹或者少量僱人的創業專案,應該都算得上好專案。
他叫張成民,是洛寧縣長水鎮縫衣釦村人。張成民今年51歲,早年在外打工已20多年,收入頗豐,小有積蓄。隨著年齡一年比一年大,讓張成民總感覺打工不是長久之計。2009年,他主動放棄在廣東收入不錯的工作返鄉創業。當時,全縣縣各級政府都在發動群眾養牛增收致富,還出臺了獎勵扶持政策。多方考察後,他決定興辦養牛場。
張成民說他的成功關鍵在於很少僱人幹,凡事基本親力親為。張成民養了足有200來頭牛,他卻只聘了一個工人,加上他老婆,3個人就能輕鬆管理200來頭牛。之所以3個人能養200頭牛,全靠他鍘草、配料、清理牛糞、收集飼草、秸稈青貯等基本採用了機械化作業,省工省力,事半功倍。
說到目前養牛的效益,張成民自信地說:“咱基本都是自己幹,人工費用就少得多,僅人工開支一項,一年就能省不少的錢。和人家大老闆比,我這200頭母牛真不算啥,每年至少也能穩穩當當收入300多萬元,扣掉各種開支,淨賺260多萬輕輕鬆鬆。”
缺經驗、沒技術、經營不善,導致第一次養牛失敗
初次養牛,張成民投資了15萬元,購進牛犢40多頭,和本村另外兩個養牛戶一道開始了養牛創業之旅。由於第一次養牛心裡沒,加上底資金短缺,運輸車、鍘草機等必備的機械無力購置,張成民只能用平板車和摩托車運酒糟、玉米、牧草等飼料,還要人工鍘草、清理圈舍。勞動強度大,每天累得人直不起腰。
由於當時收草的路不好走,張成民騎摩托車不知摔了多少次,受了多少次傷,但他都咬牙堅持自己幹,為了省錢,而捨不得多僱人。由於幹活全靠人力,工作效率就極低,兩口子實在幹不過來,就在村裡僱了三個人幫工,一年工資9萬元,加上逢年過節的“紅包”,將近10萬元。
因第一次養牛缺乏經驗經驗,購進的牛犢品種差,再加上無養殖技術,經營管理差,年底一算賬,他和另外兩家養牛戶一樣都虧慘了。
成功永遠屬於有準備之人、錢始終歸是由內行人賺走的!
如果一個人失敗99次,第100次成功了,那他無疑是人們眼裡的成功者;假若他一次失敗,從此退出不再幹,那他無疑會成為人們眼裡永遠的失敗者。
而張成民就屬於那種一旦選定目標,就會咬牙堅持、矢志不移、不會輕言放棄的人。
當另外兩家養牛戶面對失敗、及時“止損”、不再幹的情況下。張成民的親人們也都極力勸他剎車轉行。但生來性格倔犟,不服輸的張成民,卻一頭撞到南牆上,哪怕再難也要堅持走到底。
但牛是張嘴的大活物,不僅要精心伺候,還得懂技術、會伺候、否則,“好心沒好報”,花錢費力,還得不到高效益。
第二年,張成民一方面惡補養牛知識,凡是當地舉辦肉牛養殖培訓班,張成民都積極報名參加,如飢似渴地利用各種機會學習與養牛相關的技術。他還買來各種養牛的書,遍訪當地有經驗的老養牛人,鑽研書本上的技術,學習實踐經驗。張成民利用大半年的時間,帶著問題學習,把學到的技術及時用於實踐 。透過大半年的常識、技能方面的惡補,張成民將自己變成了一個讓同行公認的“內行人”。另一方面,咬咬牙置辦了養牛必備的工具車、鍘草機、粉碎機、拌料機、青貯池等,將3個聘用人員減少為1個,僅人工成本每年就減少了6萬多元。
成功屬於有準備之人,錢始終被內行人賺走!
當張成民迅速掌握了選牛、買牛、飼料搭配、疫病防治、秸稈青貯等關鍵技術後,養牛場的效益開始一步步好起來,養牛的規模也一年年如滾雪球般的發展,賺錢自然成了水到渠成的事情。
包地種草,自繁自養、養牛效益一年比一年好
養牛的第三年,隨著養牛效益的穩定,張成民認為:養育肥牛雖然投資相對較小,來錢也較快,但受市場影響也較大,加上農村散養戶一年比一年少,架子牛資源一年比一年稀缺,要想養牛的路走得長遠,就必須走自繁自養的路子。從第二批牛開始,張成民就將有繁育價值的母牛留作基礎母牛飼養,到2015年初的時候,他的牛場已有能繁母牛200頭,基本實現自繁自養的良性迴圈軌道。2015年當年出欄10月齡大的育肥牛200多頭,年收入首次突破200萬元大關。
俗話說:“牛未進場,飼草先行”,解決了牛的市場來源、以及養牛技術、經營管理問題後,心比針尖還細的張成民發現飼草將成為制約牛場發展的一大關鍵因素。隨著這兩年養牛戶的增多,農村養牛首先要解決的飼草問題,將會進入競爭白熱化的地步。要想養牛能穩步發展,良性迴圈,就必須及早著手解決飼草來源問題。
而解決飼草問題最有效、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流轉土地種草”
農村有許多大片大片的撂荒地,三、二百塊每畝、甚至幾十元一畝的都有。把這些地流轉過來,種上多年生的高產牧草,不是可以一勞永逸徹底解決養牛飼草的來源問題嗎?
說幹就幹。張成民找到村委幹部及相關人員,一拍即合,雙方皆大歡喜。以每畝180元租金、一次性流轉了500畝,徹底解決了養牛的飼草來源問題。
2019年,張成民自繁自養加購買架子牛育肥,全年出欄300多頭肥牛,其中自繁自養190多頭,市場購買架子牛120來頭,全年創產值達300多萬元。
“趨利避害”是人的天性,看到張成民養牛賺了錢,鄉鄰們、包括當初養牛失敗後退出養牛行的幾個人,都紛紛找到他,希望在他的帶動指導下養牛。張成民二話不說、爽快答應免費三包:“一包技術、二包種牛供應、三包回收”、而且回收價格要高於當地市場價。幾年來,他們的養牛協會由當初的5家發展到現在40多家,年出欄育肥牛1300多頭,年創產值2000多萬元,張成民真正實現了自己“一家富不算富,家家福才算富”當初養牛的初心。
我是葉子,關注我,養牛路上不迷失,每天為你分享不一樣的養牛乾貨,你認為養牛的關鍵問題是什麼?是材料、是技術管理、或者是資金、良種來源?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評論!方便牛友們溝通交流!
謝謝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