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又稱蜀地,然而這個蜀字是怎麼來的呢?“蜀”字 無論是在甲骨文還是金文當中,其形象都像是一隻身體蜷縮的蠶。在東漢時期,文字學家許慎在《說文解字》當中解釋到 :“蜀,葵中蠶也。從蟲,上目象蜀頭形,中象其身蜎蜎。《詩》曰:“蜎蜎者蜀。”
因此從文字來看,許多學者認為“蜀”與蠶有著密切的關係。說到蠶,可能就要追溯到五千年前了。在那個飢寒交迫的年代,吃飽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人們怎麼會想到利用蠶織布這些呢。所以一開始蠶存在的意義並不是為了穿,而是為了吃。因此蠶蛹才進入到百姓生活當中去。相傳黃帝娶西陵氏之女嫘祖為妻,後來她發明養蠶,為“嫘祖始蠶”。於是,這些原本在樹林裡的小蟲子“野蠶”,逐漸被馴養成“家蠶”。人們再把蠶絲織布,織衣…… 拿去和別人物物交換,逐漸形成“市”。所以說古代四川人民非常擅長種桑養蠶,抽絲編絹。同時也是上古時期遙遙領先於其他地區人民的一門手藝。因此當其他地區人們提到古代四川的時候,也會不由自主地聯想到“蠶”。回到主題上來,話說“蜀”字,上面看著是不是一隻眼睛,下面看著像一條蟲子呢?從網上找的甲骨文金文圖片對比。大家也可以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