鏡頭中,一個扎著馬尾、戴著黑框眼鏡的女孩正在植鞣皮上勾畫:用刻刀勾勒鳳凰的羽毛,用塑形工具敲打出尾羽的邊緣,漸漸地,鳳凰的輪廓清晰起來,再用顏料點染出金色的羽冠、火紅的尾羽、靛藍的梧桐……“鳳棲梧桐”就這樣從傳說中走了出來,呈現在一張小小的皮面上。
這是手工皮藝人喬雪在抖音直播間的畫面。傳統認知中,手藝人總是安靜地關門做事,喬雪卻藉助手機直播,向更多人展示皮雕技藝。作為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喬家手工皮藝”第三代傳承人,喬雪在傳統中注入現代設計理念,融入國風元素,藉助網際網路,讓手工皮藝煥發出新的生機。
把愛好變成職業
“80後”喬雪出生在寧夏銀川一個民間皮藝人家庭。西北盛產皮毛製品,她的祖輩、父輩都從事這一行。家庭的耳濡目染,讓喬雪從小就喜歡刻刻畫畫。但是後來,隨著工業化程序的推進,家庭作坊逐漸沒落了。
在家人的鼓勵下,喬雪讀大學選擇了熱門的會計專業。只不過讀書期間,她仍然喜歡在皮面上繪畫雕刻。“愛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喬雪說。
2007年大學畢業後,喬雪到北京一家外貿公司從事皮毛製品的進出口工作。面對附加值極高的國外皮毛製品和設計師品牌,喬雪意識到,家鄉手工皮藝其實有很大的市場潛力,只是需要採取新思維、新模式進行改進。
喬雪毅然辭職回鄉創業。會計專業的學習,鍛鍊了她的資料思維和理性思維;外貿公司的工作經歷,又開拓了她的商業視野。喬雪認為:“手工皮藝要想有市場,不能一拍腦門就做,需要有資料分析做基礎。”
喬雪和工作團隊運用大資料,分析特定人群的特點與喜好,對目標客戶進行畫像;明確產品定位,研發符合當下年輕人審美的箱包、皮鞋等文創產品。產品設計理念出來以後,喬雪並沒有立即投入製作生產,而是先打版,放到網上看一下資料反饋,再進行篩選。
經過幾年的探索,喬雪逐漸找到了自己的路——將傳統工藝與國風融合起來。她的原創皮包大量融入國風元素。其中“山海經”皮包系列,雕面創意靈感來自《山海經》,包括“祥瑞九尾”“山海鯤鵬”等設計,深受市場歡迎。
喬雪還開通了網路直播,把皮雕過程展示給觀眾。“我想以皮雕為一個點,讓大家瞭解手工皮藝。”喬雪介紹說,皮雕其實只是手工皮藝的一小部分,還包括皮繪、縫製、編織、染色、打磨等工序。
如今,喬雪的公司規模越來越大。“我很幸運,能將自己的愛好變成職業,並做出了一點改變。”喬雪說。
培養一批匠人
不論營銷模式如何改變,喬雪始終保持著對“手工”的堅持。“我們的核心技術就是手工藝。”她有著自己的理由:“拿皮雕來說,純手工雕刻與機器壓出來的效果完全不同。機器壓出來的是一個模子,而手工皮雕有很多面,可以從每個細節裡看出手藝人的構想和溫度,具有藝術性的審美。”
隨著訂單的增加,喬雪不可能一個人完成所有的“手工”,她需要一批跟她志同道合的人。培養匠人成了喬雪面臨的最大難題。
銀川市賀蘭縣洪廣鎮廣榮村是個移民村,安置了大量易地扶貧搬遷的移民。2017年,喬雪與銀川市婦聯取得聯絡,在廣榮村建起了一座扶貧車間,培訓當地的農村婦女縫製皮具。
但培養匠人不是一兩天的工夫就能成功。喬雪說,年輕人都出去打工了,願意來的阿姨、奶奶即使有一些皮毛縫製基礎,成品也遠遠達不到銷售水平。但喬雪並沒有放棄,投入了更多耐心和精力。“僅培訓就用了3年時間。”她說。現在,這批人裡已經有10餘人的手藝達到了中級售賣水平,還有50多人可以做初級工作。
提到這支手縫隊伍,喬雪內心充滿了感激。“感謝家鄉的長輩和團隊成員,他們給予了我很多鼓勵和信任。”喬雪說,艱難時期,她連工資都發不出來,他們也沒有抱怨過。
喬雪期待著一批更年輕、更專業的匠人。現在,她正在與寧夏職業藝術學院合作,開設手工皮藝課,還建立了一支20多人的手工皮雕團隊。“年輕人一定更懂年輕人,我想讓他們徹頭徹尾地加入到手工皮雕的設計和製作。”喬雪說。
國潮需融入生活
融入國風的手工皮藝品,激活了西北農村的活力。近年來,中國消費市場颳起國潮風,各大領域都推出了國風設計的商品。喬雪和她的企業也站在了這個風口上。
對於這股風潮,喬雪有著清醒的認識。“國潮不能只是把傳統的紋樣簡單地堆砌,而應該注入中國的傳統文化精神。”喬雪說,現在國潮很火,甚至很多國際品牌也在嘗試做中國風的產品。在喬雪心中,國潮應該是大家潛移默化地接受傳統手工藝融入自己的生活,使之成為提升生活品質的一個自然選擇。
如今,喬雪在中國藝術研究院做博士訪問學者,研究方向是傳統手工藝的現代設計轉換。這樣的學習,讓她對未來手工藝的發展有了進一步的思考。她希望以後在產品中加入更多現代設計理念,讓傳統工藝走向現代,被更多年輕人接受。喬雪說,這是她現在面臨的課題,也是正在探索的方向。(來源:人民日報海外版 作者:胡雪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