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日報記者 頡滿斌 通訊員 楊成利
受疫情影響,近日莫高窟一改往日火爆的旅遊場景。位於九層樓南側的130窟圍起圍欄,正在實施數字化保護工作。130窟開鑿於盛唐,窟內佛像高26米,是莫高窟的第二大佛,俗稱“南大像”。
“把莫高窟保護好,把敦煌文化傳承好,是中華民族為世界文明進步應負的責任。”為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敦煌重要指示精神,敦煌研究院堅持以科技保護文物,持續推進“數字敦煌”,在永久儲存、永續利用敦煌石窟文物的基礎上,實現敦煌文化藝術資源在全球範圍內的數字化共享。
“今年我們加大了數字化的工作力度,現在正在做的就是莫高窟第130窟,這是唐代的、也是莫高窟最大的洞窟之一。這個洞窟裡面有一尊26米高的彌勒大佛像,而且圍繞大佛像的整個洞窟,包括甬道、明窗、頂部、四披,全是壁畫。”敦煌研究院保護研究部部長吳健介紹道。
“我們運用了多種數字化技術去採集,目前已經完成了大部分的石窟壁畫採集工作,現在我們的後期團隊也正在緊張的去做拼接處理。接下來我們就要對26米高的大佛像進行三維重建,在當今世界上這樣大型的數字化專案中,敦煌這個專案應該也是最大的。所以說任務非常艱鉅,但是它的意義非常大。”
(敦煌莫高窟數字展示中心播放的球幕電影 圖片來自敦煌市委宣傳部)
為應對莫高窟不可逆轉的衰退,早在20世紀80年代末,敦煌研究院就開始提出“數字敦煌”構想,利用計算機技術和數字影象技術,實現敦煌石窟文物的永久儲存、永續利用。和普通文物相比,敦煌石窟壁畫和彩塑的數字化面臨諸多難題。要將壁畫完整地“搬”到電腦裡,前期需要採集海量資訊,後期資料拼接、整合、儲存等系列工作都需要人工手段完成。
據瞭解,莫高窟130窟的數字化工作今年3月份啟動以來,到目前已採集影象十萬張,預計年底才能完成前期採集工作。除130窟外,敦煌研究院同步推進的還有瓜州榆林窟的6個洞窟、慶陽北石窟寺的165窟等重點洞窟的數字化工作,即將實施天水麥積山石窟133窟的壁畫數字化,同時正在為張掖金塔寺、馬蹄寺的石窟數字化提供技術支撐。
“敦煌研究院不僅僅在做莫高窟的事情,而是整個甘肅省乃至全國文化領域的文化遺產單位,我們都在做數字化的支撐。”從事敦煌石窟數字化工作40年的吳健自豪地說:“目前,我們已經完成了莫高窟250個洞窟的數字化工作,雕塑已經做了45身,我們現在資料量達到了300TB這樣的海量資料,每年都有10個TB在增加。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以把莫高窟這個文化遺產地的石窟群全部做完。”
近年來,大客流對莫高窟文物保護帶來嚴峻挑戰。利用科技手段讓敦煌文物“活”起來、“走”出來,成為保護弘揚敦煌文化的必然選擇。經過三十多年的不懈努力和探索創新,“數字敦煌”專案已取得豐碩成果,不僅造就了科學、完整、系統的敦煌石窟檔案,而且廣泛運用到了考古測繪、美術臨摹、文物保護、展覽展示、文化弘揚等各個領域。2020年疫情期間研發上線的“雲遊敦煌”小程式,迄今已有近4000萬用戶透過它線上瀏覽敦煌。全球共享30個洞窟高畫質影象的“數字敦煌”資源庫,目前點選量已超過1000萬人次。
同時,依託文物數字化成果,敦煌研究院還舉辦“敦煌石窟藝術展”“飛天神韻·莫高精神”等展覽38場次,2項展覽入選國家文物局主題展覽推介專案,“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時期藝術珍品展”獲第十七屆全國博物館十大陳列展覽精品專案“國際及港澳臺合作入圍獎”。實施了“窟內文物窟外看”智慧化虛擬體驗專案,相繼推出《敦煌歲時節令》《字在敦煌》《一事一生·一人一窟》等數字媒體品牌,2020年全媒體平臺遊覽量達2.35億人次,訪客覆蓋120個國家(地區)。
“透過去年的實踐,我們發現線上弘揚的效果非常好,全世界都可以看到。”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趙聲良說:“今年我們還在繼續推進,我們會把一些節目再深化、內容再增加,另外我們跟華為公司合作成立了文化遺產人工智慧和資料保護聯合創新實驗室,專門研究‘窟內文物窟外看’的智慧化虛擬體驗,將來我們也會把這些數字化的技術比較集中的展示出來,讓觀眾得到更加豐富的體驗,也讓大家更好的理解敦煌藝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