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語云:人生有八苦,分別為生、老、病、死、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放不下。
行走世間,唯有懂得斷舍離,才能得以治癒,不至沉淪於苦海。
無能為力的事,當斷
歷史長河中有這樣一個故事。
唐太宗李世民酷愛王羲之的書法,自從打聽到《蘭亭序》的真跡在辯才和尚那裡,便多次派人索要。
而辯才和尚一口咬定:不知真跡下落。
唐太宗於是決定智取,派了懂書畫的蕭冀喬裝為書生,接近辯才和尚。
蕭冀與辯才逐漸熟絡,來往密切。
這一天,蕭冀拿出幾幅王羲之的作品,與辯才和尚鑑賞,拋磚引玉,引得辯才和尚從房樑上取下了《蘭亭序》的真跡。
沒想到,蕭冀看完後,馬上納入袖中,並拿出唐太宗的相關收繳詔書。
辯才痛失真跡,加上驚嚇,積鬱成疾,不到一年便去世了。
作家白落梅曾說:
“人生一局棋,關於輸贏,我們總是無能為力。迷惘之時,多半在局內,當你了悟時,人已在局外。”
一生中,註定會有一些東西失去,一些事情無能為力。
如果,總是在這些木已成舟的事情上糾纏,到最後,不再是跟事過不去,而是跟自己過不去。
電影《臥虎藏龍》中有句臺詞說:“當你握緊雙手,裡面什麼也沒有;當你開啟雙手,世界就在你手中。”
對生命中無能為力的事,適時放下,才是最好的修行。
當斷即斷,扔掉負累,才能輕鬆上陣,走更遠的路。
生命中無緣之人,當舍
三毛寫道:歲月極美,在於它必然的流逝。
深信不疑。人生亦是如此。
不是所有闖進你生命長河的人,都會天長地久。
聽過這樣一個故事。
兩個小沙彌,分別住在兩座山上。
他們常常會在下山挑水的路上相遇,久而久之便成為了好朋友,約定了每天一起挑水的時間,風雨無阻。
有一天,一個小沙彌沒有下山挑水。另一個小沙彌猜想,他大概是午休睡過頭了吧。
然而,第二天,第三天......連續幾天,小沙彌都沒有等到小夥伴。
他著急了,心想:小夥伴一定生病了,我要去看看他。
他爬上小夥伴的那座山,卻看見小夥伴在寺院中與一群小沙彌玩得正開心。
小沙彌便上前問道:“這幾天挑水沒有等到你,我以為你生病了,來看看你。”
誰知,小夥伴將他帶到後院中,指著一口井說:
“前段時間,我一直在挖這口井,最近終於挖到了水。以後都不用下山挑水了。”
小沙彌無言以對,失落地下了山。
他怎麼也想不通,約好的一起挑水,對方怎麼突然就挖了一口井。
他找到師父道出苦惱。
師父淡然笑道:人世間的緣分,自有天意。緣至則聚,緣盡則散,沒有誰一定離不開誰。
小沙彌說:可我還是放不下。
師父便讓他拿起桌上的茶杯,往杯中倒熱水。
一直將水倒滿溢位,小沙彌被燙到鬆了手,杯子掉在地上摔碎了。
師父說道:人生就像河流,該來的總會來,該走的又總會飄走。沒有什麼是無法接受、無法割捨的。痛了,自然就會鬆開手了。
世間感情皆如此。不光友情,愛情亦不例外。
就像電影《一代宗師》中,一直喜歡葉問的宮二,最終道別葉問:“我喜歡過你,但也只能到這裡了。”
對生命中註定無緣的人,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
舍的下,才能有所得。人生中所有擦肩,其實都是為了給珍愛之物的來臨,騰位置。
心頭煩欲執念,當離
唐代高僧無門慧開禪師曾寫下一首詩: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
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
若論世上誰活的最酣暢淋漓,唯李叔同一人。
豐子愷曾描述李叔同的一生:
少年時做公子,像個翩翩公子;中年時做名士,像個名士;做話劇,像個演員;學油畫,像個美術家;學鋼琴,像個音樂家;辦報刊,像個編者;老年時當教員,像個老師;做和尚,像個高僧。
李叔同,出身鉅富之家,前半生極盡人生盛名,學術造詣匪淺。
然而,卻在巔峰之際,離開塵世繁華,轉身遁入空門。
後半生,一盞青燈,一卷經書,一樹梅,一尊佛。
他寫道:“燦爛之極必將歸於平淡”。
曹雪芹先生,出身極盡富貴,在年少遭遇抄家之難。
餘生卻在“舉家食粥酒常賒”的清貧中,從前半生的跌宕坎坷中抽離,將愛憎別離放平,對榮華覆滅釋然。
以一顆平靜之心,俯身叩問大觀園中的每一個生命,最終寫下傳世經典《紅樓夢》。
歷史煙雲中的張良,在輔佐劉邦贏得天下後,選擇放棄權位,功成身退,雲遊四海。
回望初漢三傑中,也唯有他得以明哲保身。
就像黃庭堅造訪“良山道觀”時所寫: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人在年輕時,常常就像王家衛在電影中所說:見到一座山,就想知道山的後面是什麼。
一路翻山越嶺,風景看遍,最終明白了,繁華落盡是滄桑,喧囂過後是塵埃。
對生命而言,擁有讓心歸零的勇氣,才有享受生命的福氣。
餘生不需要計較太多,斷離心中困擾你的執念,才能笑對人生,瀟灑處世。
▽
很喜歡名人老樹的境界:
人世一間過雲樓,漫天風雨不言愁。
名利得失算什麼,此生只向花低頭。
一個人能夠放下的東西越多,他就越富有。
一隻空杯,可以盛好茶;一顆空心,可以盛萬物。
面對紛繁蕪雜的生活,懂得刪繁就簡,才活得不累;保持內心豐盈,才自足安穩。
餘生,想擁有的盡力爭取,不再需要的就斷舍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