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唐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已在四川生活了四年的李商隱,行走在秋日巴山蜀水之地,寫下了這首《夜雨寄北》。看著秋雨綿綿的夜晚,李商隱要將這首詩"寄"予誰呢?他又想和他說些什麼呢?
李商隱,一家三代孤寒。十歲時,父親不幸在潤州任上去世,只得與母親及弟、妹千里迢迢的將父親靈柩運回祖籍滎陽。作為家中長子,李商隱立刻肩負起了維持家庭的重任。起早貪黑地替人抄書補貼家用,還與母親買進穀子,搗掉皮殼出售小米。
許多年後,李商隱在《祭裴氏姊文》寫下那段貧苦的童年經歷:“四海無可歸之地,九族無可倚之親...傭書販舂,日將月就,漸立門構”。早年的艱苦生活和身為長子的責任,給了李商隱不能磨滅的烙印,也對他的性格和觀念影響深遠,與常人相比,他更渴望儘快做官。
唐大和三年(公元829年),李商隱踏上了應舉求官的道路,他初謁了洛陽城裡最大的官——京兆尹令狐楚,那一年他十六歲。令狐楚非常欣賞李商隱的才華,讓其擔任自己的幕僚,親自教他寫駢文和奏章,並帶李商隱結識了當時文壇大佬白居易、劉禹錫等人,獎掖其才華。
“自蒙半夜傳衣後,不羨王祥得佩刀。”李商隱曾這樣形容令狐楚對其的教誨。在令狐家將近十年的時間裡,李商隱也同比自己大十八歲的令狐楚之子——令狐綯,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兩人一同學習,一起科考。不過李商隱數次參加科考,屢戰屢敗。而令狐綯卻一舉得中。
晚唐的科考中第靠的不是才華,而是關係。如穆宗長慶元年考場舞弊案,三十三名上榜人中有十四人在學文裡毫無建樹,但他們都是官宦子弟。公元837年,李商隱第五次科考中第。欣喜之餘,更多的卻是苦澀,他知道若不是令狐家的影響力,自己恐怕永遠榜上無名。
然而同年十一月,令狐楚過世。當料理完伯樂的後事,李商隱應涇原節度使王茂元的聘請,在王府邸與其愛女王晏媄的相遇,也讓李商隱終於沖淡了自己心中的悲愁。他順利做了王的幕僚,也在開成三年(公元838年)迎娶了王晏媄。
不過這樣的舉動,讓李商隱在仕途上付出了慘重的代價。李商隱大約是把所有的才情智慧都傾洩到詩歌中了,對政壇的人事紛爭,近乎痴盲。他大婚的訊息傳到洛陽,昔日的兄弟令狐綯對李商隱是一通怒斥:“背恩無行”。《唐才子傳》記載:“士流嗤謫商隱,以為詭薄無行,共排擯之。”
晚唐的“牛李黨爭”共持續了四十年之久,李商隱則是完美地捲入了這場曠日持久的鬥爭。恩師令狐楚屬牛黨,老丈人王茂元則親近李黨。面對好友令狐綯,李商隱為其寫詩《酬別令狐補闕》解釋道:“錦段知無報,青萍肯見疑。”雖有赤誠之心,但二人終究再回不到曾經的歲月。
當李商隱的岳父王茂元病故後,這無疑使李商隱的升遷之路更加困難。而此時的令狐綯已經進入權力的核心。大中二年(公元848年),李商隱回到長安,在窮困潦倒之際,寫信給令狐綯請求幫助。畢竟是十幾年的朋友,令狐綯頂住黨爭的壓力,給了李商隱太學博士,正六品上。
三年後,李商隱最愛的妻子王晏媄病逝,同年冬天,他寫下:“劍外從軍遠,無家與寄衣。散關三尺雪,迴夢舊鴛機。”這可能是李商隱生命中最冷的一個冬天,因為再也沒人為他趕製禦寒的冬衣了。就此他的人生中的親情、友情、愛情全都沒有了。
在羈旅飄零的巴蜀之地,李商隱抑鬱寡歡,意志消沉。默默地編著自己的文集,這是他唯一的精神寄託。在那"秋風秋雨愁煞人"的淒冷夜晚,寫下《夜雨寄北》:“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
“北”就是北方的人,可以指妻子,也可以指朋友。但愛妻王晏媄早在公元851年已經去世,這首詩無疑是寄給昔日的好友令狐楚。字字都是那樣的平淡且深摯,介於愛人和友人之間的情誼,正是二十幾年前,十六歲的李商隱和三十四歲令狐綯,初見的模樣。
李商隱沒有歸期,更沒有歸途。因處於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大中末年(約公元858年),李商隱在鄭州病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