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橋”並不建在河南洛陽,而是福建泉州!
泉州,在第四十四屆世界遺產大會上,成功申遺的專案中就包含了這座歷經960多年的古橋——洛陽橋。
我們知道,中國有“四大古橋”之說,分別為建於:
隋朝的河北趙州橋;
北宋的泉州洛陽橋;
南宋的北京盧溝橋;
南宋的潮州湘子橋。
洛陽橋全長834米,被當今許多專家學者稱之為“全世界第一座跨海大石橋”。
其實,在福建,建造於同一個年代的宋代,有一座比洛陽橋更長的石橋——安平橋,其長度2070米,被譽為“天下無橋長此橋”。安平橋建在福建泉州晉江安海鎮和泉州南安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這座橋才是真正意義上的“跨海大石橋”。
或許建造這座橋“師出無名”,因而被世人所忽視。
洛陽橋之所以“名氣”這麼大,顯然這與主持造橋的蔡襄有關。
據載:
宋皇祐五年(1053年),泉州太守蔡襄主持洛陽橋建橋工程,歷經六年,至宋嘉祐四年(1059年)完工。建成後橋長1200米,寬5米,橋墩四十六座,兩側有500個石雕扶攔28尊石獅,兼有7亭9塔點綴其間,武士造像分立兩端。
“洛陽橋”建造初名稱為“萬安橋”,取“萬世平安”之意,因地處洛陽鎮,當地人稱之為“洛陽橋”。
據信,唐朝初年,中原社會仍處動盪,河南的河水(今黃河)和洛水(今洛河)一帶的中原人南遷至泉州,不知先民們是懷念故鄉還是看到此處山川河流貌似古都洛陽。因此,將此地稱之為“洛陽”,流經村莊的河流叫做“洛陽江”,將使用的方言稱作“河洛話”(即閩南話)。
蔡襄題字
關於蔡襄建造洛陽橋,當地民間流傳著一段傳說。
宋代的泉州,海外貿易發達,通航的國家或地區達58個,宋時的泉州已經是座國際大都市。
某日,一艘渡船正在橫渡洛陽江,當渡船行至江中,突然狂風大作,大浪翻騰,渡船被大浪弄得即將翻覆。此時,天際邊突然傳出:“蔡學士在船上,水怪不得無禮”。話音沒落,江面剎那間風平浪靜,全船乘客安全上岸。此時,擺渡的艄公好奇地問:“請問哪位客官姓蔡?”全船人面面相視,無人應答。這時,一位挺著大肚子的孕婦自稱:“夫家姓蔡”。於是,艄公帶頭跪在夫人面前稱:“多謝蔡學士救命之恩”。船上其他乘客見狀,紛紛跪下,謝過蔡學士救命恩德。
蔡夫人聽後暗自發誓,倘若生下男丁,一定要在此修造一座大橋,方便過往百姓,免遭船難之苦。
宋代莆田稱為“興化軍”,那位孕婦便是興化人蔡襄的母親。
那時的蔡家並不富裕,想造一座大橋何等容易。於是,蔡母從小給蔡襄灌輸造橋的夙願。
蔡襄謹記母訓,奮發苦讀,十九歲那年中了進士。
據史料記載,蔡襄先後任館閣校勘、知諫院、直史館、知制誥、龍圖閣直學士、樞密院直學士、翰林學士等職。歷知泉州、福州、開封府事。宋英宗即位後正授三司使,再以端明殿學士出知杭州。
據民間傳說,意氣風發的蔡襄頗受皇帝信賴,陪伴在皇帝身邊共謀國事。
但每當想起母親的囑託,蔡襄暗自傷感。蔡襄想:要想實現母親的願望,唯有回到家鄉做官,才能建造大橋。但是,宋朝的“官吏制度”嚴格,為防貪官汙吏,文官均“異地為官”,不得回原籍當官。
皇帝有個雅興,傍晚喜歡由幾位文臣陪同到後花園散步吟詩。某日,皇帝帶了幾位大臣在後花園散步,只見一片美人蕉葉上聚集著許多螞蟻,皇帝感到好奇,看見蕉葉上的螞蟻逐漸排成字形。皇帝不經意地念出螞蟻排成的字形:“蔡端回鄉做官”。在旁的蔡襄聽後,立即下跪:“謝皇恩”。皇帝自知“中計”,但君子無戲言,只好答應蔡襄回鄉做官。
其實,蔡襄事先買通了太監,叫太監用蜂蜜在美人蕉葉上寫字。
蔡襄到泉州走馬上任後,籌集建橋資金,張榜招工,開始建橋。
洛陽橋段的洛陽江,因處在江水入海口附近,每當海水漲潮,海水倒灌入洛陽江,水流喘急。建造大橋的橋基剛造好,便被洶湧的海水沖垮塌,屢建屢塌,無法繼續施工,工期一直延誤。
蔡襄苦思冥想,無計可施。忽一日夜,蔡襄夢見呂洞賓到訪,呂洞賓問:“蔡學士有何煩憂?”蔡襄將建橋遇到的難題告訴了呂洞賓。呂洞賓哈哈大笑:“這事何難?蔡學士可修書一封予海龍王,請求通融”。第二天一早,蔡襄醒來,寫了一封情真意切的信函,告知海龍王,蔡襄為黎民百姓通行方便而造橋,懇求海龍王行善心,圓蔡襄建橋夢。
信已寫好,蔡襄用大紅信封裝好。可是,又犯了愁,派誰將這封書信送到海里的海龍王手裡呢?
於是,蔡襄召集中層幹部,召開動員大會,言明建橋為了造福百姓的重要性。最後,蔡襄問:“誰人下的海?”。這時,一位官員自稱:“在下夏德海”。蔡襄大喜,吩咐道:“將此信函交予海龍王”。夏德海聽後,嚇得面無血色。但心想,身為政府官員,能造福一方百姓,死而無憾。
夏德海回到家裡,將“重要差事”告訴了妻子,愛妻為其準備了豐富的晚餐。夏德海邊吃菜喝酒邊交代後事,與妻兒話別已是深夜。夏德海滿嘴酒氣地背上裝著信函的行囊,離開家裡向大海方向走去。
夏德海可能是喝酒過量,剛到海邊,便醉倒在海灘上。
黎明時分,一波海浪打在夏德海身上,夏德海酒醒了,摸摸背囊裡的信函還在,掏出一看,昨天蔡襄交付的信封是大紅色,現在卻變成了粉紅色。夏德海想:這是海龍王回信了。於是,懷揣信函飛奔到蔡襄衙門裡。蔡襄接過已經變了顏色的信封,趕忙拆開一看,信裡只有一個字:醋。
蔡襄心想:海龍王既然回信了,這個“醋”字一定是告訴他什麼?
蔡襄想了三天三夜,終於悟出了“醋”字的用意。“醋”是由“廿一+日+酉”組成,海龍王暗示:廿一日酉時,可以動工建橋。
到了二十一日酉時,海水果然逐漸退去,露出河床,蔡襄號令民工趕緊施工。奇怪的是,一連三天三夜,海水並沒有漲潮。蔡襄一刻不休地在旁督工,民工日夜苦幹,終於將橋基建牢了。
當然,民間傳說不足為信。
但是,建造洛陽橋確實遇到難題。用現代科學的方法分析,當時造橋主要採用“筏形基礎”,即用小船載石沿著橋樑中線拋下大量石塊,使江底形成一條矮石堤,然後在堤上建橋墩,並用長條石交錯壘砌,兩頭尖,以分水勢,減輕浪濤對橋墩的衝擊。據稱,這在世界造橋史上,屬首創。還採了“種蠣固基法”,即在基石上養殖牡蠣,使之膠結成牢固的中流砥柱,這是世界上把生物學應用於橋樑工程的先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