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想到,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轉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中的“綺”字發音居然會有這麼大的爭議,而且由來已久。
之所以“低綺戶”中的“綺”字到底讀qi還是讀yi(均為三聲)有這麼多爭議,原因主要有兩條:
1,鄧麗君演唱的《但願人長久》傳唱接近四十年,還被王菲、張學友、費玉清等人多次翻唱,歌迷們對“綺”字發音的爭議也至少有二十年之久,其中鄧麗君、王菲唱yi音,張學友不僅唱過qi音也唱過yi音。
2,有不少人,尤其是歲數比較大的網友都記得自己當年學的是yi音,同樣也有很多的網友表示學的是qi音。
筆者前文曾經談過一次“低綺戶”中“綺”字的發音,那篇主要是議論,本文則根據筆者蒐集到的新資訊再談一次,爭取把這件事談明白。
一、《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中的邏輯問題
網友們對“綺”字讀音之所以有記憶上的差別,根本原因在於國家教委(教育部)在1985年12月釋出的《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這本書。
這本書針對很多異讀字和異讀詞進行了統一,其中“綺”字被統讀為“qi三聲”。
這裡面存在一個邏輯問題,如果“綺”字在1985年以前只有qi一個讀音,那教委也不會專門把這個字拿出來做統讀,既然這個字出現在這本審音表裡,就證明在1985年以前“綺”字確實存在過兩個以上的讀音,有些人學的是qi,還有些人學的是yi。
注意,這本書叫“異讀詞審音表”,並不是“錯讀詞糾正表”,也就是說“綺”字在1985年以前的異讀應該屬於古音異讀,而不是有人讀錯了。
同理,在這本書中,我們看“綺”字的上方還有個“騎”字,在這本書裡被統讀為“qi二聲”,這也是為什麼“一騎(ji四聲)紅塵妃子笑”後來變成“一騎(qi二聲)紅塵妃子笑”的根源。
那為什麼有的網友說他們在九十年代初的教材裡學的依然是“低綺(yi)戶”呢?
這就跟教材的更新頻率有關,一般教材進行大的改版至少需要五年,而且一個孩子在義務教育階段一般只學同一版教材,也就是說如果你在1985年上小學,那麼很可能你在1993年學的《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裡“低綺戶”還讀yi。
進入到九十年代中後期,幾乎所有的教材都更新完畢,在課本里也就再也看不到“低yi戶”了,這就導致年輕一些的網友會毫不猶豫認為王菲他們唱“低yi戶”是唱錯了。
所以,網友們尤其是年齡較大的網友在“綺”字讀音上存在記憶偏差是正常現象,這是教材版本的問題,和個人記憶以及教師水平無關,不用互相指責對方的語文老師實際上是體育老師了。
二、萬綺雯名字發音的問題
香港明星裡有一位叫萬綺雯的大美女,年齡較大的網友應該都很熟悉。
這位女明星的名字很有意思,用普通話讀肯定叫萬綺(qi)雯,但很多人都叫她萬綺(yi)雯,筆者用翻譯軟體輸入她的名字,提示粵語發音也是萬yi雯。
不光是她,有廣東的網友表示,他們族譜裡有個字輩是“綺”字輩,那一輩人的名字裡都有“綺”,同樣也都讀yi。
因此,有些網友認為,“低綺戶”中“綺”字讀yi的源頭應該是粵語,這屬於方言讀法,在廣東一帶讀yi,所以鄧麗君唱《但願人長久》時就唱成了“低yi戶”。
實際上,這還真不一定是方言的問題,因為粵語中其實是存在一部分中古音的。
有人曾考據,在解放後的各種工具書中“綺”字出現yi讀音的極少,只有寥寥幾版。如果將時間拉長,在民國時期出版的《中古正音考》一書中就註明了“綺”字的兩個讀音,這證明“綺”字的yi讀音應該來自於古音,所以國家教委將“綺”字列為了古音異讀字,並不是粵語的問題,而是古音的問題。
三、蘇軾應該怎麼讀?
在前文的評論區,有網友調侃,“低綺戶”該怎麼讀應該問蘇軾啊。
你別說,其實還真可以問他,不過不是打手機或者穿越,而是透過工具書。
《康熙字典》裡收錄了“綺”的兩個讀音,兩個讀音都來自於《集韻》這本書。
《集韻》是我國古代的韻書,用來規範讀音,其權威性和全面性要超過《廣韻》。
公元1037年,北宋重臣賈昌朝上書批評宋真宗景德年間編的《韻略》:“多無訓釋,疑混聲、重疊字 ,舉人誤用”。宋仁宗根據大臣們的建議令北宋名臣丁度領銜重修《廣韻》和《韻略》,於1039年完稿,名為《集韻》。
請注意一件事,北宋這次重修《集韻》的目的之一是以免“舉人誤用”,也就是說舉人們考試時經常用錯字造成誤會,這對北宋的人才選拔來說是個問題,有了《集韻》就可以規範讀音。
公元1043年,《集韻》正式刊行,流行於北宋全境。至今仍然可以看到的版本有潭州(長沙)刻本,明州(寧波)刻本和金州(安康)刻本,其中金州刻本來源於四川刻本,也就是說,北宋時的四川地區是有《集韻》刻本發行的。
公元1037年蘇軾出生於四川眉山,1057年蘇軾進士及第,換言之,在蘇軾從小讀書到進士及第的這十幾年裡,他應該是看過《集韻》四川刻本的,畢竟這本書本身的功能之一就是給舉人們規範考試作文用的。
公元1076年中秋,蘇軾在山東諸城任太守時寫下了《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
那麼,至少在蘇軾填詞的那一年,他應該是知道“低綺戶”的“綺”是有兩個讀音的,他當年讀的是哪個音呢?
筆者認為,蘇軾大機率讀的就是yi音,判斷的根據在於南宋。
首先,宋朝之後的元朝和明朝都沒有專門編修過《集韻》這樣的工具書,清朝曹寅曾蒐集到《集韻》的潭州刻本,之後清朝開始流傳《集韻》直到現在。
也就是說,從北宋到清朝,民間能採用的最權威讀音工具書依然是《集韻》,因此“綺”的兩個讀音也就會被很多讀書人知曉,他們知道qi同時也知道yi音。
其次,南宋統治南方地區達一百五十年,南宋的文化繼承甚至照搬北宋,因此蘇軾的詞在南宋應該是流行的。
如果北宋和南宋都將“低綺戶”讀為“低yi戶”,那麼經過這麼多年的教化和浸淫,在南方地區形成讀“綺”為yi音的習慣也就不足為奇,所以,廣東地區將“綺”字的yi讀音保留下來也是順理成章。
因此,從南方地區將“低綺戶”中“綺”讀為yi音的習慣,我們可以倒推出北宋很可能也是讀yi音的,而蘇軾本人大機率也是讀yi音。
至於有人說“綺(qi)戶”是單獨一個詞,意思是雕花的窗戶,不能改音,那你還真是低估了古人在作詩填詞時經常借用、通假的習慣,何況綺字本身就有兩個音。
綜上,我們可以得出以下幾個結論:
1,“綺”有古音yi存在,“低yi戶”的最初讀音很可能來自於蘇軾本人。
2,“綺”字yi音在歷史上曾廣泛存在於各種教學、文化和音樂活動中。
3,鄧麗君的《但願人長久》釋出於1983年,彼時“綺”的兩個讀音都存在,還沒有統讀,她按照yi音唱當然沒問題。
4、國家教委統讀“綺”字的那版《普通話異讀詞審音表》釋出於1985年12月,由於教材更新頻率和版本問題,導致“低綺戶”中“綺”字為qi音和yi音版本的教材曾長期混用,也就造成同齡網友在記憶上也存在差別。
5、由於教育部門已經做了統讀規定,教材也全部更新,所以考試時是必須按照“低qi戶”標準來的,之後所有的“低yi戶”讀法和唱法都將慢慢消失。
沒錯,也許再過五十年,等到七零後八零後逐漸消失,那時候也就不會再有人糾結“遠上寒山石徑斜(xia)”、“一騎(ji)紅塵妃子笑”、“鄉音無改鬢毛衰(cui)”的問題了。
車同軌,書同文,挺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