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寶媽都在感慨,現在的孩子太難帶了,油鹽不進,怎麼都說不通,實在忍不住把孩子打一頓,自己心疼不說,孩子的壞習慣也改不了,最後導致親子關係越來越緊張。
家長覺得孩子叛逆,不聽話,而孩子認為家長專橫、武斷不近人情。
其實有80%的親子關係問題都是因為溝通錯誤造成的。家長們換個思維與孩子溝通,也許就會事半功倍了。
01尊重孩子的選擇
育兒達人宋玉在她的著作《家有三寶》中曾分享過她與孩子的溝通技巧,就是尊重孩子的選擇。
宋玉說她家小兒子正和一歲多的時候,宋玉帶他去買衣服,孩子選擇了一件橙色的,但宋玉覺得綠色更好看。
不過宋玉還是忍住了,問他“你喜歡這件衣服嗎?”
孩子那會兒還不會說話,只是點點頭,於是宋玉就告訴孩子“你喜歡就好。”
宋玉說:放棄掌控,把選擇權還給孩子。
這讓我想起《以家人之名》中的齊明月,有一次齊明月的媽媽帶她去買衣服,齊明月開始看上一件白色衣服,她的母親就說她又不愛乾淨,穿什麼白衣服;
然後齊明月拿了一件黑色,她媽說年紀輕輕地穿什麼黑色,然後齊明月的母親拿了一件粉色的問齊明月怎麼樣,齊明月說都可以,她媽說她沒有主見。
隔著螢幕都會讓人覺得窒息,已是高中生的齊明月,明明是一個非常優秀的女孩子,內心卻非常不自信甚至有點自卑膽怯。
培養一個自立自強的孩子,我們就得學會尊重孩子的自主選擇。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想法,尊重孩子,不強迫孩子以自己的意願生活,是有效的親子溝通的第一步。
02拒絕語言暴力
前段時間朋友和我說了一件她在醫院的見聞,有個患抑鬱症的孩子在病床上看書,醫生過來複診,表揚孩子說:“這孩子真用功,以後一定會成為一個優秀的人。”
孩子的眼中瞬間充滿光亮,但是她媽媽緊接著說了句“用功,假用功。”鄙夷嘲諷的語氣讓孩子眼中的光瞬間又熄滅了。
父母可能不知道自己貶低嘲諷對孩子的影響有多大,有句話叫做:“不打人的嘴。”語言帶來的傷害有時候比肉體的鞭打更痛。它能摧毀一個人的內心,讓人走向絕望。
當父母總是用這種譏諷的語氣和孩子交流,即便是華佗再世,估計也難以醫好孩子內心的傷
拒絕暴力溝通,在與孩子溝通時換一個方式。
比如當孩子問你作業時,不要說:““怎麼連這個都不會!”“上課都沒有認真聽嗎?”
而是先誇”他這麼早就寫作業了嗎?我看看,哇,今天的字比昨天的還要工整呢。“
左右最後都要輔導孩子,為什麼不換種愉快的開場白呢?而且當你指責孩子的時候,孩子會本能地產生抵禦情緒,未必能認真聽你輔導功課。但是當孩子心情愉悅時,學習會更專注。
03利用共情,拉近與孩子的距離
在與孩子的溝通中,有一個共情的萬能句式,那就是”媽媽小時候也是這樣。“這句話非常適合孩子必須做卻又不想做的事情上。
比如說孩子剛開始上幼兒園,由於對未知環境的恐懼,孩子一直不願意去。
那這個時候,媽媽可以告訴孩子:”媽媽小時候也不愛去幼兒園,因為我覺得在家可以玩玩具,還可以看書,去幼兒園都是陌生人,沒人和我玩。不過呀,後來我發現在幼兒園裡能認識新的朋友,居然比在家裡還開心呢!”
這段話,讓孩子覺得你和他對待幼兒園是一樣的態度,產生共情,在“同病相憐”的情況下,他就願意去嘗試了。
共情最主要的作用是理解孩子的感受,讓孩子知道自己是被理解的,這樣孩子的情緒會得到緩解,從而拉近與孩子的距離,進行下一步溝通。
04寫在最後
孩子的成長離不開父母的精心陪伴,用心的愛是對孩子最好的教育,讓愛充滿在語言溝通中,你會發現你家的小頑猴也有溫暖貼心的一面。
從現在開始,不吼叫孩子,拒絕暴力溝通,尊重孩子的選擇,和孩子好好說話,為孩子創造一個溫馨的成長語言環境。
願你我在育兒路上越來越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