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父母把孩子的事情包辦之後,孩子就沒有什麼事情可以做了,那麼他自然有時間去打遊戲去看電視。
孩子也無從從做事情中體驗生活,體會到生活的樂趣,更無從有更多的成就感。
菜花今年中班,小班的上學期,從娃起床到上學前這段時間,我一直處在焦慮中。
菜花有起床氣,眼看我要上班遲到了,菜花還在那裡磨磨唧唧,於是我開始發脾氣催促或者是把這一切包辦掉了,幫她穿衣服,催著她吃飯。
後來我想這樣做的結果會是大人越來越累,更加不利於孩子形成良好的習慣。
反思到我的焦慮和催促菜花上學只是我的需求,因為我要上班。娃的需求並不是急著上學。
分清我們對孩子提出的要求是父母的需求還是娃的需求。當觀念轉變之後,事情開始順心了很多。
如今,每天早上7:00,我叫菜花起床。把鐘錶放在她可以看到的地方,告訴她分針指到2或者3的時候,她需要穿好衣服。在這個過程中,她有時候也會耍小脾氣,有起床氣,抱怨衣服不知道反正等等。
我並沒有像之前那樣替她包辦,也阻止了外婆去幫助他她。我就在一旁默默的整理床鋪,收拾自己的東西。
看到他確實是需要幫助的時候,那我就伸手幫一把。我的心情絲毫不受她的脾氣的影響。
就這樣堅持一段時間後,現在形成了非常穩定的習慣。叫她起床後,她會自己看時間做好事情,有時候只是協助她把控一下時間。自己去洗漱吃飯。7:40前出門上幼兒園。
從小給孩子樹立時間觀念、目標概念。如果說孩子現在對時間沒有觀念,可以偶爾製造一次上學遲到的機會,讓她承擔一次遲到的後果。
小朋友也都是有自尊心的,下次她可能為了不遲到而建立起來時間觀念。
當然這個過程需要常態化進行,直到形成習慣,還要不斷鞏固。習慣內化到品質裡,形成人格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我在家裡也會創造孩子做家務的場景。比如,和我一起洗碗,吃完飯她需要把自己碗送進廚房。和我一起洗衣服,她洗她的一件衣服。
父母越放手,孩子越獨立。讓孩子在做事情的過程中感受到“我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