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胡盈、張嶸(北京大學)
二十一世紀是飛快發展的時代,是網際網路、大資料的時代,也是讓越來越多的人習慣於“伏案的生活”的時代,可能夜以繼日的辛勤工作換來的不是到老年時能從繁忙的生活和沉重的壓力下抽身而出,享受生活的美好與感動,而是再挺不起來了的、彎曲的脊背……
不知你是否因肩酸背痛而煩惱,不知你是否是我國頸椎病大軍中的一員,但不可否認的是我國不同地區頸椎病患病率已到達到8.1%~19.1%,一些特殊人群頸椎病患病率更高,如大學教職工、老年人群、白領人群、公務員等。他們中大多數受頸椎病困擾的原因主要是由於頸椎力學失衡,而頸椎退變較輕,症狀以肩頸部疼痛為主,很少出現嚴重的病理表現(包括頸痛和頸部發僵,上、下肢放射性疼痛或麻木,甚至於軀幹部出現感覺異常,及晚期可能出現的肌肉萎縮)。
對於肩頸部疼痛可以用鎮痛藥物加以緩解。但是鎮痛藥,特別是長期大量使用嗎啡類強烈鎮痛藥,不僅會產生嚴重毒副作用,還會對藥物產生依賴性,自覺或不自覺地變成癮君子。在這方面美國是一個失敗的例子,每年有五萬多人死於過量服用鎮痛藥,還有大批患者成為毒品的癮君子。手術療法也能解決一部分有嚴重器質性病變患者的疼痛問題,但是手術的風險和昂貴的醫療費用使得大部分患者望而卻步。隨著醫學科學的不斷進步,用神經調控的物理療法可以有效緩解肩頸部疼痛,因為療效肯定,副作用小,費用低,而且可以居家治療,大大減小了看病所花費的時間成本和社會成本,得到越來越廣泛的應用。
相信大家在“網上衝浪”時,或多或少都會看到各式各樣“頸椎按摩儀”的介紹,購買頸椎按摩儀也成為了越來越多“頸椎病”人的不二選擇。在商家的宣傳中,小小的按摩儀可以將中低頻脈衝、磁療、紅外熱灸、枕式牽引四種理療方式集中在一起,利用傳統中醫原理,形成一個高效複合能量場,可以舒筋活絡,幫助改善頸部血液迴圈,有效緩解頸部肌肉僵直、疼痛問題。頸椎按摩儀真的這麼神奇嗎?充斥著市場的各式各樣的頸椎按摩儀,價位下起三五十,上至兩三千,這些擁有相似外形的小儀器到底為何能賣出截然不同的價格呢?我們又到底要如何選擇一款心儀的按摩儀呢?這就要從頸椎按摩儀的原理說起了。
頸椎按摩儀綜合了各基本物理療法,主要包括熱療、機械刺激和電刺激。熱療分為傳導熱與近紅外和遠紅外。當頸椎旁有明顯壓痛,上肢、肩部和頸部伴有明顯疼痛和麻木感,頸部稍有活動疼痛感便會加劇時,可以採用祛風溼、活血止痛類中藥聯合礦物質外用熱療包熱敷治療。將加熱的藥物和敷料置於身體患病部位,利用溫熱作用,促使病灶部位血管擴張,血液迴圈加快,以利於血腫吸收、水腫消散,達到舒筋活絡、散瘓止痛的目的。
但是隨著病情的加重,當患者頸部發僵、頸痛加劇,患側上肢感覺沉重、握力減退,出現放射性疼痛或麻木,並隨頸部活動、咳嗽、噴嚏、用力及深呼吸等症狀加重,甚至出現血管運動神經的症狀,如手部腫脹的患者,近紅外、遠紅外、按摩以及電針都是更為適合的選擇。
近紅外是一種電磁輻射波,介於可見光和中紅外之間。遠紅外線波長介於2.5~1000微米之間,有較強的滲透力和輻射力,具有顯著的溫控效應和共振效應,易被物體吸收並轉化為物體的內能。遠紅外熱能傳遞到人體皮下較深的部分,使深層溫度上升,產生的溫熱由內向外散發,使毛細血管擴張,促進血液迴圈,強化各組織之間的新陳代謝,增加組織的再生能力,提高機體的免疫能力,調節精神的異常興奮狀態,從而起到醫療保健的作用。
機械刺激包括按摩和針刺。穴位按摩是中醫傳統療法,可透過刺激人體穴位,舒筋通絡、活血散瘀、消腫止痛、滑利關節、整復錯縫。以不同的手法連續作用於病變區域皮部、腧穴及經絡,所形成的良性刺激能使治療區域組織產生生物物理和生物化學變化,促使毛細血管擴張,加快靜脈血和淋巴液迴流,增強區域性面板、肌肉和神經末梢的營養;調整神經系統興奮和抑制的相對平衡,干預傷害性痛覺資訊在脊髓中的傳導,延長痛敏反應時間,抑制疼痛;鬆解組織粘連,緩解受累頸脊神經分佈區域肌肉疲勞和痙攣;糾正小關節紊亂,改變突出物的位置,改善神經根與周圍組織的關係,解除或減輕神經卡壓、嵌頓;促進區域性炎性物質吸收,改善病變組織水腫、缺氧狀態;恢復頸部生物力學平衡,提高頸椎的穩定性。
如果大家關注中醫養生,那麼對於針灸一定不會陌生。針灸療法包括針和灸兩種療法。針刺是針灸的重要組成部分,指透過毫針來刺激人體的穴位,從而起到通經活絡、活血化瘀的功效。對於存在發作性眩暈,複視伴有眼震、有時伴隨噁心、嘔吐、耳鳴或聽力下降或偶有肢體麻木、感覺異常的患者,透過對頸部雙側穴位的刺激,可以提高區域性交感神經興奮性,緩解頸椎肌群緊張,改善區域性血液迴圈,恢復頸椎生物力學平衡,從而使患者症狀得到緩解。同時,針刺在臨床鎮痛方面也有著廣泛的應用,對急性痛和慢性痛都有明確療效,目前對急性痛的治療手段比較豐富,效果比較滿意。而鎮痛藥物,特別是常用的嗎啡類強力鎮痛藥對慢性痛的療效不佳,且具有難以規避的毒副作用,因為藥物過量,每年造成數萬人死亡,美國因此進入緊急狀態。世界各國都在尋找替代療法,而針刺、電針和經皮穴位電刺激是目前公認的治療慢性痛等疾患的最佳選擇。手術前應用手針或者電針刺激穴位,可以減少麻醉藥物用量,既可以節約醫療費用,又可以減少麻醉藥物的副作用。針刺引起神經系統中產生一些化學物質,逐漸積累而發揮鎮痛效果,這類物質種類繁多,既包括小分子量的經典神經遞質,也包括大分子量的“神經肽”和抗阿片肽等。在針刺作用下,這些物質在體內的消長,決定了針刺鎮痛的有無和強弱。
電刺激也是市面上常見的穿戴式頸椎按摩儀的重要作用機制之一,分為:經皮穴位電刺激、神經肌肉電刺激、微電流和電針。
經皮穴位電刺激療法是將歐美國家的經皮電神經刺激療法與針灸穴位相結合,取特定的頸雙側穴位,透過面板將特定的低頻脈衝電流輸入人體以治療疼痛。該方法適用於有影像學檢查支援診斷的頸椎病,如頸椎X線/CT/MRI表現為頸椎退行性改變或頸椎間盤突出或3個月或以上曾有頸部疼痛、僵硬感發作,且達到每月至少發作1次,每次至少半小時的頻率。經皮穴位電刺激可以促進內源性嗎啡樣物質的釋放起到鎮痛作用,同時透過促進區域性血液迴圈,改善供血、促進患者的康復。同時該方法克服了針刺和電針的某些缺點,如針刺入時感到疼痛,恐懼心理等,而且操作簡便、無創性,能被更多患者接受。
神經肌肉電刺激通常用於臨床環境中以啟用骨骼肌,以模仿自發性收縮並增強人體骨骼肌的康復能力。使用神經肌肉電刺激可以減輕頸肩部疼痛,透過刺激肌肉,改善疲勞、提高耐力,甚至可以幫助傷口癒合。
微電流療法對存在上述表現的患者治療效果均較好,但對頸椎退行性改變患者療效甚微。微電流是依靠裝置和技術傳匯入人體的仿“生物電”電流,可以提高組織和細胞活力,對受損細胞和組織進行修復,在促進傷口癒合、面板修復以及疼痛控制等方面都有所普及。微電流刺激面板釋放具有血管作用的物質,同時刺激交感神經末梢直接透過軸突反射引起血管擴張,增強區域性組織血液迴圈作用。微電流可使細胞膜滲透加強,物質交換增加,加速代謝產物的排除,促進炎症吸收,消除軟組織腫脹,減輕壓迫。
電針治療是在針上通以微量電流,以一定頻率的針刺電訊號沿著神經傳入脊髓,刺激腦中內阿片肽釋放增加。不同頻率的電針可以啟用腦內不同的神經遞質和神經肽,從而透過不同的機制發揮作用(具有頻率特異性)。2Hz低頻刺激可以啟用五羥色胺、去甲腎上腺素等單胺類物質,以及內啡肽、內嗎啡肽、腦啡肽等阿片肽;100Hz高頻刺激可以啟用脊髓中的強啡肽。其中β-內啡肽和腦啡肽在腦內具有很強的消炎鎮痛效應,腦啡肽與強啡肽在脊髓內有鎮痛作用。與刺激頻率相比,刺激強度似乎沒有受到足夠的重視。其原因之一是刺激強度的變化範圍較小。電針頻率的變化從2Hz到100Hz,變化幅度達50倍;而加於不鏽鋼針上的電流強度從感覺閾(0.5毫安)到產生痛覺(4毫安)變化幅度只有8倍。電針還可以透過疏密波的交替性變化,激發相關肌肉規律性的收縮與舒張(椎體牽拉效應),緩解了椎間關節周圍肌肉、韌帶的緊張狀態,使紊亂的椎間關節得到修復。單純電針治療中,單穴加配穴的取穴深刺療法的療效優於常規取穴淺刺電針。除了緩解疼痛,電刺激對於預防或治療肌肉功能障礙和肌肉減少症也很重要。
透過上面的介紹相信大家對於頸椎病的各類物理療法都有了一個初步認識,在選擇頸椎按摩儀時也能有一些自己的判斷。但是“上醫治未病”,對於頸椎病,預防乃是重中之重,希望大家能在正確認識頸椎病的基礎上,改善生活中的不良習慣,採取健康的睡姿、坐姿,同時加強肌肉鍛鍊、保持心理健康,學會減壓,從此脫離頸椎病、遠離肩酸背痛!
【1】田偉, 呂豔偉, 劉亞軍, 肖斌, 韓驍. 北京市18歲以上居民頸椎病現況調查研究. 中華骨科雜誌 2012; 32(8): 707-13.
【2】馬明. 青年頸椎病的研究進展. 中國骨傷 2014; 0(9).
【3】石山峰.活血止痛類中藥聯合礦物質外用熱療包熱敷治療頸椎病臨床研究[J].亞太傳統醫藥,2015,11(16):100-101.
【4】君軒. 紅外線和遠紅外線[J]. 世界橡膠工業, 2005, 32(6):56-56.
【5】洪亞南.穴位按摩結合心理放鬆療法對神經根型頸椎病患者疼痛程度的影響[J].中國療養醫學,2020,29(07):743-745.
【6】詹冬梅,萬琦,費海鑫,等.探討針灸聯合理療康復在頸椎病治療中的應用效果[J].健康必讀,2020,(33):47.
【7】韓濟生.針麻鎮痛研究[J].針刺研究,2016,41(05):377-387.
【8】何佳,王勇軍,趙建國.針刺結合經皮穴位電刺激治療頸椎病頸痛的臨床研究[J].針灸臨床雜誌,2014,30(05):1-3.
【9】王強.直流低頻脈衝電流治療例頸椎病(附590例報告)[J].江西醫學院學報,2000(01):122-124.
【10】 韓濟生.針刺鎮痛:共識與質疑[J].中國疼痛醫學雜誌,2011,17(01):9-14.
【11】 譚惠民,高維濱,秦繼紅.夾脊電針治療神經根型頸椎病的臨床研究[J].吉林中醫藥,2013,33(01):86-87.
【12】Heidland A, Fazeli G, Klassen A, Sebekova K, Hennemann H, Bahner U, Di Iorio B. Neuromuscular electrostimulation techniques: historical aspects and current possibilities in treatment of pain and muscle waisting. Clin Nephrol. 2013 Jan;79 Suppl 1:S12-23. PMID: 23249528.
封面圖來源於網路
排版 | 蘿蔔娟
稽核 | 蘇蘇、六朵、蒼翼蝴蝶
北京神經科學學會於1988年1月28日由韓濟生、薛啟冥、任民峰、範少光、萬選才、金蔭昌、匡培根、管林初教授等神經科學領域的專家、學者發起,在北京醫科大學科學報告廳正式成立,,是中國第一個地區性神經科學學會。組織北京地區教學科研和醫療單位中從事神經科學工作的有關人員,定期舉行學術活動,交流各單位成果和經驗,交流國內外資訊,提高學術水平,促進國際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