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肺病科主任醫師張瓊
秋冬季節是呼吸系統疾病的高發季節,您是否存在以下情況,長期吸菸或接觸二手菸,工作環境中“煙霧繚繞”,瀰漫粉塵,逐年累月,開始出現呼吸費力,胸悶,伴咳嗽咳痰,搬重物困難,爬樓梯或提重物走過街天橋趕不上同齡人的步伐,若存在以上情況,需及時就醫,高度警惕慢阻肺的出現。大家可能疑惑,什麼是慢阻肺?簡而言之,慢阻肺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簡稱,是一種常見,可預防和可治療的疾病,其特徵在於持續的呼吸道症狀和氣流受限,通常由長期暴露於有害顆粒或氣體引起。最常見的症狀有咳、痰、喘,晚期可出現乏力,體重下降,食慾減退、情志抑鬱等。那麼從中醫角度如何認識慢阻肺?
慢阻肺可歸屬於中醫“肺脹”“喘證”“痰飲”等範疇,是由於肺臟感邪,遷延失治,致使肺、脾、腎三髒虛損引起。中醫講肺主氣,司呼吸,腎主納氣,由肺吸入的清氣,必須下行至腎,由腎攝納,從而保證吸氣有深度。慢阻肺患者長期接觸煙霧粉塵,侵襲肺臟,遷延失治,可導致小氣道發生炎症或阻塞,出現氣體交換不利,腎不納氣,故患者常出現“氣息不到底”“氣不夠用”。此外,中醫常說“脾為生痰之本、肺為貯痰之器”,脾主運化水液,脾氣虧虛,水液不運,痰溼內生,積聚於肺,則出現咳嗽,痰多,衛外失司,外邪反覆侵襲,誘使咳喘反覆發作。
疾病防大於治,“未病先防、已病防變”是中醫治未病思想的核心。基於治未病思想,中醫可從以下幾方面“防、治”慢阻肺。
1.未病先防,預防為主
明確證據表明,長期吸菸或接觸二手菸、農村生火做飯接觸煙霧、長期職業粉塵接觸均是慢阻肺的致病因素,尤其吸菸是慢阻肺的“頭號”致病因素。所以為預防慢阻肺的發生,戒菸刻不容緩,同時要禁止室內吸菸,減少二手菸的接觸。屢次戒菸失敗者可就診戒菸門診,尋求專業人員幫助。對於農村使用秸稈、煤炭供暖做飯可改用天然氣等清潔燃料。工作環境中有粉塵接觸者,要加強職業防護與通風換氣,要儘早脫離粉塵環境。此外,慢阻肺發病還與反覆下呼吸道感染、慢性支氣管炎相關。年老、體弱之人由於先天稟賦不足或肺氣虧虛,不足以抵抗外邪,導致外感反覆發生,最終發展為慢阻肺。此階段一方面要減少煙霧接觸,另一方面要注意養生調攝,顧護正氣。
2.已病防變,減緩進展
慢阻肺在醫學界有個外號,叫做“沉默的殺手”,起病緩,病程長,早期可以沒有自覺症狀,最後確診慢阻肺時,為時已晚,錯過了最佳治療時間,肺功能已經出現不可逆的損傷。所以對於長期吸菸、有煙霧粉塵接觸、長期咳嗽咳痰的患者要及時、定期檢查肺功能,在病情未形成不可逆損傷前,積極干預。
對於已確診慢阻肺的患者,要開展一場“馬拉松”式的長期治療過程,需要多種手段長期、綜合治療,以改善症狀,降低急性加重風險,減少急性加重次數,保護已受損的肺功能為主要治療目標。中醫可透過飲食調護、中醫康復鍛鍊、穴位貼敷、針藥配合以治療慢阻肺。
(1) 中醫飲食調護
慢阻肺患者一般年齡較大,咳喘反覆發作,導致脾胃運化功能減退,應選擇易消化且營養豐富的食物,少食多餐,以高蛋白、高熱量、低碳水飲食為主。平素飲食易清淡,過鹹過甜食物均易生痰,同時攝入充足的水分,以防痰液過於粘稠,不易咯出。若平素咳嗽、痰多白粘,可以選用白蘿蔔、枇杷果、百合、山藥、薏米熬粥清補,以健脾化痰潤肺止咳。
(2)中醫康復鍛鍊
慢阻肺患者適度的鍛鍊可保持體力,提高活動耐力。若處於遷延期,體質虛弱,宜進行縮唇呼吸鍛鍊,具體操作為:患者取端坐位,閉嘴經鼻孔吸氣2-3 秒,吸氣後屏氣片刻,呼氣時縮攏口唇呈吹哨樣,使氣體透過縮窄的口形徐徐將肺內氣體輕輕吹出,每次呼氣持續4-6秒,撥出氣流能使距口唇 15-20釐米處的紙條吹動為止,每次大約5-10分鐘,每天1-2次。待一般情況好轉,體力恢復,可打八段錦,太極拳,五禽戲,動作導引中配合吐納呼吸。
(3)冬病夏治三伏貼
中醫講“春夏養陽,秋冬養陰”,慢阻肺多因正氣虛,感受風寒而誘發,且好發於冬季,三伏天為一年中陽氣最旺盛時期,腠理疏鬆、榮衛通達,採用穴位敷貼,可祛除體內伏寒,提高機體免疫力,扶助正氣。藥物以溫陽為主,可選用白芥子、延胡索、細辛、甘遂,研成藥粉,用薑汁調成糊狀作成藥餅,粘度適合,再用膠布固定於穴位上,每伏連續貼3天,1年為1療程,連續貼敷3年,常選天突、膻中、雙肺腧,每次貼敷4-6小時後自行摘除,適用於慢阻肺病情穩定患者,若急性加重或面板嚴重過敏者均為禁忌。
(4)針藥結合,辨證施治
中醫基於整體觀念,透過對慢阻肺患者的整體調理,可緩解症狀,提高生活質量、減少慢阻肺的急性加重,對慢阻肺的防治起著重要作用。對於急性加重期以清熱化痰,宣肺平喘為主,針灸可選用合谷、列缺、尺澤,太淵、豐隆等,穩定期以補氣活血,健脾益腎為主,針灸可選用足三里、雙肺腧、腎腧、氣海、關元等。
中醫如何養肺?
其一、減少外感。肺為華蓋與外界直接相通,肺主一身皮毛,要順應四時,適時增減衣物。背為陽中之陽,頭為諸陽之會,穿衣要顧護前胸後背頸部,外出活動注意戴帽,防止受風,誘發外感。平日勤戴口罩,避免人多的場合,經常開窗通風,可有效預防外感。冬日可以使用艾葉50g煎水泡腳以抵禦寒邪,還可根據個人情況艾灸足三里、三陰交、大椎穴。其二、堅持運動。每天堅持30分鐘的體育鍛煉,比如快慢交替走、八段錦,太極拳,五禽戲等,需要注意的是,運動量採取漸進式,運動強度不要過大,以運動後第二天不感到疲勞或疼痛為宜。其三、飲食養肺,肺喜潤而惡燥,可將食用梨去核,放入百合5g、麥冬5g、貝母5g蒸後食用,可養陰潤肺健脾化痰。其四,調攝精神。中醫認為“悲傷肺”,過度的悲哀、消沉,使肺氣抑鬱,降低機體的免疫力,招致外邪入侵,因此要避免情緒波動過大,可以透過大聲朗讀字報或唱歌,宣發肺氣,調節心態。其五,配合呼吸吐納。採用站立位,雙足分開,略寬於肩,吸氣時小腹鼓起,呼氣時回縮,一呼一吸為1次,連續作3次後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