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簡介:李仕貴,男,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水稻所所長,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四川省科技傑出貢獻獎和何梁何利基金獎獲得者,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長期從事水稻遺傳與育種研究和人才培養。先後獲國家和省部級獎勵10餘項,其中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四川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發表論文200餘篇,SCI收錄60餘篇。培養畢業研究生100餘名,其中博士30餘名。近三年指導畢業生中2人獲省級優秀畢業生稱號,3人獲校級優秀畢業生稱號,4篇博士論文獲校級優秀畢業論文,3人獲優秀研究生稱號,1人獲優秀學術成果獎。
“聲若洪鐘、學識淵博、侃侃而談”,這是李仕貴給學生留下的最初印象,也吸引著無數優秀學子走進他的實驗室去探索水稻的未解之謎。
嚴格與溫柔並存
正所謂嚴師出高徒,在指導研究生方面,他對學生非常嚴厲。
大到發表文章所需的重要實驗,小到田間計劃的格式及備註,他都要求研究生注意每一個細節,把每次實驗做到發表文章的質量,把每份記錄做到追根溯源。已畢業的博士生王石光回憶說,李老師對學生的研究資料是一個一個地過、一個一個地確認。已畢業碩士生阮雙說,“雖然我是一個和外單位聯合培養的研究生,但我的論文李老師還是在百忙中一個字、一個標點符號地幫我改,給我打電話說論文的問題,真的很感謝他。”
只要不出差,每週的組會他都準時參加並認真聽取學生的彙報。他認為這種碰撞式的學習方式對學生成長很有益,學生可以談論實驗中遇到的問題,傾聽別人的建議,可以交流最新的前沿學術動態,開闊自己的思路,從而激發興趣和靈感。已畢業博士生樊世軍印象深刻的是,李老師似乎有一種神奇的“技能”,總是能在一團亂麻的實驗資料中直擊要害,抓住本質,給出最公正可行的意見和建議。也正因為如此,有他在的組會總是讓人感覺踏實和安心,而他的肯定和鼓勵自然也成為了學生們追逐的“目標”。
李仕貴希望學生在科研道路上不要有任何畏難情緒,更重要的是養成一種開拓創新的精神。學生們在他的指導下,慢慢會養成一種習慣:實驗遇到瓶頸停滯不前,不是放棄而是更多地去查閱文獻、多方交流,從而最終靠近和抵達真相。即使有時他會很嚴厲地批評學生,但後來還是會把學生的資料仔細檢視,帶著學生一起發現問題所在。
在生活中,他把每個學生當成自己的子女一樣愛護,爸媽管的他都管。私下裡,他會時不時關心詢問學生的個人問題。有學生家庭突遭變故,他也曾毅然伸出援手。他的研究生們發現,節假日實驗室的自習室裡總會多出些好吃的,那是他為忙著試驗錯過飯點的學生準備的。他的學生說在這裡有種歸屬感,離家在外也能感受到家一樣的溫暖。
以身作則,言傳身教
“結實飽滿的水稻,總是低下高貴的頭,稗子的腦袋則在風中飄蕩。人就要像水稻一樣實誠,每一步都走得踏實。”他常以成熟的水稻做比喻來教導學生做人做事。
雖然已經獲得眾多的榮譽,但是他依然披星戴月、風雨兼程,即使週末和節假日也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每年七八月,他都堅持在田間地頭開展研究。在讀博士生王淏說,他經常看到李老師在午後兩點就在田裡,帶著學生一塊田一塊田,一行一行地觀察所有材料,邊看邊進行詳細記錄,一絲不苟地拿到田間第一手資料資料。“我讀書的時候就跟我說過,就常聽李老師說要高調做事低調做人”,這在我以後的工作中受益匪淺,這是許多他的學生的感慨。他不追名不逐利,像田裡的稻穗一門心思低頭充盈自己,言傳身教,他做人做事的態度感染了無數學生。
他注重學生的多元培養,因為“不是每個學生都要走科研這條路,學生要分類培養。”在與學生的交流中他總是能發現學生身上的閃光點,會根據學生的特點安排相應的課題,或側重基礎研究或側重應用研究。不論今後學生志在何處,他也總是給予學生建議和最大的幫助。多年來,他不僅培養了一大批農業科學研究和品種推廣應用的高階專業人才,還培養了眾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基層公務員、普通教師、公司員工等等。育人事業就像他耕耘的另一塊稻田,他培養的學生大多也在各行各業中逐漸成長為佼佼者。每每談及此他的神情都充滿著自豪。
這就是李仕貴教授,他為推動現代農業發展奉獻了自己的青春和熱情,培養著一批又一批優秀學子傳承川農人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開創未來屬於自己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