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近代最有名的思想家和民主戰士之一,魯迅無論是在文學造詣還是從影響上,其作用都可以是非常之大的。不得不說,選擇棄醫從文的魯迅,其言語點醒了當時很多還-在迷途中徘徊的人。
在1936年的時候,魯迅在去世前就曾說過“漢字不滅,中國必亡”,此話一出,可以說引起了不小的爭論!
在歷史上,中華文明雖然數度遭受外族入侵佔領,但是卻能維繫其血脈,究竟根由,還是漢字之功勞。這樣說來的話,如果漢字滅亡了,那麼中國幾千年的文明也將會處於瀕臨存亡的危機之中。所以我們不禁會問:“魯迅所言,真的恰當嗎?”
其實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並不難,我們只需要來看一下,此話最早的出處,和此話所處的時代背景就知道了!
1936年5月中旬的時候,魯迅接受了《救亡情報》的記者採訪,分別就“一二九運動”以來的抗日救亡形式以及全國救亡團體提出的“聯合戰線”問題、文學擔當的革命使命以及漢字等四個問題闡述了自己的意見。而“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就是在最後談及漢字問題的時候所提出來的。但我們在看此話的時候,千萬不能只看此話的表象,而應該看一下魯迅說此話的時候還補充了什麼!
當時魯迅的原話是這樣的:
漢字不滅,中國必亡。因為漢字的艱深,使全中國大多數的人民,永遠和前進的文化隔離,中國的人民,決不會聰明起來,理解自身所遭受的壓榨,整個民族的危機。我是自身受漢字苦痛很深的一個人,因此我堅決主張以新文字來替代這種障礙大眾進步的漢字。譬如說,一個小孩子要寫一個生薑的“薑”字,或一個“鸞”字,到方格子裡面去,能夠不偏不歪,不寫出格子外面去,也得要花一年功夫,你想漢字麻煩不麻煩?……
透過魯迅所言我們不難看出,魯迅先生之所以要說“漢字不滅,中國必亡”,並以“薑”“鸞”二字為例說明兒童習字的困難,力主推行當時所盛行的新文字運動,主張將漢字給“拉丁化”,也就是要將複雜的字進行簡化而已。這裡注意了,在筆者看來,魯迅所針對的,是當時那個時代複雜難寫的字,而不是所有的漢字。
要知道,當時不僅只有魯迅一人有廢除漢字的想法,還有蔡元培、陳獨秀、胡適等人也都是這樣的想法。只是這一激進的表述最後是由魯迅之口說出來的罷了!所以魯迅在說出此話之後,當時的很多專家學者都表示:魯迅說得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