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五大稀世珍寶,有兩個流入日本,其餘兩個或在秦始皇陵
我國是擁有五千年曆史的文明古國,在漫長的社會發展中創造了燦爛文化,並留存下來海量文物。然在漫漫歲月的洗禮中,一些珍貴文物去向不明,成為千古之謎。
寒山寺古鐘流落日本
自唐代詩人張繼寫了“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這首傳誦千古的《楓橋夜泊》以後,寒山寺便名揚天下,吸引了無數遊客。寒山寺的鐘聲更是被蒙上了一層神秘而誘人的色彩,叫人銷魂,如痴似醉。
據《寒山寺記》記載,寒山寺在元、明、清三個朝代遭受到了幾次大火的毀滅,其古鐘也未能倖免於難。張繼的《楓橋夜泊》中所詠的那口唐鍾失傳後,明朝嘉靖年間重鑄了一口鐘,傳說在明末時流入日本。
民國九年(1920),康有為到寒山寺遊覽時,聽聞此事,氣憤之餘,題詩云:“鐘聲已渡海雲東,冷盡寒山古寺風。勿使豐幹又饒舌,化人再到不空空。”至今,寒山寺的碑廊裡仍立有康氏親筆書寫的詩碑。
現懸掛在鐘樓的古鐘是光緒三十二年(1906)重修寒山寺時所鑄。近代以來,人們聽到的就是清代這口古鐘。
傳國九鼎下落之謎
夏朝在中國歷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是中國作為一個國家的開始。
夏王啟將天下分為九州,每州設州牧。啟令九州州牧貢獻青銅,鑄造九鼎。將全國九州的名山大川、奇異之物鐫刻於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徵一州,並將九鼎集中於夏王朝都城。這樣,九州就成為中國的代名詞,九鼎也成為王權至高無上、國家統一的象徵。
公元前606年,春秋五霸之一的楚莊王在國高兵強的形勢之下,以親王的名義興兵攻擊陸渾之戎,逼近洛邑的郊外,直接威逼周王,周定王被迫派人出迎。
典禮中,楚莊王公然蔑視周王,直接問周王九鼎的重量,當即遭到周王使者嚴厲斥責,使者說:”周天子未失德,九鼎不可失”。
楚莊王雖然碰了一鼻子灰,但他滅周的野心暴露無遺。從此,人們把爭奪政權稱之為“問鼎”。後來,九鼎下落不明。
現在,我國史學界的主流認為,九鼎並未被毀。因為九鼎的意義非同一般,屬於鎮國神器,末代周王是不敢毀壞的。
根據歷代史書記載,它確實曾作為夏、商、週三代的鎮國之寶,相傳了二千年,並且從未發現過九鼎被毀的歷史記載。
按史書推算,九鼎應該是後來落入秦始皇手中。而秦始皇對九鼎十分珍愛,秦始皇死後,九鼎極有可能陪葬入秦始皇陵。這也成為目前一些考古學家一再鼓動開掘秦始皇陵的動機。
傳國玉璽下落之謎
玉璽為中國古代皇帝的信物,史書記載傳國玉璽乃藍田玉雕成。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滅六國統一中國後,秦始皇以一藍田玉琢為傳國玉璽。命李斯丞相在其上篆“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篆字,由玉工孫壽刻到上面。秦二世死後,由子要把傳世玉璽獻給漢高祖劉邦,授之為“漢傳國玉璽”。
王莽篡權後,向孝元皇太后逼索玉璽,皇太后大怒,把國璽狠狠砸在地上,摔崩了一個角,王莽讓人用黃金鑲補。儘管手藝精巧,但寶璽終究留下缺角之痕。
東漢末年各路諸侯討伐董卓時,率先攻入洛陽域的孫堅,在井中得一宮女之屍身上有一紅色盒子,匣中之物正是傳國璽。
之後,孫堅之子孫策將玉璽獻與袁術以借兵馬,孫策用此璽從袁術處換來三千兵將,從而奠定了孫吳霸業之基。袁術稱帝失敗後,玉璽歸屬曹操。
之後玉璽經過魏、西晉、前趙、冉魏、東晉、宋、南齊、梁、北齊、周、隋,傳到唐朝,至五代後梁、後唐時失去蹤影。
陝河銅人下落之謎
銅人即銅鑄人像也叫“金人”。李白在《古風》中雲:“明斷自天啟,大略駕群才,收兵鑄金人,函谷正東開。”
“收兵鑄金人”是指秦始皇二十一年,秦始皇下令把全國的武器集中到皇城咸陽,鑄成十二個大銅人,每隻銅人重二十四萬斤,並置於宮廷之內。後來這十二銅人命運如何呢?
秦亡後,到了西漢時移銅人至長安城的長樂宮門前。東漢末年,董卓把其中九個銷燬,鑄成銅錢,即《水經注》中的“董卓毀其九為錢,其在者三”的記敘。其餘三個遷至長安城。東晉後,有人把銅人運到鄴城。
後來,前秦的秦王符堅“又徙之長安,毀二為錢;其一未至而符堅亂,百姓推至陝北河中”,以後古籍均未談及丟在陝河中的銅人。因此,陝河銅人的下落也成了一個謎。
經絡銅人下落之謎
幾千年來,小小的銀針不知使多少人起死回生,又使多少人免去久臥床褥的痛苦,然而它的基礎理論—一經絡學說,則被人們懷疑不已,甚至有些每天運用它的針灸師也懷疑不已。
其實,早在二千多年前,世界第一部醫學鉅著《黃帝內經》就對經絡走行有了詳細的描述,從那時起,我們的祖先把經絡奉為至寶。
1026年,古代著名醫學家王唯一發現,針灸著作中有關腦穴的位置和說法與實際有很大偏差,於是千方百計想鑄造幾具銅人作教具,以統一腦穴部位和說法,並寫出了一部解說的書——《銅人腦穴針灸圖經》,次年終於鑄成兩具。
如今,一具在八國聯軍入侵時被掠走,至今還在日本,作為他們國家的國寶珍藏,另一具則已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