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書友大家好,我是你們的新朋友小尚,這是我在本站第一個作品,後期我也會陸續更新更多好看經典的書跟書友講解。我給大家帶來我最近看到的一本好書《在路上》On The Road
1947起,“垮掉派”一夥人橫穿美國的狂野旅行,不僅催生了《在路上》,更如星火般點燃了整個時代,促使無數年輕人踏上了自我追尋之路。
本書作者傑克.凱魯亞克視為塑造當代青年文化的最重要人物之一,《在路上》則被視為一部永恆的精神宣言,半個世紀後依然滾燙,歷久不彌新
《在路上》是美國作家傑克·凱魯亞克的作品,被譽為美國“垮掉的一代”的靈魂人物,嬉皮士運動的鼻祖,當代搖滾精神鼻祖……關於作者有很多綽號,看看他本人的樣子吧。
上述一切的名號都源於他那部驚世駭俗的《在路上》,大家可能對這本書或多或少有一些的陌生,不過我來說幾位這本書的書迷大家想必就不那麼陌生了,那就開始吧。
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鮑勃.迪倫說:“大約在1959年,我讀了《在路上》。它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就像改變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那樣。對我來說,《在路上》就像聖經”。
還有我們熟知的創業偶像喬布斯也是它的狂熱粉絲,年輕的喬布斯在《在路上》的影響下創立了蘋果公司,喬布斯就讀的裡德學院以自由精神及嬉皮士生活方式著稱。喬布斯自己也是一個嬉皮士,他退學,參加農場公社,踐行素食主義,喜歡佛教禪宗,嘗試迷幻藥,沉迷搖滾樂。
世界最著名的搖滾樂隊披頭士(The Beatles)列儂是作者凱魯亞克的粉絲,他大學時就開始讀《在路上》,深受垮掉的一代影響,披頭士樂隊的名字(Beatles)就來源於垮掉派(Beat)
好了這就是《在路上》的文化影響,還有非常多的小編呢就不一一展開說明了哈。小編給讀友們科普一下《在路上》的流行文化。
垮掉的一代(Beat Generation)
《在路上》定義了戰後垮掉的一代是反主流文化一代的聖經。“垮掉的一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一群充滿反叛情緒的年輕作家集合體,這一名稱最早由凱魯亞克於1948年提出。
嬉皮士(Hips)
《在路上》被公認直接催生了60年代嬉皮士運動。在60年代美國東海岸的格林威治村,受垮掉的一代影響的一批年輕的反文化者稱自己為“hips”他們反對暴力主張“愛與和平”並於1697年在舊金山金門公園發起抵抗運動。
雖然這本書已有50年的歷史,但書中的名言我們不曾陌生例如:
趁著年輕生猛,我要再和生活死磕幾年。
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我們還有更長的路要走,不過沒關係,道路就是生活。
你發現我向平庸低了頭,請向我開炮
……
本書還有更多精彩部分,小編因為字數原因下一期在敘述更多更有趣的故事,書友支援點一點關注,我們下期見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