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橙子媽媽。未經授權,謝絕轉載。
“特別疑惑,為什麼孩子看到我就生氣。尤其是最近兩週,每天都氣鼓鼓的,我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我話也不敢說,做什麼都不對。”
——來自後臺互動留言,初二男孩的媽媽
你是否也遇到過這樣讓你困惑又沮喪的階段。那些日常的生活小細節,走路的姿勢,吃飯的聲音,說話的方式受到了孩子最頻繁的質疑。連呼吸都是錯的,會是怎樣的感受?
01
看見“生氣”這個感受
生氣——孩子的表現出來的這個情緒,不管有多讓你無法理解,首先我們需要看見。
看見他的情緒,接納他的情緒,就是看見他這個人,尊重他的感受。
在孩子突如其來的情緒面前,你應該也不好受,你同樣也要做到分辨和接納自己的情緒:
此刻,我也很生氣,很沮喪,很挫敗。
帶著這些對情緒的釐清,我們才有可能相對理智地思考:
1、“孩子看到我就生氣”——我是否把它簡單等同於對自己的否定、質疑?這兩者之間是必然可以畫上等號的嗎?
2、我的情緒是由孩子引起的,還是來自我本身?面對孩子同樣的行為表現,我是否可以有其他的情緒選擇?在什麼情況下,我也可以不生氣,不那麼沮喪?
3、好奇,孩子“莫名”生氣背後,到底是發生了什麼呢?他選擇這樣做,有什麼重要的理由嗎?
02
“莫名”生氣背後
孩子的重要理由是什麼?
孩子的“莫名”生氣,很容易激起我們對他的指責,尤其是當我們感受到自己受到了冒犯的時候,但指責只會把雙方都推到漩渦裡。
一方質問:為什麼?憑什麼?你怎麼能這樣?
另一方更生氣了,更暴躁了,然後更沉默了。
能量高的一方首先需要做出主動的改變,即父母對此有意識,有察覺,有思考,就是改變的第一步。
那麼生氣,孩子有什麼重要的理由嗎?
1、具象的事
可能因為某一件具象的事,認為我們沒有處理好,孩子對我們生氣。
2、找一個安全的渠道
或者,他的生氣並不是因為我們本身,只是找一個安全的人,把自己的情緒發洩出來。
3、聯想起不好的感受
可能沒有具象的事,但看到我們就聯想起不好的感受,他討厭這種感受,但又不知道這種感受是什麼,因此,透過對我們挑刺表現出來。如果是這樣,我們就要反思,是否是日常和孩子的溝通方式帶給了他不好的感受,我們可以做哪些改變。即,是不是太關注“事”了,而沒有關注他這個“人”。
4、一種防禦
“用我的生氣把你攔在外面,這樣你就不會給我提進一步的要求。”生氣在這裡是一個工具。
5、對自己很生氣
孩子可能對自身很不滿,對自己很生氣,對我們有一種愧疚,但對外透過生氣表達了出來。
6、矛盾狀態
孩子內在很矛盾,不知道該對父母抱有怎麼樣的期待。一方面希望父母給他空間,有自我掌控的自由,另外一方面,又對這種自由感覺到不踏實,不“安全”。這種矛盾狀態讓他有失重的感覺,生氣表達的是對“舒適”支援的渴求。這一點給我們的借鑑是,我們可以藉此反思給予孩子的支援到底是我們覺得合適的,還是孩子想要的。
7、對“犧牲”型父母感到壓力
“犧牲”型的父母會給孩子莫名的壓力。對於我們的犧牲,有一種本能的抗拒,希望我們能過的很好,有自己的生活,這樣他的心理壓力也會減輕一點點。
這些剖析對父母來說是不容易的,你很委屈,還得直面帶給你委屈的這整件事。但如果真的直面了,理智分析了,冷靜思考,也許,你會有不一樣的發現。
你會更理解孩子的“需要”,也能讓自己更輕鬆一些。
03
我們可以怎麼做?
當我們可以做到上面的第一點:釐清自己的情緒,清晰上面的第二點:孩子這樣做一定有他重要的理由, 我們對該怎麼做就會有比較明確的方向。
有時候,當我們做到了以上兩點,我們甚至不需要特別做什麼,就可以“放下”,因為我們已經跨越了問題,而不是糾纏其中。
還是有一些共性可以總結的:
1、理解孩子的行為在當下一定有他重要的理由。當他這樣去做了,不是為了真的推開你,而是處理自身壓力的一種方式。
2、看到他背後的需要,渴望連結?試探邊界?自我保護?期待關注?等等,我們需要思考,他的這些需要如何去滿足。
3、可以聊聊我們對此的感受,表達我們的困惑,明確我們對孩子的接納,讓他感到踏實。同時也希望他可以正視自己的需要,接納自己,修正行為。當我們創造了一個開放的對話空間,一些改變就會發生。也許,孩子“莫名”的生氣,也是在尋找這樣一個可以對話的視窗。
⊙作者:橙子媽媽。“青春期手冊”平臺創始人,資深媒體人,家有青春期男孩一枚。專注研究青春期身心發育、親子關係、情緒管理。“做終身學習的父母”踐行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