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二胎”解禁沒過多久,三孩兒政策也陸續落地,雖說幼兒園內卷.教育支出無底洞,先不看現如今的“雙減政策”.各種增加生娃兒的補助.還有抑制房價的舉措,矛頭都指向增加生育方面。不過還是有不少家庭非常傳統,都會有三年抱倆的思想,不僅僅是想給老大找個伴兒,組成一個“好”字,讓孩子成長過程中不寂寞,也彌補了自己作為獨生子女沒有兄弟姐妹的些許遺憾。
為家中再添一個小生命,很多父母會只著眼於小傢伙兒的一切,這樣會忽略掉老大的心理和其他,反而因為弟妹的降臨,沒有心理準備,心理落差很大,比如爸爸媽媽沒有從前那樣多的愛,可能會出現自己已經被爸媽拋棄.自己已經不受重視.不再被愛的心理,繼而會出現一些反常的行為,以吸引大人們的注意。
媽媽在產後也需要一些身體或心理上的建設,還要足夠的休息以及照顧新生命,所以肯定會犧牲掉陪伴老大的時間和關注,對於老大的要求也未盡滿足,所以爸爸就要肩負起調整老大心理的任務,那麼相關的“二胎”方面的繪本就是一個很好的溝通渠道,可以1.讓老大明白弟妹的降臨是陪伴,而非爭奪;2.和小生命的感情維繫,以及兄弟姐妹之間的相親相愛;3.緩解老大的不安和焦慮,起到安撫的作用。最後的目的是讓老大慢慢接受弟妹的出現。
懷孕期間
讓孩子有參與感
在懷孕期間,多多陪伴孩子,閒聊一下肚子裡還未出生的弟妹,科普一下關於人體.懷孕生子的相關議題,也可以回憶一下大寶在媽媽肚子裡的情形以及時嬰兒時的有趣事宜,然後給孩子吃下定心丸:也就是無論是大寶還是將來的弟妹,爸爸媽媽的愛都是一樣的,時常讓大寶貼在媽媽肚子上聽聽弟妹在肚子裡的聲音,也可以開啟繪本讓大寶讀給尚未出生的弟妹聽,買新生兒用品的時候詢問大寶的意見並一同去挑選,提前適應做哥哥/姐姐的角色。條件允許的話,做產檢的話帶著大寶,透過影像可以看看小寶寶的樣子,聽聽小寶寶的心跳,這同樣也是一次不可多得的生命教育啊!
我想有個弟弟
媽媽的肚臍
一家人從爺爺、奶奶、爸爸、媽媽、到哥哥、姐姐,每個人都對小寶寶有不同的期待,並透過媽媽的肚臍傳達給寶寶(當胎兒發育到第25周時,確實已經能聽到聲音,例如母體的心跳、血液流動或腸胃蠕動的聲音,而隔著媽媽的身體與羊水,也能模模糊糊聽到外界的聲音),多麼美好啊!
媽媽的魔法肚子
小弟弟要來了
我要回到媽媽肚子裡
這本書談的是孩子的“嫉妒”(孩子的嫉妒並不是無來由、無理取鬧的 )。小女孩就要有個小弟弟,她嫉妒小弟弟離媽媽那麼近,也擔心媽媽會比較愛弟弟,比較不愛她……看著書中小女孩單純、充滿創意與趣味的話語,“嫉妒”這個嚴肅的主題卻變得一點都不沉重了。
出生以後
適應需要一個過程
從獨生子女到非獨生子女的轉變,由家裡“萬千寵愛於一身”的掌上寶貝到要與人分享爸爸媽媽,心智成熟的大人突遇如此的變故尚需些許時日調整心態,更別提小孩子了,他們會想最切實際的譬如“弟妹會搶走我的玩具”,還會極端化“爸爸媽媽有了弟妹,會不會不要我了”諸如此類的不安全感現象,所以有一定的心路歷程是正常現象,也不要慌忙的硬要孩子去接受弟妹,在生活的點點滴滴去引導,讓大寶獲得當哥姐的成就感,平日裡可以讓大寶抱抱弟妹,或者給弟妹買玩具或衣物讓大寶當嚮導,教弟妹學走路.餵奶(家長要在旁邊指導)等,在大寶付出愛的同時,也體驗了當哥姐的榮耀,也學會了分享的快樂。
PS:過多不宜,不要讓大寶覺得是當保姆,而是體驗感~
小凱的家不一樣了
哪裡不一樣?是突然變得張牙舞爪的沙發?是足球變成破殼而出的飛鳥嗎?是腳踏車輪變成紅蘋果?是水管變成蛇?都不是,是家裡從此多了嬰兒的哭聲(而且很難停止),對小凱來說,原本那些荒誕的幻想,說不定還比“升級為哥哥”來得讓人容易接受呢。
你們都是我的最愛
有兄弟姐妹的小朋友就像故事中的三隻小熊一樣,常常會想爸爸媽媽最喜歡誰?透過繪本,我們可以知道,手心手背都是肉,每個小朋友都有自己的特質、也都是獨一無二的,家中每一位小朋友都是爸爸媽媽最愛的寶貝。
我當大姐姐了
艾莫有了個小弟弟
相處之道
無分大小.平等待之
家有二寶,難免出現嫉妒和摩擦,但是切記要指示大寶“你是大的要讓小的”,小編竊以為這是不怎麼恰當的,“孔融讓梨”固然是中華傳統美德無異議,不過一體兩面,大寶的早出生他也無法決定,所以要平等以待,不然會讓大寶覺得爸爸媽媽給弟妹的愛要比自己的多。另一面還會激化矛盾.感到深深的委屈.更加激發大寶的嫉妒心,私下裡做出欺負弟妹的行為來。
我為什麼討厭吃奶
這是⼀本內容很可愛的⼩繪本。將⼩⼩年紀當哥哥的⼼情描繪的很直接、單純。值得爸爸媽媽思考的是,⼩朋友的討厭到底說明著什麼意含呢?討厭⼀詞,只是⼩哥哥最直接的感受描述,反之則是說明⼩哥哥也多麼想要媽媽的擁抱和溫暖。親愛的爸爸媽媽,可將此書分享給做哥哥或姐姐的孩⼦看,或許會讓孩⼦有相同的感受!
小艾,不可以這樣!
在黛西·赫斯特筆下這對充滿活力的小姐弟,常常玩在一起,雖然有時候會吵架,但也總是有屬他們的和好模式。而在這一系列小艾和納塔莉的故事裡,也能看出爸爸媽媽給予兩姐弟的包容與尊重,不過多幹涉他們每一次的爭執或是遇到的難題。
因為是哥哥
彼得的椅子
跟屁蟲
隧道
有時父母的確需要給孩子一起鑽隧道的機會,讓他們可以找到面對彼此的方法,從吵架、討厭對方、分開到忽然想念、需要、擁抱,而發現原來是愛你的,這個過程不需要父母插手去說“你們要相親相愛”,而是讓手足切身去面對、感受彼此的存在。穿過了隧道,穿過了考驗,穿過了差點失去對方的恐懼後,才明白原來手足間存在著這麼緊密的情感。
我是@瑞達小馬_繪本教育,一家教育內容提供商~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所遇到的任何教育難題,都能在繪本里找到答案!
邀請你每天不要忘了給孩子共讀繪本故事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