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姐居然罵人了!!!
前幾天,放學後溜娃。幾個小女孩湊一對,大人們各自在一旁刷手機。突然我聽到千姐大喊:
“你走開!我才不和你一起玩,你再和我動手動腳,我也不會放過你!”
????這都啥情況,我瞬間手機都不香了,拉著旁邊騎滑板車的萬億,跑來看熱鬧。(自家娃的瓜,前排咔咔吃)
那幾個和千千拉拉扯扯的小女孩,瞬間散開了。
我假裝不是親生的,繼續圍觀吃瓜。
萬億跑過去:“姐姐,她們要欺負你,告訴我倆,我們替你做主!”“你一聲令下,我們把她們一個跟斗送飛到十萬八千里!”(馬後炮,假殷勤,抖機靈)
我看瓜吃完了,溜達著假惺惺問千姐:“咋了?需要媽媽幫你幹啥?”
千千:“別鬧了,對於這種不文明的孩子,不能硬碰硬,大喊一聲,我看她們再亂來!我可不是好欺負的!哼!”
看來,是幾個小女孩看千姐是新加入的,開始“排擠”她,甚至有肢體霸凌的行為。
我在群裡聊到這件事,好多媽媽說“孩子太老實”,“真羨慕千姐敢硬氣”,“擔心娃兒是包子”…
無獨有偶,我們微博後臺有個寶媽在微博上問了我一個問題,也引來100多位家長圍觀熱議:
這段描述的外衣下,是一個非常普遍且棘手的問題——
如何避免討好型人格?
大多數好孩子,都覺得別人的想法非常重要,總是過於好心,不敢說“不”——
- 別人需要幫忙,即便自己根本不“順便”,還是答應了;
- 有人傷害了自己,不管自己是否有情緒,都照單全收,甚至屢次被傷害;
- 機會就在前方,內心也很渴望,可就是不好意思表達,眼睜睜看著別人贏…
但是往往,為了一句“好人”,或者因不好意思拒絕,我們浪費了太多時間精力,滿足了別人,過程中自己卻一肚子怨氣,總懊悔自己“太窩囊”。
長此以往,邊界感被模糊,自我被壓抑,很容易自我攻擊和自我否定。
每個善良的大人,都經歷過以上的時刻。直到被生活磕的頭破血流,才知道“中庸之道”“懂得謙讓”“吃虧是福”都是騙人的。
尤其是當了爸媽,發現自己的孩子身上,經常有自己當年的“包子氣質”,老好人,太溫和,不懂得爭取。如臨大敵,好像孩子太善良了會吃虧。
而有時候事實卻是證明,善良是好事,但是沒有稜角的善良,就是軟弱。
《被嫌棄的松子的一生》裡松子就是最為典型的討好型人格。
為了看到父親的笑容,她天天扮小丑。
為了不讓父母生氣,她去學習了自己不喜歡的專業。
學生一句愛她,她就付出一切。
松子人生的主基調,就是討好別人。也是這樣的基調導致松子屢遭利用,遭背叛,自暴自棄,最後鋃鐺入獄的悲劇人生…
那麼,該如何杜絕孩子成為“包子”性格,徹底告別討好型人格呢?
同理心和高敏感,更容易變“包子”
孩子過於善良,不全是壞事。同理心強,不忍心看別人難過,不好意思拒絕別人,也是因為自己細膩的感受到了對方的情緒和期待。
能換位思考,急人所難,不是軟弱,是高敏感的善意。
這樣的孩子,情感細膩,笑點淚點更低,很容易被感動。一面讓父母捏把汗,但TA的感恩、溫暖、責任心也是受歡迎的原因。
表達自己,是邊界感的開始
大人孩子都要學會的“邊界感”,就是從明白自己和他人開始——
幫助孩子從小識別情緒、表達感受、懂得拒絕,最終學會解決問題。
爸媽一定覺得,你說的太輕巧,怎麼說才能引導孩子“敢說真話”呢?往往一不小心,就把天聊死了…
這幾個“小話術”,可以無限迴圈,自行代入:
- 明確表達自己的感受。
(當被別的小朋友搶了玩具的時候,可以引導ta明確的表達“你搶了我的玩具,我很難過”)
- 覺得不喜歡的事情,一開始就不接受。
(當小朋友出口不遜時要告訴ta“不好意思,我不喜歡你這樣的話!”)
- 先安排自己的選擇。
(一些小事可以讓他做決定,例如今天想穿什麼樣的衣服、去哪個公園玩)
- 該拒絕就拒絕,並相信友善的關係不會因此而被破壞。
(告訴孩子即便是好朋友,但當ta讓你幫忙做壞事,或者你不能接受的事時,要直接拒絕“雖然你是我的好朋友,但是太抱歉,我做不到”)
- 習慣主動選擇,而不是被動接受。
(在家中就培養孩子習慣主動選擇,小朋友一起時也會是主動的那一個“我想玩這個玩具,你呢?”)
在家敢真誠,社交中更有主見
往往,在家裡更主動的孩子,更敢於直接和父母表達需求的孩子,更敢於在社交中“不做軟蛋”。
和父母說no,對父母來說,一定是不省力的一條路。因為獨立的代價是需要給孩子更多的話語權,放棄更多自以為是的權威,小到穿什麼衣服,大到家庭採購,很多細節都是幫助孩子“做好選擇”的練兵場。
“謝謝媽媽,我飽了”
“可是,爸爸我不想寫作業”
“我更想做XXX”…
這樣的對話,需要父母接納孩子的想法,商討彼此能接受的行為,必要的時候,兩方都做妥協。
孩子覺得表達真實的內心,是安全的,就會持續表達。覺得父母並不期待TA的“NO”,就會放棄溝通。這種模式,也可能傳遞在社交裡。
學會禮貌拒絕而不必感到歉疚,會讓孩子終身獲益。學會say NO,是懂得最佳化選擇的開始。
對孩子來說,安全的表達自己的想法,相信拒絕別人不會傷害關係,並且知道如何推進共同的選擇和解決,才會越來越懂得選擇的力量。
幫助孩子理解“你不選擇自己,就會被別人選擇”,不是腹黑,也不殘酷,是幫助孩子和選擇一起成長。不過度迎合,不壓抑自己,在真誠中尋找合作和成長。
當然,自我完整的父母,也更容易培養自我完整有邊界感的孩子。一起做選擇,彼此來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