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伯庸在《長安十二時辰》中,記載了一種神奇的“自雨亭”,就是先在涼亭的屋頂蓄上水,之後:
到了酷暑時分,只消把斂水堤抬起一條小縫,便有清水從四邊亭簷傾瀉而下,有如水簾,那叫一個風涼,有錢人就是會玩,嘖嘖……
這玩意兒還真不是馬親王杜撰的,在唐代真實存在,但也不算啥高科技,就是個居家“精裝修”罷了。
中華文明獨步世界幾千年,大多數時間段裡都是領跑者,從小就吃過用過,在世界街坊四鄰看來,就是妥妥的“有錢人”和“大玩家”,偏偏咱還心靈手巧,“就是會玩”,單說消夏避暑那些好玩意,甚至比現代人躲在空調房裡,還要愜意的多……
01 中式低碳空調房
這樣的空調房,歷代叫法不一,但是降溫的手段基本就是兩個,挖深井利用地熱調節,或者取冰塊降溫。
先秦時期有“窟室”,三國時曹操在鄴城建“深井臺”,明代有所謂的“土室”,其實就是深挖的地下室,或者平地挖深井,取地下的涼氣來消暑。今天的很多明清古建,比如安徽皖南古民居中,就常見這樣的深井屋,如下圖所示,不但能調節室溫,還能做地下“冰箱”,冷藏食品保鮮用。
在明朝人的記載中,甚至有大戶人家,在別墅裡連開了七口深井,上面鋪上鏤空的坐墊,人就坐在上面“拔涼”,所謂“七井生涼,不知暑氣”。
這種房子還有個好處,就是到了隆冬,深井裡自然有暖氣往上冒,又可以做“採暖房”來用,是天然的“地源熱泵”,此乃後話不表。
夏天用冰塊降溫,在中國更是歷史悠久。
《周禮》中就記載有專門的“凌人”,每年冬天採集天然冰塊,運到冰窖以備夏天消暑。
《詩經》裡也說:“二之日鑿冰沖沖,三之日納於凌陰”,也就是說,二月裡“沖沖”的鑿冰聲,三月裡就存進山陰的地窖裡。按照周朝曆法,當時的二、三月,就相當於今天農曆的臘、正月,正是冰天雪地的時候。
後來,屈原就在《楚辭》中就唱過:“挫糟凍飲,酌清涼兮”,大意就是感嘆——冰凍的甜酒,喝著好清涼啊。
漢代的皇宮,夏季避暑用房就叫“清涼殿”,是用清涼光滑的石材做床鋪,西域來的紫玉晶做盤子,盛滿冰塊擺在身邊,號稱“清室則中夏含霜”,也就是說,別看大夏天的,這屋裡溫度低的能結霜!這就有點太奢侈了。
古代在盛夏季節賣冰,可是一項好買賣,據說唐朝時,“長安冰雪,至夏日則價等金璧”,也就是說冰塊的價值能等同於黃金。但這個記載可能有點誇張了,因為杜甫有詩云:
公子調冰水,佳人雪藕絲
說的是一群貴公子攜妓包船出遊,自制冰飲的香豔情景,如果冰雪真那麼貴,那這一船人,得花多少金子啊?
幹嚼冰塊沒滋味,到了宋代,市民社會商業繁榮,街頭有了專門的冷飲店,把果汁、牛奶和冰塊調製在一起,稱為“冰酪”,估計價格應該十分親民。這套玩意後來被愛吃奶製品的元朝人發揚光大,又被馬可·波羅傳回了義大利,在《馬可·波羅遊記》中被稱為“冰奶”。有人認為,這就是現代冰激凌的起源。
採冰儲冰的制度,從先週一直延續到清末。明清時候,採冰業發展到了鼎盛,不但有皇家御用的官窖,還有達官顯貴的府窖和商業化經營的民窖。據記載,清代僅帝都北京的官窖,就有18座,比較著名的比如故宮的“內窖”,現在已改為冰窖餐廳,還有雪池衚衕的雪池冰窖,恭儉衚衕的恭儉冰窖等等。
北京城裡的冰窖,有些一直到上世紀50年代末還在營業。
02 古代納涼黑科技
採冰雖好,仍然是靠天吃飯,古代能工巧匠自主納涼的手段,還多得很。
比如西漢時期,長安城裡就有位巧匠名叫丁緩,他把七個一丈長大輪組在一起,做成
一個扇涼風的七輪扇,據說“一人運之,滿堂寒顫”。
但令人奇怪的是,這樣的巨型輪扇,動力是什麼,難不成靠人力嗎?
但沒有疑問的是,至少在唐代,中國就有了用水力驅動的風扇。
馬伯庸老師小說裡寫的“自雨亭”,其實最有技術含量的,是需要一套水力傳動或者發條傳動裝置,能把水運到房頂儲存起來,然後才能噴灑人造水簾。
據記載,唐玄宗的“空調房”裡,就有類似的“水激扇車”,先將冷水送到屋頂,然後再沿屋簷流下來,扇輪搖轉,還能扇動冷水的涼氣過來……所謂“飛瀑晴亦雨,拂面夏如秋”,
簡直涼得不要不要的。
您別以為這就到頂了,到宋代皇家的涼殿,比唐朝更加豪橫,不但有風輪拔冷水、扇涼氣,有冰雪降溫,還在蓄水池上和大廳四周,擺設各種花卉,作為天然的空氣清新劑,那境界簡直無法描述,咱不如直接上原文:
長松修竹,濃翠蔽日……
寒瀑飛空而下;
池中紅白菡萸萬柄……素馨、建蘭、麝香藤、朱槿、玉桂、紅蕉等花,數百盆於廣庭,鼓以風輪,清芬滿殿;
御第兩旁,各設金盆數十架,積雪如山;
初不知人間有塵暑也。
這文章冬天簡直不能讀,看著就冷啊,有木有?
但是——其實還可以更冷!如果說冰箱冰櫃都是中國人發明的,您相信嗎?
下圖是一個戰國時代的曾侯乙青銅冰鑑。
冰鑑的結構,是一個銅鑑套著一隻銅缶。
外層的銅鑑其實就是個方口深腹的大盆,內層的銅缶小口窄底寬腹,兩層並不貼合,中間的夾層就放上冰塊降溫,冬天則可以放熱水保溫。冰鑑的蓋子鏤空,放在身邊還是個小型的冷氣機,一舉多得。
冰鑑發展到清代,成了更輕便的“冰桶”,一般用紅木、花梨木、柏木等材料做箱體,鉛或者錫做裡子,外有銅箍,上有鏤空木蓋,下有排水口。如下圖所示,和冰鑑一樣,可以用做冰箱,也能充當移動的空調器。
03 環保消夏用品
說了那麼多宮廷消費,平民百姓囊中羞澀,又該如何度夏呢?
其實辦法也多得很,瓷枕、竹夫人、搭涼棚、吃茶、掛香囊……辦法多得很。
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當年是暢銷世界,供不應求的高科技高附加值特色產品。
古人消夏時為了更涼爽,可以織草蓆、編藤枕,此外還有特色的“瓷枕”,在枕面掛一層釉,內裡中空,貼著肌膚不蓄熱,還冰涼無比,正是
半窗千里月,一枕五更風。
作為瓷器的故鄉,中國瓷枕自然也是花樣繁多,長方形、腰圓形、雲頭形、花瓣形、雞心形、橢圓形,臥虎枕、臥女枕、童子荷葉枕等等,如上圖所示,即為臺北故宮博物院的北宋定窯瓷孩兒枕。
還有“竹夫人”,其實就是一種竹子抱枕,一般為圓柱形,用光滑精細的竹篾編成,中間鏤空。夏天晚上睡覺抱著一個,清涼吸汗,中間還透風,而且姿態婀娜,起伏有致,自行腦補一下,確實猶如新納了個“夫人”的感覺,安神又敗暑。
講究一點的人家,可以在“竹夫人”體內,再放些薄荷葉、梔子花等香草植物,就更妙不可言了。
再或者,把香草藥物製成香囊,比如藿香、薄荷、菖蒲、蒼朮、大黃、木香、丁香、檀香、雄黃、花椒、艾葉等等,根據成分的不同,不但能消暑去躁,還能醒腦開竅、芳香化濁、健脾和胃……乃至於做飾品和定情物,也是極好的。這些玩意,歐洲人估計連想都沒想過,他們掩蓋體臭的辦法,就是提煉和噴灑香水,只能遮遮味罷了,談不上啥藥用效果。
當然了,都有些人來說,消暑根本沒那麼麻煩,有茶和酒就足夠了。
比如乾隆皇帝,這是個有錢人不假,但他避暑延壽的主要秘訣,其實還是注意個人的養生,史載,乾隆皇帝在避暑山莊消夏時“曰惟二膳,只進薄粥”,也就是清淡飲食,一天就吃兩頓粥,然後平時慣常飲用龍井茶。
至於咱老百姓學不了皇帝,那不妨學學陸游,他的避暑之法簡單粗暴——“暑用酒逃猶有待”,喝上酒神遊天外,管他南北與西東,自然寒暑莫辨了。
這一百多年來,中華文明打了個瞌睡,中間一度落後了不少,咱老百姓看到外國湧入的好多新鮮玩意、時尚科技,大多是從西方而來的,便把它們成為“西洋鏡”、“洋火事”。但就自不遠的古代,也許還有不遠的將來,當我們重新回到曾經的巔峰位置,四夷又會怎麼稱呼這些中華智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