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二哥頭
最近汽車行業有兩個新聞十分有意思,兩者聯絡起來頗有一絲魔幻現實主義既視感,第一個新聞是各地汽車廠商由於晶片斷供,紛紛下調預計的產能。
第二則新聞則是新能源汽車產能嚴重過剩,信部等有關部門正在計劃推出防止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的舉措。
工信部旗下賽迪研究院資料顯示,2020年底我國新能源汽車總產能已達2669萬輛,但去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總銷量也才為136.7萬輛,減去這部分,也大約有超過2500萬輛產能過剩。
那麼是什麼造成了產能過剩,我們為什么又要謹防產能過剩?
其實造成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的根本原因,還在於前幾年的“造車熱”,從2009年工信部表示對新能源汽車進行專項補貼,到現在明確新能源汽車是未來主要發展方向,已經有數以百計的企業前仆後繼的進入新能源汽車行業。
而且由於新能源這個賽道過於火熱,以至於湧現出一批跨界造車的企業,比如現在賣手機的小米,賣房子的恆大、做軟體的360等等,入局者一度數不勝數。
公開資料顯示,2019年我國新增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企業48家,2020年全年新註冊21 家,截至目前達到479家。
進入這個賽道只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畫地”,比如拜騰汽車在南京建設1200畝工廠,總投資超110億元,年產能達到30萬輛;又比如寶能汽車,2017年計劃總投資300億元,打造一個年產能達到30萬輛的產業園;再比如2017年2月,江蘇賽麟工廠開建,正式投入使用後預計一期產能達到22萬輛….
以上並非個例,相反是普遍現象,回看前幾年有關新能源汽車的新聞,幾乎都是某某品牌預計投資多少億,打造一個年產能達到多少萬的產業園,跑馬圈地成為那段時間的關鍵詞。
當然,這種畸形的產業形成背後,還有地方政府的一份“功勞”,既能賺得科創與環保的名聲,還能拉動地方GDP以及創造出數以萬計的工作崗位,這種好事,可謂是“機”不可失。
但後來的結果大家也都知道,廠房建立起來了,生產線建立起來了,餅畫好了,但根本沒有考慮到當時的消費市場吃不吃得下,所以產能過剩,幾乎是定局。
而在最近的 “十四五”規劃中,又出現了這種幾乎狂熱的產能規劃,廣東、江蘇、陝西、山東預計產能將分別達到523萬輛、471.5萬輛、349萬輛和309.5萬輛。
於是就出現了本文開頭出現的那一幕:工信部等有關部門正在計劃推出防止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的舉措。
事實上,整頓新能源汽車產能過剩問題,也已經不是頭一次了。
去年10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2021-2035年)》,明確表明要遏制盲目上馬新能源汽車整車製造專案等亂象。
去年11月,國家發改委釋出的《關於開展新能源汽車整車生產及專案情況調查的通知》,更是明確要求,詳細報告恆大、寶能等在當地的投建情況。
今年2月,江蘇省發改委直指當地新能源汽車的產能過剩問題,並點名了拜騰、前途、敏安、等典型案例…
至於為什麼要遏制產能過剩,其實很好理解,產能過剩就代表資源閒置,要知道,即使生產線不生產汽車,但同樣需要定時的維護以及保養,這需要花費人力物力以及財力,同時場地也會造成土地資源的閒置。
另外,某些地區的新能源企業存在佈局不合理、大量重複建設等問題,使得大量的新能源汽車產能同質化,造成嚴重的資源浪費。
從星星之火,到燎原之勢,再到現在的擇良木而棲,新能源產業與其他產業一樣,都需要經過這幾個階段,而控制產能過剩,清退無效產能,對於提高土地等資源的利用率至關重要,也是促進新能源汽車產業進一步突破的必經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