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人民網 原創稿
日前,中國建材集團萬噸碳纖維生產基地在西寧正式投產,實現了單線年產3000噸高效能碳纖維生產線設計和高階成套技術自主可控,提高了國產高效能碳纖維的自主保障能力。同時,該生產基地採用了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幹噴溼紡技術,實現了裝置高度國產化。
碳纖維是重要的戰略性新材料,在航空航天、新能源、汽車、電力傳輸、海洋工程等領域有廣泛應用。該基地的建成投產,是中國建材集團科技創新的重要成果之一,也是集團新材料業務快速成長的一個縮影。
“中國建材是一傢俱有改革精神的市場化企業,也是一傢俱有創新精神的科技型企業。”日前,在國資委組織召開的“國企改革典型宣傳暨媒體走進中國建材”座談會上,中國建材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周育先表示,集團堅持把創新驅動作為戰略之首,發揮26家國家級科研設計院所、3.8萬名科研人員的優勢,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
為激發科研人員創新活力,據周育先介紹,中國建材集團建立了多元激勵約束體系,把自主研發的科技成果分為A、B、C三類,分類實施激勵和轉化,對服務國家戰略形成的A類成果和圍繞集團主業形成的B類成果,推薦適用包括股權激勵、分紅激勵、超額利潤分享、專案跟投、虛擬股權等在內的5大類8種激勵“工具箱”;對可對外轉化的C類成果,成果轉化收益的70%以上分配給成果的原完成團隊和現轉化團隊。目前,C類已有9項成果轉化、合同額近2400萬元。同時,開展評價機制創新,對科技型企業建立以價值創新、能力、貢獻為導向的評價機制。
在加大激勵的同時,“作為國有資本投資公司試點企業,中國建材集團透過公司治理結構管股權、派出董監事實施股權管理等,建立起‘定位清晰、生態最佳化、機制有效’的國有資本投資管理體系,推進從管企業向管資本、從建築材料向綜合材料、從本土市場向全球佈局的‘三大轉變’。”周育先表示,作為混改的“先鋒官”和“探路者”,集團透過積極穩妥實施混合所有制改革,高效推進了水泥、玻纖、石膏板等行業的整合,促進了行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增強了國有資本的控制力和影響力。截至2020年底,中國建材以361億元國有資本,吸引了1529億元的社會資本,撬動了6000多億元的總資產。
周育先介紹,為激發企業內生活力動力,中國建材集團推行市場化經營機制,經理層“以上率下”推進全級次企業實施經理層成員任期制和契約化;深化“能上能下、員工能進能出、薪酬能增能減”三項制度改革,實施管理人員末等調整和不勝任退出,合理拉大薪酬收入差距。同時,堅持市場化選人用人,完善績效導向的考核分配機制,綜合運用多種中長期激勵工具。
一系列改革舉措取得明顯成效,一大批科技創新成果不斷湧現,助力我國國防和重大工程建設,服務國民經濟發展和人民美好生活。
在助力我國國防和重大工程建設方面,碳纖維複合材料承力結構件用於天和核心艙、貨運飛船、神舟十二、天問一號等國家重大專案;石英玻璃助力嫦娥五號、榮登探月工程成果展;獲得CR929三個機身部段供應商資格,航空發動機關鍵結構件透過考核驗證;為白鶴灘水電站供應了133萬噸低熱水泥打造“無縫大壩”;川藏工程專用水泥已透過試用驗證,將在高海拔地段廣泛應用……
在服務國民經濟和人民美好生活方面,開發出單絲直徑4.1-5.5微米的超細電子玻璃纖維,已批次應用於下游終端產品;攻克8.5代TFT-LCD玻璃基板關鍵技術;0.03毫米超薄柔性玻璃已形成產化產業鏈;大口徑RTP(磷酸氧鈦銣)晶體透過工程化應用驗證;熱等靜壓氮化矽陶瓷球實現批次化生產,高導熱氮化矽基片加速產業化,將用於新能源汽車、特高壓、高鐵等領域;聯合打造國家原材料行業雙碳公共服務平臺,建設建材行業碳達峰、碳中和實驗室;中性硼矽藥用玻璃管穩定量產,開發疫苗用西林瓶與預灌封注射器等產品……
資料顯示,今年上半年,中國建材集團新材料產品銷售收入佔比已經達到23%,利潤佔比達到40%;水泥、玻璃工程全球市場佔有率超過65%,主持制定23項國際標準,8項標準“走出去”。
“‘十四五’期間,中國建材集團在繼續發揮水泥等基礎建材‘壓艙石’作用的同時,大力發展新材料業務。”周育先表示,將依託集團現有的綠色建材、浮法玻璃新技術、特種纖維複合材料3個國家重點實驗室,加快建設大飛機複合材料、水泥低碳技術、氫能儲運關鍵材料、玻璃新材料等方向的原創技術策源地,打造無機非金屬材料國家戰略科技中堅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