脈痺的本質就是血脈痺阻不通,其病位主要在脈,涉及到面板、肌肉、關節,並與心、肝、脾(胃)等髒關係密切。多因感受外邪,氣滯血瘀,痰濁瘀阻,氣血虧虛致使臟腑功能失調,正氣不足。本病有虛實之分:實多為風、寒、溼、熱、毒、氣滯、痰濁、瘀血;虛多是氣血虧虛。
脈痺症狀主要是肢體的疼痛(有的還伴有乏力、腫脹、麻木,甚至間歇性跛行)、患處的面板顏色改變(或紫或白)、患肢無脈或脈弱。必須及早干預和治療,才能預後較好。
有人問:任其發展會是什麼後果呢?如果任其發展,除患肢會逐漸會爛掉外,脈痺日久,復感外邪,內舍於心,還可能會發展為心痺,可出現心悸、胸悶、短氣等症狀,最終發展為心力衰竭。
那麼中醫是如何治療呢?
簡而言之就是辯證論治。
來個脈痺病人,首先辨其寒熱:寒證多為素體陽氣不足,復感寒溼之邪所致,以患處皮色蒼白或青紫、肢體發涼、惡寒或畏寒,入冬或遇寒時發病或加重、得熱緩解或減輕,舌淡等為特點;熱證多為素體陰虛、復感熱邪所致,以患處面板紅腫或潮紅、肢體發熱或觸之灼熱,舌紅等為特點。其次要辨其虛實:那些起病急,病程短,患處肢體腫脹、疼痛較劇、面板瘀斑、肌膚甲錯或頑麻,舌暗或有瘀斑、苔厚膩者多為實證;而起病緩、病程長,素體正虛,肢體痠軟無力、疼痛隱隱、伴虛象者則多為虛證,或以虛為主。最後要辨其病程:脈痺早期病位表淺,病變侷限,肢體疼痛較輕,疼痛多在活動後出現,休息後逐漸緩解;中期則疼痛加重,常持續不解,晝輕夜重,患肢膚色明顯改變,可見肌膚腫脹、瘀斑,肌膚爪甲失榮等症;晚期則病情進一步加重,病變彌散,疼痛劇烈持續不解,甚至可繼發潰爛等症,證屬虛實夾雜而以虛為主。
針對脈痺的治療原則就是:通絡止痛。實證以祛邪通絡為主,常用的治法有祛風散寒、清熱利溼、疏導氣機、豁痰散結;虛證以扶正通絡為主,常用的扶正法有益氣養血等。此外,還要用平調陰陽、養陰清熱、疏肝理氣等法。在治療過程中,要注意顧護心氣,養血活血,嚴重者用中西醫結合救治。根據不同的病因病機我們常用的治療分型如下
一、風寒溼阻證
此證型臨床症見:脈絡青紫,肢體冷痛、重著;骨節困痛,周身沉重,惡寒,發熱,無汗或汗出。舌淡紅,苔薄白;脈浮緊或浮緩。
治療上就應該:祛風散寒,除溼通絡。
代表方藥:蠲痺湯(《醫學心悟》)加減。
處方:羌活、獨活、秦艽、海風藤、桂心、細辛、蒼朮、制乳香、木香、川芎、當歸、桑枝、甘草,全方共奏祛風散寒、除溼通絡之功。
若痛甚者加威靈仙、防己;惡寒無汗者加荊芥、薄荷、麻黃;若發熱、汗出多,加柴胡、知母、石膏;溼盛者加薏苡仁、萆薢。
二、溼熱痺阻證
臨床症見:脈絡赤脹,肢體熱痛、重著;喜冷怕熱,患處絡脈可有索條狀物,按之則痛,或肢端潰爛、流黃水,身熱,口渴不欲飲,胸悶,納呆,小便黃赤。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治療上就應該:清熱利溼,蠲痺通絡。
代表方藥:當歸拈痛湯(《醫學啟源》)加減。
處方:苦參、黃芩、茵陳、知母、澤瀉、豬苓、葛根、升麻,蒼朮、白朮、羌活、防風、當歸,共奏清熱利溼、蠲痺通絡之效。
若溼盛者宜加土茯苓、車前子;瘀滯明顯者,加丹參、澤蘭、地龍、王不留行、土鱉蟲、水蛭;熱毒者加蒲公英、紫花地丁、敗醬草。
三、痰濁瘀阻證
臨床症見:脈絡紫暗,肢體頑麻,頭暈頭重;肢體腫脹、疼痛、發涼,皮色暗滯或見痰核硬結,胸悶脘痞,納呆,泛吐痰涎。舌胖色暗,或見瘀斑,苔白膩;脈沉弦滑。
治療上就應該:豁痰散結,活血祛瘀。
代表方藥:雙合湯(《雜病源流犀燭》)加減。
處方:乾薑、陳皮、白芥子、竹瀝、桃仁、紅花、川芎、當歸、丹參、麝香、地龍,諸藥共奏豁痰散結、活血祛瘀之功。
若痰瘀不散,疼痛不已者,加炮山甲、白花蛇、蜈蚣、土鱉蟲、水蛭、桂枝、附子、細辛、鹿角霜。
四、氣鬱血瘀證
臨床症見:脈絡紫暗,肢體刺痛,胸脅脹滿;情緒激動或稍事活動加重,皮色紫暗,善太息,納呆,大便不調,月經不調,經行腹痛而有血塊。舌紫暗,苔薄白或薄黃;脈弦澀。
治療上就應該:疏肝解鬱,活血散瘀。
代表方藥:血府逐瘀湯(《醫林改錯》)加減。
處方:柴胡、香附、烏藥、桔梗、枳殼、柴胡、桃仁、紅花、赤芍、川芎、川牛膝、丹參、五靈脂、延胡索、生地、當歸、甘草,全方共奏疏肝解鬱,活血散瘀的作用。
五、氣血兩虛證
臨床症見:脈軟無力,肢體痠痛,頭暈心悸;肢體頑麻,肌肉萎縮,肌膚乾燥脫屑,面色萎黃,形體消瘦,自汗,四肢乏力,氣短,唇甲色淡。舌淡苔薄白,脈沉細無力。
治療上就應該法:益氣養血,活血通絡。
代表方藥:三痺湯(《婦人良方》)加減。
處方:黨參、黃芪、當歸、白芍、熟地、甘草、續斷、懷牛膝、丹參、川芎、獨活、細辛,諸藥同用,能起益氣養血、活血通絡作用。
若胃納差者,加神曲、麥芽、雞內金、焦山楂;肢體發涼甚者,加制附片、桂枝、葫蘆巴、巴戟天;瘀血重者,加三稜、莪術、水蛭、地龍、土鱉蟲。
若脈痺,驚跳乍安乍發,宜人參丸(《太平聖惠方》);若脈痺,身體不仁,宜黃芪湯(《聖濟總錄》);若脈痺血道壅塞,宜異痺湯(《聖濟總錄》);若脈痺出現咳則心痛,喉中介介如梗狀,甚則咽腫,驚悸不安,宜茯神湯(《嚴氏濟生方》);若氣衰血焦發落、好怒、唇口赤甚,言語不快、色不澤、飲食不為肌膚者,宜麥門冬湯(《嚴氏濟生方》)。
除了以上辯證施治外,還可以配合針灸、推拿、理療、食療等。
脈痺的轉歸與預後主要取決於患者正氣的強弱、感邪的輕重、病變累及的範圍。一般起病急者,易於早期發現而引起重視,治療多及時,只要處理正確而治療徹底,常常可以痊癒而不致遷延成慢性;起病緩慢者,多以正虛為主,感邪不甚,早期診斷困難,治療也常不及時,其病情常可纏綿,日久難愈,甚則併發潰爛、偏癱,預後較差。本病中晚期或病情重者,常可併發下述變證:因溼熱蘊毒,入營入血,上擾神明,可並譫妄;溼熱燻灼較甚,肌膚脈絡血肉腐敗,可併發患肢潰瘍;脈痺日久不愈,臟腑俱損,經脈拘急則可致患肢或胸腹急發劇痛,甚至可併發偏癱,致肢體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