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二百八十八。(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故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地之濕氣,感則害皮肉筋脈。”——《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接前文)這就是我們剛才講的“水谷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就是飲食物對身體的損傷。剛才講了《注證發微》裡註解。《素問釋義》裡有講,“天之邪氣由外而入,其極則害髒,水谷之寒熱由內而發,其傷則害腑,邪氣非不害腑,水谷非不害髒也。《太陰陽明論》曰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府,陰受之,則入五藏。與此意正相反,此乘上皮毛經外臟腑邪氣漸入為陰。”這又來了另外一種解釋。
《素問釋義》的作者對《黃帝內經》的條文也非常熟,他熟到什麼程度?他發現後邊有一段話跟前面還是矛盾的,他居然直接就說出來了,他說《太陰陽明論》,就是我們學《黃帝內經·素問》後邊有一篇叫《太陰陽明論》,太陰是脾,陽明是什麼?陽明是胃,講的就是脾胃。(今日頭條@中醫彭鑫博士 )《素問》《靈樞》一共一百六十二篇,用脾胃直接說某一個髒、某一個腑的這種作為題名的這種論文,非常少。《素問》有一篇叫做《陽明脈解》,還有《靈樞》有一篇叫《腸胃篇》,還有《素問》有一篇,就我剛才講的《太陰陽明論》,一共是這三篇,直接體現出臟腑的內容。
我們知道《素問》八十一篇,《靈樞》八十一篇,合在一起是《黃帝內經》,一共是一百六十二篇。這一百六十二篇當中只有三篇題目中體現臟腑的內容,那就是《素問·太陰陽明論》《素問·陽明脈解》以及《靈樞·胃腸》。
你看這三篇都是圍繞什麼?按照現代醫學來講,都是圍繞消化系統,其實按照古人的話講,整個消化系統系統講的就是脾胃,都是圍繞脾胃,這裡邊又滲透出一個概念,那就是古人的以脾胃為中心、重視中氣的這樣一個思路。《黃帝內經》裡認為土居中央、調控四方,這種思路是重視中土,中土指的就是脾胃,中焦脾胃之氣,後人把它稱之為中氣,尤其是在黃元御、彭子益這個書裡講得非常多,民國時期的張錫純,還有清代的尤在涇,還有我們所比較熟知的像李東垣、朱丹溪,這些醫家在他們的書裡都提及到中氣,中氣就是《黃帝內經》裡所提出來叫中氣理論,這個中氣理論就非常重視脾胃。在《黃帝內經》從開篇一直到結束,處處都體現出中氣的這個思路,特別重視中焦脾胃的這樣一個思路,在這裡就是跟大家分享一下這方面的內容。
《太陰陽明論》裡講,“故犯賊風虛邪者,陽受之;食飲不節,起居不時者,陰受之。陽受之,則入六府,陰受之,則入五藏。”你看這就是跟前面所說的“天之邪氣感則害人五臟,水谷之寒熱感則害於六腑。”他倆正好相反,這個“陽受之,則入六府”按照《太陰陽明論》裡來講的,就是天之邪氣應該是陽受之,陽受之後應該是害六腑水谷之寒熱應該屬於陰,應該是陰受之陰受之應該是入五臟,它應該害五臟。這地方怎麼正好相反呢?其實就是我剛才講的,他這個地方是排比句,排比句不是一對一,是一對三,所以說在這裡你要是能理解了這個排比的概念,大家就能理解了。
我們讀到的《黃帝內經》的文字都是西漢的文字,大部分都是西漢的文字,它有駢文體,他這個駢文體就是對仗工整、排比,氣勢特別大、恢宏,這就是文章的一個特點,而且文字極其優美,我們都知道“唐詩晉字漢文章”。詩哪個朝代最好?唐朝。字我們所說的書法,哪個朝代最好呢?晉朝。像晉代的王羲之,王獻之,二王的書法,這自古以來都是奉為最高的標準。文章是哪時候的好呢?是漢代的文章最好,要是讀過漢代的文章就明白了,這些文章都是非常的優美。
《黃帝內經》的大部分的文字,按照現代的文字學大師,也是這個中醫方面的文獻學大師,叫錢超塵,錢老的看法,他認為《黃帝內經》的很大部分的篇章的文字的書寫方式、表達方式以及它的行文的規律來看的話,都是成書於西漢,在西漢那個時代成就的,那個時代的這種排比是非常多見的。所以說在這個地方,你要是從排比句來理解就能理解了。(未完待續)
本篇是:彭博士講《黃帝內經》系列-精華篇-之二百八十八。(更多精彩內容持續更新中……)
免責宣告:本文為健康知識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藥物、藥方、針灸以及其他各種治療和養生方法,請在專業醫師指導下應用,切勿自行應用。如因不當使用所產生的問題,概不負責。
版權宣告:本文作者彭鑫,本文為原創文章,未經許可,不得轉載或引用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並保留相關法律權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