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硫侖樣反應,又稱戒酒硫樣反應、酒醉貌反應,是指服用頭孢類等藥物後飲用含有酒精的飲品(或接觸酒精)導致的體內乙醛蓄積的中毒反應。
其發生原因係指雙硫侖抑制乙醛脫氫酶,阻撓乙醇(酒精)的正常代謝,致使飲用少量乙醇也可引起乙醛中毒的反應,表現為軟弱、眩暈、嗜睡、幻覺、全身潮紅、頭痛、噁心、嘔吐、血壓下降,甚至休克等反應。
常言道:頭孢遇酒,說走就走,是說吃了抗菌藥頭孢(頭孢拉定、頭孢咪唑、頭孢哌酮等)後,再喝酒的話,可能會出現性命之憂。其實,除了頭孢外,吃了這些藥物,再喝點小酒,也可能說走就走而危及生命。
抗生素類:
硝咪唑類藥物如甲硝唑(滅滴靈)、替硝唑、奧硝唑、塞克硝唑,及磺胺類藥、呋喃坦啶、雷米封、痢特靈等,服用後再服用酒精類會出現雙硫侖樣不良反應。
中樞抑制藥:
乙醇具有抑制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且作用與飲酒量成正比。人在飲酒後服用苯巴比妥、眠爾通、冬眠靈等中樞神經抑制藥,可使中樞神經系統產生較深的抑制,輕者致人昏睡,重者引起昏迷,甚至因中樞神經麻痺而死亡。
降血壓藥:
乙醇具有擴張血管,抑制交感神經及血管運動中樞和減弱心肌收縮力的作用。如果酒後服用降血壓藥(胍乙啶、複方降壓片、肼苯噠嗪、速尿、利尿酸等),將使小血管更為擴張,使血容量進一步減少,血壓驟降,出現體位性低血壓或昏厥。
降血糖藥:
乙醇具有抑制糖吸收和糖異生作用,而降血糖藥也主要作用於這些環節。兩者協同產生的後果會引起血糖下降過快甚至出現低血糖昏迷。此外,酒後服用降糖靈等雙胍類降血糖藥還可能引起乳酸酸中毒。
解熱鎮痛藥:
乙醇可使血清胃泌素大量分泌,解熱鎮痛藥同樣可使血清胃泌素分泌增加,二者聯合致胃泌素濃度劇增,胃酸大量分泌,以致破壞胃黏膜屏障,損傷黏膜下血管,有引起胃出血、胃穿孔的危險性。
抗結核藥:
乙醇在體內的氧化過程可產生大量自由基,自由基增多可損傷肝細胞。異煙肼、利福平等抗結核藥會增加乙醇的肝臟毒性,引起黃疸及肝功能減退。
催眠藥和抗凝血藥:
應用催眠藥(如巴比妥類、眠爾通等)、抗凝血藥(如肝素、雙香豆素等)時大量飲酒,可因高濃度的酒精對肝藥酶的抑制,使這些同服的藥物在體內的半衰期延長,從而產生蓄積中毒。
抗癲癇藥:
因酒精對肝藥酶起誘導作用,當少量飲酒時使抗癲癇藥(如苯妥英鈉、苯巴比妥等)在體內的代謝加速,半衰期縮短,藥效下降。
精神安定類藥物與抗過敏藥:如氯丙嗪、奮乃靜、安定、利眠寧等精神安定藥,撲爾敏、賽庚啶、苯海拉明等抗過敏藥物。如果與酒先後同時服用,輕者則使人昏昏入睡,重者則使血壓降低,呼吸抑制而性命堪憂。
雌激素類藥物:
婦女若服用雌激素類藥物後飲酒,或飲酒後服用雌激素藥物,其肝臟分解雌激素的速度延緩,從而使血液中的雌激素水平在數小時內大幅度增加。經常飲酒,會使雌激素長期保持在過高水平,乳腺癌的發病危險增加。所以,服雌激素的婦女忌飲酒。
抗心絞痛藥:
如消心痛、硝酸甘油,可驟然擴張血管。如果與酒合用,酒會加劇這些藥物所引起的頭痛、血壓下降、胃腸不適等不良反應。
止血藥:
酒精對凝血因子有抑制作用,並能擴張末梢血管。所以,酒與止血藥(如維生素K、安絡血等)的作用是相互對抗的,故酒後不宜服這些藥物。
利尿藥:
喝酒後服大量利尿藥劑(如雙氫克尿噻等),會引起血壓過低和頭痛等不良反應。
抗血吸蟲藥:
這些藥對肝臟的毒性大,若與酒合用會使毒性更加嚴重,並加重對肝臟的損害。
維生素類藥物:
飲酒會妨礙維生素類藥物的吸收,影響療效,故不宜同服。
需要注意的是:含有酒精成分的食物,如酒心巧克力、含酒精飲料、乳酪、啤酒鴨、以及黃酒、燒酒烹調的菜餚等,也要遠離這些藥物。
必須強調的是:一般人不會用酒送服藥物。所謂“藥酒同服”是指服了藥後又飲酒,或飲了酒後又服藥而言。酒精和藥物在體內代謝均有一個過程,為了減少酒對藥物作用的影響,避免出現“說走就走”現象,應在服藥前1~2天到停藥後3~4天禁止飲酒。
(來源:基層醫師公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