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網紅愛情導師復旦大學梁永安教授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今天我們這個時代,單身的財富資本特別雄厚,而結婚的代價特別大,總的來說,今天這個時代確實是一個單身時代,生活和現代化都在開啟無限的新東西。
2013年,美國紐約大學社會學教授艾裡克·克里南伯格出版了《單身社會》這本書,他指出,單身社會正在成為一次空前強大、無可避免的社會變革,超過50%的美國成年人正處於單身,獨居人口比例最高的前4位國家分別是瑞典、挪威、芬蘭以及丹麥,而中國、印度和巴西則成為獨居人口增長最快的國家。
2018年,民政部資料顯示,我國的單身成年人口高達2.4億人,其中有超過7700萬成年人是獨居狀態,預計到2021年,這一數字會接近1億。不管怎樣,單身社會似乎正在悄然來臨。
從婚戀的現實情況來看,當下的年輕人受高房價、高彩禮、性別比例失調等因素影響,很多人被迫選擇單身,然而,從社會開放、獨生子女增多、個性自由的張揚、受教育程度提升等因素來說,年輕人對待愛情和婚姻的看法也在轉變,他們或許注重對愛情的追求,更加看重婚姻質量,寧缺毋濫的心態導致不少年輕人錯過理想結婚年齡,不知不覺中被“剩”下了。
艾裡克·克里南伯格對年輕人獨居的現象給予了不少正面評價,認為這代表了一種社會進步,推動了個人主義的興起、女性的崛起、城市的發展、通訊技術的發達等。梁永安認為,正因為年輕人對快樂的追求、時代發展對個性的解放,只有婚姻能夠帶給一個人的快樂超過單身的快樂,才值得追求。
然而,對待“單身社會”並不能只看到其對個體自由的解放,也需要考慮它對社會所產生的消極影響。實際上,當我們只追求婚姻帶來的快樂時,也片面地理解了婚姻的本質、價值和意義。
恩格斯在1884年《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說:如果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才是合乎道德的,那麼也只有繼續保持愛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換言之,婚姻不光是隻追求愛情、快樂,它同時還要有道德的約束、責任的承擔和付出,婚姻也是對“個體自由”的相對束縛。以滿足個體需要為中心的婚姻,催生的只能是索取,而不會是付出,靈魂伴侶本就可遇不可求,找到匹配的靈魂伴侶也不意味著婚姻幸福從此一勞永逸,婚姻生活終究需要兩個人共同去付出、創造。
個體具有社會性,既會影響社會發展,也會受到社會發展的制約。盧梭曾經說過,“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自由是相對的,有一種無形的力量一直在約束著我們,那就是命運、責任、道義、法律……單身社會、低慾望社會雖然解放了個體,但對整個社會發展也造成了潛在的威脅和影響。日本或許就是前車之鑑,從上世紀80年代開始,日本就出現了結婚率、出生率雙降的現象,結果,社會勞動力非常匱乏,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加大了國家在養老方面的壓力。
有資料顯示,從2013年到2020年,我國結婚登記對數從1347萬對的歷史高點,持續下滑至813萬對。與此相對的則是持續升高的離婚率,1987年至2020年,我國離婚登記對數從58萬對攀升至373萬對。在結婚率下降和離婚率上升的雙重作用下,生育率逐年降低,如果再一味地鼓勵年輕人追求自由和快樂,不引導和宣揚家庭與社會責任,必然會加快老齡化社會的到來,從長遠來看,也會造成社會勞動力市場供應不足,進而從整體上降低社會的繁榮度,從根本上減少社會全體成員的總體福祉。
此外,與西方國家追求“個人主義”的文化根基不同,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以家庭為本位,家庭被認為是人生的起點和歸宿,也被視作國家中最小的群體,是社會的組成細胞。“家和萬事興”既是中國傳統家庭文化的精華要義,也是現代婚姻家庭法律道德的規範要求,只有家庭穩定了,才能促進國家的發展和民族的進步。
與其說單身時代是一種社會進步,倒不如說更是諸多社會問題或將爆發前所釋放的一個訊號,整個社會更應該理性地認知其背後的陷阱。加強“家庭建設”的社會宣傳和文化教育是必要的,政府管理更應將其納入公共政策制定的視野,對老齡化問題、人口的可持續性發展進行前瞻性判斷,並且實施及時、有效的干預,採取一系列力度更大的舉措,解決年輕人婚戀所遭遇的高房價、高彩禮等社會問題,為年輕人的婚戀解除後顧之憂。
來源:中國青年報